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風遍的第四禅,青遍的空無邊處,黃遍的識無邊處,紅遍的無所有處,白遍的非想非非想處。
第十叁種,也是比較容易的。第十叁種是支的確定。支的確定就是當一個人進入地遍的初禅之後,出定再確定(初禅的)禅支,這個有五禅支,然後進入第二禅,有叁個禅支,第叁禅兩個禅支,這是屬于支的確定。
第十四種方法是所緣的確定,所緣的確定也是比較容易修的。每次出定之後都省查,這個所緣是地、這個是水,這個是火,這個是風。用這個方法來修行十四種行相。
一般上來說,一個人如果要修這十四種禦心法,就只是用順禅來說,順禅時候是一個人在一座當中,一座一般是一個半小時,一座當中要從地遍的初禅到非想非非想處,這樣要練習幾百遍,甚至上千遍,就是在一個半小時裏面這樣練習。之後再要練習逆禅,逆禅一下子他又從地遍的非想非非想處,然後慢慢再退到無所有處、然後再識無邊處、然後再空無邊處,然後再到第四禅、第叁禅、第二禅、初禅。以這種逆序的遍來修,這個在一座當中也要修習很多遍,他修習幾百遍,幾千遍。
往往一個禅修者如果要修前面幾個很容易,最難得就是第九種,第九種就是跳禅和跳遍一起。這種方法,一般如果一個禅修者在一座當中,剛開始的時候他能夠一座修完就不錯了,但是這個還不夠,還要繼續再修,最後他要在一座當中完成很多遍。
當一個禅修者可以把所有這十四種禦心法全部修完了之後,還必須在一座當中要把所有(十四種禦心法)的都要修,修完了之後還不夠,他必須在一座當中還要修很多遍。就因爲如此,很多禅修者雖然已經善巧于證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但是要修禦心法,很多禅修者就沒辦法修,因爲太難了,而且他的心太敏銳了。一般一個禅修者如果他修了禦心法,他修了一座,都會感覺很累,因爲他的心要非常快,快得已經甚至說一個妄想都會阻礙他在那裏發呆好久,因爲他的心很累。
不過呢,也有一些禅修者是修成功了。如果十四種禦心法得以善巧,得以成功之後,就可以再修行神通。在帕奧禅林裏面也有教導這種方法,並且也有一些人是修行成功的。就好像有一位禅修者一樣,一位長老,他已經有了我們稱爲宿命通的,他也有天眼通,也有一些個別禅修者修成功的。但是畢竟比例是很小,所以《清淨道論》裏面就說,證得安止者,以十四行相調伏其心難,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以十四行相調伏其心者,得神變亦難,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要修行神通是很難得,但是我們從這部經裏面看到,疊瓦達答(提婆達多)已經成就了神通。
如果一個人已經擁有了這十四種禦心法之後,他應當怎麼樣去修習神通呢?他修習禦心法,可以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在一座當中甚至可以轉幾千次,那個時候他可以體驗到很殊勝很明亮的光,這個時候他可以借著這種光再修遍。比如說一個人想要修天眼通,他就先利用這十四種禦心法來調伏他的心,然後作爲他進入神通的遍作,也就是他的基礎定,等他用這十四種禦心法修過一遍,他的心已經很明亮,很柔軟,很堪任、不動堅固的時候,這個時候再用叁種遍的其中一種遍,叁種遍可以用火遍,可以用白遍或者用光明遍。這叁種遍當中,光明遍是最殊勝的。他就取由十四種禦心法得來的光明,然後再取光明依次進入第四禅,進入第四禅出定之後,他下一個決意,讓我現起天眼通,之後再一下子進入第四禅,如果他成就的話,那麼他就可以在第四禅之後,就用第四禅的禅心成就天眼通。在成就天眼通剛開始時候,必須要慢慢的練習,並不是說一下子就成就。當他取到了第四禅的光明之後,他不能一下子決意說看到一個很大的地方,他先決定一個地方,一個小的範圍,然後他把光明限定在那個範圍,讓我看這個範圍,那個時候光明就會照到整個地方,之後這個地方所見到的那些物品就會由于他的光照見,他就很清楚的看到,猶如他的眼睛看到一樣。但是在剛修行的時候,往往當他看到之後,他的心注意那些物品,注意那些各種各樣的形態,他的光明會變暗,他的光明會變暗的時候,應當再次進入第四禅。進入第四禅之後,他的光又很明亮,然後他再去見。等這樣他所見的範圍清楚穩固了之後,再慢慢用增大光明的方法,直到他看見很大的地方。有些禅修者能見到整個輪圍世界,乃至超過我們輪圍世界的其它地方他都可以見到。這就是修天眼通的方法。
而在這一部經裏面所講到的智跟見,就是以天眼通爲最上的五種神通。當然,一個禅修者,特別是一個出家者,有了神通,他必須得很謹慎,首先一個人有神通不應當輕易的透露,不應當輕易的顯現。佛陀曾經製定了一條戒律,如果一個比庫向未受具足戒者顯現神通的話,他將犯戒。他製戒的因緣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天,Piõóola-bhàradvàja賓兜喇跋拉度阿迦尊者,有一天入城去托缽,入城去托缽見到了當時的一個長者,他用一個檀香木,雕了很精致的缽挂在很高的一個竹竿上,然後他就向衆人宣布,如果誰能夠直接取到這個旃檀木缽,這個木缽就屬于他的,結果圍觀的一大堆人。當時賓兜喇跋拉度阿迦正好經過,走過去看,他看到上面有一個木缽,然後他知道了事情。他就對旁邊的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摩诃目犍連)尊者說:“你去把那個木缽取下來吧。”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摩诃目犍連)尊者說:“我不去。”賓兜喇跋拉度阿迦就自己用神通把那個木缽取來。取來之後,當時人群就轟動了。他去到哪裏,人家就跟到哪裏。他托了滿滿的一缽,賓兜喇跋拉度阿迦回到他自己的寺院、精舍的時候,一大群人跟著他,這個時候佛陀就聽到外面怎麼那麼吵鬧。然後就去問明原因,把賓兜喇跋拉度阿迦叫過來:“你是不是真的在在家人面前顯現神通?”賓兜喇跋拉度阿迦說:“是的,尊者。”然後佛陀就很嚴厲的呵斥他:“愚癡的人,你怎麼可以這樣做呢?就好像一個女人爲了一文錢而顯露她自己的私處,你怎麼可以隨便在那些未受具足戒的人面前顯現神通呢?”于是佛陀就製定,從此以後任何的比庫都不能夠隨便在任何未受具足戒的人面前顯現神通。如果顯現神通,就犯惡作。同時又再製定了比庫不能使用木缽,凡是使用木缽者就犯惡作。那個旃檀木缽就把它磨碎,然後把香粉拿來做藥。正是因爲如此,所以現在即使有些有神通,有證量的那些比庫他們都會很謹慎。
不過呢,我們從這部經裏面也看到,正是因爲疊瓦達答(提婆達多)並沒有遵守這條戒。他在在家人面前顯現神通,于是他得到了很多名聞利養,就是因爲他得到了名聞利養,所以使他墮落,神通確實是可以很容易招人耳目,但是很容易顯異惑衆。所以作爲佛陀的弟子,不應當用神通,不應當用一些怪力亂神的東西來招惹人注意,不要隨便顯現神通,乃至到有些很自然的現象,不要隨便把他當作顯異。這樣的話,有智慧的人會鄙視怪力亂神,顯異惑衆。那些盲目無知的人認爲這個人很厲害,認爲這個人有大神通,大威力,但這個不是佛陀弟子應當爲的事情。
我們再看經文:
「“他不因該定成就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定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成就智見。他對該智見感到滿意,認爲實現目標。他因該智見而自贊毀他:“我住于知、見,但其他那些比庫不知、不見。”他沈迷、陶醉于該智見,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樣之苦。
諸比庫,猶如有人想要心材、尋找心材、遍求心材,來到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略過心材,只砍了膚材,以爲是“心材”拿了離開。那時有個具眼之人看見之後這樣說:“這善人確實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膚材,不知道樹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葉,因此這個善人想要心材、尋找心材、遍求心材,來到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略過心材,只砍了膚材,以爲是“心材”拿了離開。若他做任何須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將不能達成。””」
正是因爲如此,一個出家人即使有了禅定的成就,擁有神通,也不應該沈溺于神通,畢竟神通也只是一種遊戲。只是一種心的遊戲。
接著佛陀又說:
「“諸比庫,于此,又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爲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爲苦所害,爲苦所敗。若能了知此整個苦蘊的終盡就好。” 他于是這樣出家後,獲得利養、恭敬、聲譽。他對該利養、恭敬、聲譽不感到滿意,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利養、恭敬、聲譽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利養、恭敬、聲譽,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達到戒成就。他對該戒成就感到滿意,但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戒成就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戒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達到定成就。他對該定成就感到滿意,但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定成就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定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成就智見。他對該智見感到滿意,但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智見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智見,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成就無時解脫。諸比庫,不可能、無機會該比庫的無時解脫會退失!”」
這裏講到的無時解脫,它的叫做巴利語asamayavimokkhaü 。在經藏的《無礙解道》中講到:“什麼是無時解脫?四種聖道、四種沙門果以及涅槃,這是無時解脫。” 無時解脫,巴利語叫做asamaya 。samaya意思是時,好像我們每誦一部經的開頭「Evaṃ me sutaṃ –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
《《大心材譬喻經》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