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心材譬喻经》四▪P3

  ..续本文上一页,风遍的第四禅,青遍的空无边处,黄遍的识无边处,红遍的无所有处,白遍的非想非非想处。

  第十三种,也是比较容易的。第十三种是支的确定。支的确定就是当一个人进入地遍的初禅之后,出定再确定(初禅的)禅支,这个有五禅支,然后进入第二禅,有三个禅支,第三禅两个禅支,这是属于支的确定。

  第十四种方法是所缘的确定,所缘的确定也是比较容易修的。每次出定之后都省查,这个所缘是地、这个是水,这个是火,这个是风。用这个方法来修行十四种行相。

  一般上来说,一个人如果要修这十四种御心法,就只是用顺禅来说,顺禅时候是一个人在一座当中,一座一般是一个半小时,一座当中要从地遍的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处,这样要练习几百遍,甚至上千遍,就是在一个半小时里面这样练习。之后再要练习逆禅,逆禅一下子他又从地遍的非想非非想处,然后慢慢再退到无所有处、然后再识无边处、然后再空无边处,然后再到第四禅、第三禅、第二禅、初禅。以这种逆序的遍来修,这个在一座当中也要修习很多遍,他修习几百遍,几千遍。

  往往一个禅修者如果要修前面几个很容易,最难得就是第九种,第九种就是跳禅和跳遍一起。这种方法,一般如果一个禅修者在一座当中,刚开始的时候他能够一座修完就不错了,但是这个还不够,还要继续再修,最后他要在一座当中完成很多遍。

  当一个禅修者可以把所有这十四种御心法全部修完了之后,还必须在一座当中要把所有(十四种御心法)的都要修,修完了之后还不够,他必须在一座当中还要修很多遍。就因为如此,很多禅修者虽然已经善巧于证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但是要修御心法,很多禅修者就没办法修,因为太难了,而且他的心太敏锐了。一般一个禅修者如果他修了御心法,他修了一座,都会感觉很累,因为他的心要非常快,快得已经甚至说一个妄想都会阻碍他在那里发呆好久,因为他的心很累。

  不过呢,也有一些禅修者是修成功了。如果十四种御心法得以善巧,得以成功之后,就可以再修行神通。在帕奥禅林里面也有教导这种方法,并且也有一些人是修行成功的。就好像有一位禅修者一样,一位长老,他已经有了我们称为宿命通的,他也有天眼通,也有一些个别禅修者修成功的。但是毕竟比例是很小,所以《清净道论》里面就说,证得安止者,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者,得神变亦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要修行神通是很难得,但是我们从这部经里面看到,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已经成就了神通。

  如果一个人已经拥有了这十四种御心法之后,他应当怎么样去修习神通呢?他修习御心法,可以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在一座当中甚至可以转几千次,那个时候他可以体验到很殊胜很明亮的光,这个时候他可以借着这种光再修遍。比如说一个人想要修天眼通,他就先利用这十四种御心法来调伏他的心,然后作为他进入神通的遍作,也就是他的基础定,等他用这十四种御心法修过一遍,他的心已经很明亮,很柔软,很堪任、不动坚固的时候,这个时候再用三种遍的其中一种遍,三种遍可以用火遍,可以用白遍或者用光明遍。这三种遍当中,光明遍是最殊胜的。他就取由十四种御心法得来的光明,然后再取光明依次进入第四禅,进入第四禅出定之后,他下一个决意,让我现起天眼通,之后再一下子进入第四禅,如果他成就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在第四禅之后,就用第四禅的禅心成就天眼通。在成就天眼通刚开始时候,必须要慢慢的练习,并不是说一下子就成就。当他取到了第四禅的光明之后,他不能一下子决意说看到一个很大的地方,他先决定一个地方,一个小的范围,然后他把光明限定在那个范围,让我看这个范围,那个时候光明就会照到整个地方,之后这个地方所见到的那些物品就会由于他的光照见,他就很清楚的看到,犹如他的眼睛看到一样。但是在刚修行的时候,往往当他看到之后,他的心注意那些物品,注意那些各种各样的形态,他的光明会变暗,他的光明会变暗的时候,应当再次进入第四禅。进入第四禅之后,他的光又很明亮,然后他再去见。等这样他所见的范围清楚稳固了之后,再慢慢用增大光明的方法,直到他看见很大的地方。有些禅修者能见到整个轮围世界,乃至超过我们轮围世界的其它地方他都可以见到。这就是修天眼通的方法。

  而在这一部经里面所讲到的智跟见,就是以天眼通为最上的五种神通。当然,一个禅修者,特别是一个出家者,有了神通,他必须得很谨慎,首先一个人有神通不应当轻易的透露,不应当轻易的显现。佛陀曾经制定了一条戒律,如果一个比库向未受具足戒者显现神通的话,他将犯戒。他制戒的因缘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Piõóola-bhàradvàja宾兜喇跋拉度阿迦尊者,有一天入城去托钵,入城去托钵见到了当时的一个长者,他用一个檀香木,雕了很精致的钵挂在很高的一个竹竿上,然后他就向众人宣布,如果谁能够直接取到这个旃檀木钵,这个木钵就属于他的,结果围观的一大堆人。当时宾兜喇跋拉度阿迦正好经过,走过去看,他看到上面有一个木钵,然后他知道了事情。他就对旁边的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摩诃目犍连)尊者说:“你去把那个木钵取下来吧。”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摩诃目犍连)尊者说:“我不去。”宾兜喇跋拉度阿迦就自己用神通把那个木钵取来。取来之后,当时人群就轰动了。他去到哪里,人家就跟到哪里。他托了满满的一钵,宾兜喇跋拉度阿迦回到他自己的寺院、精舍的时候,一大群人跟着他,这个时候佛陀就听到外面怎么那么吵闹。然后就去问明原因,把宾兜喇跋拉度阿迦叫过来:“你是不是真的在在家人面前显现神通?”宾兜喇跋拉度阿迦说:“是的,尊者。”然后佛陀就很严厉的呵斥他:“愚痴的人,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就好像一个女人为了一文钱而显露她自己的私处,你怎么可以随便在那些未受具足戒的人面前显现神通呢?”于是佛陀就制定,从此以后任何的比库都不能够随便在任何未受具足戒的人面前显现神通。如果显现神通,就犯恶作。同时又再制定了比库不能使用木钵,凡是使用木钵者就犯恶作。那个旃檀木钵就把它磨碎,然后把香粉拿来做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现在即使有些有神通,有证量的那些比库他们都会很谨慎。

  不过呢,我们从这部经里面也看到,正是因为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并没有遵守这条戒。他在在家人面前显现神通,于是他得到了很多名闻利养,就是因为他得到了名闻利养,所以使他堕落,神通确实是可以很容易招人耳目,但是很容易显异惑众。所以作为佛陀的弟子,不应当用神通,不应当用一些怪力乱神的东西来招惹人注意,不要随便显现神通,乃至到有些很自然的现象,不要随便把他当作显异。这样的话,有智慧的人会鄙视怪力乱神,显异惑众。那些盲目无知的人认为这个人很厉害,认为这个人有大神通,大威力,但这个不是佛陀弟子应当为的事情。

  我们再看经文:

  「“他不因该定成就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定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成就智见。他对该智见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智见而自赞毁他:“我住于知、见,但其他那些比库不知、不见。”他沉迷、陶醉于该智见,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样之苦。

  诸比库,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只砍了肤材,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那时有个具眼之人看见之后这样说:“这善人确实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肤材,不知道树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叶,因此这个善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只砍了肤材,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

  正是因为如此,一个出家人即使有了禅定的成就,拥有神通,也不应该沉溺于神通,毕竟神通也只是一种游戏。只是一种心的游戏。

  接着佛陀又说:

  「“诸比库,于此,又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 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不感到满意,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利养、恭敬、声誉,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达到戒成就。他对该戒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戒成就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戒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达到定成就。他对该定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定成就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定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成就智见。他对该智见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智见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智见,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成就无时解脱。诸比库,不可能、无机会该比库的无时解脱会退失!”」

  这里讲到的无时解脱,它的叫做巴利语asamayavimokkhaü 。在经藏的《无碍解道》中讲到:“什么是无时解脱?四种圣道、四种沙门果以及涅槃,这是无时解脱。” 无时解脱,巴利语叫做asamaya 。samaya意思是时,好像我们每诵一部经的开头「Evaṃ me sutaṃ –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

《《大心材譬喻经》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盐块经》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