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7747;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如是我闻,一时」这里一时的“时”就是samaya,samaya有很多种意思,有一种意思代表时间,有一种意思代表场合地点,有一种意思代表聚会,有一种意思代表一个宗派、一个学说。在这里的时是暂时、临时的意思。无时解脱就是不是暂时,不是短暂的。也就是说当一位比库成就、证悟,获得九种出世间法,就称为无时解脱。哪九种出世间法呢?入流道、入流果,也就是初道与初果,一来道、一来果,不来道、不来果,跟最后的阿拉汉道,阿拉汉果。这四道以及四果,还有涅磐,就称为九种出世间法。
但是作为世间的定,世间的等至,只是用于暂时的解脱之敌对法。这里的敌对法是指什么?是指定的敌对法,它主要是指五盖,还有也可以广义地指一切的不善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人入了定之后,在入定的时候由于很强的安止定,所以任何的不善名法都没有机会升起。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入定的时候,由于定力的功德,定力的威力,任何的不善法,不会在他入定的期间能够显现。在他入定的时候,由于任何的恶、不善法,任何的五盖,任何的烦恼,都给安止定的威力所镇伏而不能够显现。在那个时候,在入定的时候他已经解脱了一切的烦恼。当他出定之后,由于不如理作意,或者有一些比较强烈的外缘的刺激,他的烦恼还会显现,那个时候由于烦恼还是会再生,所以说入定的时候的烦恼解脱是暂时的。由于暂时的解脱烦恼,这称为时解脱。
在《无碍解道》中里面说:“什么是时解脱?四种禅那及四种无色界定,这是时解脱。”也就是说是暂时性的解脱。
虽然出世间法也是通过一次次的解脱,也就是说一位圣者,可以入相应的果定,如果是一位初果圣者,当他进入果定的时候,是取涅磐为目标,当他取涅磐为目标的时候,他的心只是取涅磐为目标,任何其他剩余的烦恼不会升起。但是在那一瞬间,在证得初道的时候,初道升起的那一刹那已经永远的断除了跟初道所断除的那些相应的烦恼。初道断除三种最粗的结,最粗的烦恼,第一是邪见,第二是戒禁取,第三是疑。当他证得相应的道之后,由相应的道断除相应的烦恼,就从此以后永远不再生,这个我们成为正断断samuccheda,uccheda是断除,samma的意思就是完全的,彻底的。完全彻底的断除。
涅槃是究竟地、彻底地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说这九种出世间法为无时解脱。无时就是非暂时的,或者说永恒的。正因为是永恒的,所以他称为无时解脱。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不可能也无机会该比库的时解脱会退失。”这里的不可能,无机会,古代也翻译成无疑,无处,或者说无有是处。
「“诸比库,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了心材,知道是“心材”拿了离开。那时有个具眼之人看见之后这样说:“这善人确实知道心材,知道肤材,知道树皮,知道表皮,知道枝叶,因此这个善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了心材,知道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能达成。”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 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不感到满意,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利养、恭敬、声誉,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达到戒成就。他对该戒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戒成就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戒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达到定成就。他对该定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定成就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定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成就智见。他对该智见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智见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智见,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成就无时解脱。诸比库,不可能、无理由该比库会退失其无时解脱!”」
在这里佛陀就省略了如何从禅那,然后再最后证得无时解脱的过程。我们知道,一个人要证得无时解脱,他必须得通过道智去实现。道智是属于出世间智,出世间智的近因是是观智,是世间的观智。如果要成就世间的观智,他必须要先修习禅那。所以在《清净道论》里面说,慧的近因是定。假如一个人在证得禅那之后,他再转修观的话,他可以在入定之后出定,出定之后再去观照他所入的定的定心,他的禅那的禅心也是无常、苦、无我。就正如在《中部》的《逐句经》或《逐一经》Anupadasuttaṃ里面讲到的。当沙利补答(舍利弗)尊者入定之后,他出定,再逐一观照在定里面的名法,每一个名法都是无常、苦、无我。或者说也可以象在《八城经》里面,阿难尊者说到的,一个人入了定,出了定以后他再一起观刚才定的定心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这样他可以证得圣道与圣果。
或者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当一个人有了神通之后,特别是其中的两种通,就是宿命通和天眼通,宿命通和天眼通在修道上,天眼通属于死生智证明。而宿命通称为宿住随念明,这两个明的意思都是智慧的意思。帕奥禅师有时候教导那些证得神通的人,比如一位禅修者已经证得了宿命通,已经有了死生智证明。那么帕奥禅师教导他先用十四种御心法练习之后,再把心导向过去很多生,很多生,再取过去生的名法和色法,再一起观照它们是无常、苦、无我。
如果通过这种方法的话,他的观智将能够提升很快。同时对于天眼通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他拥有了天眼通之后,他再去观照众生的业报,然后再依照因果的关系,观所有的众生,他们的死和生。然后再观照内在,外在,以及这些众生他们所造的业和果报都是无常、苦、无我。自己的也是这样,无常、苦、无我。这样的话,他的观智也可以提升得很快。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一般人比较难达到的方式。他必须拥有神通,但是他可借助于神通的宿命通和天眼通来提升观智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人很快的证果。
就好像佛陀一样,佛陀在菩提树下禅坐的时候,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当他在初夜时分,我们的菩萨坐在菩提树下,他先专注于自己的呼吸,然后修入出息念,依次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然后他再转修十遍而成就神通,在初夜时分他就证得了宿住随念明,那个时候他可以见到自己过去无量劫的生命。在中夜时分,他又证得了死生智证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眼通。然后佛陀就通过这两种所证得的智慧,他起观,修Vipassana,他观这些所缘都是无常、苦、无我的。结果在后夜时分,他就证得了漏尽通。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三种智慧也称为三明,或者也称为三达。
我们看到很多经典记录了佛陀的证悟过程,初夜时分证得了宿命通,中夜时分证得了天眼通,后夜时分证得了漏尽通。其实当时菩萨就是依照这两种神通开发出来的智慧再起观,后来就证得了我们称为的sammàsambuddhassa,古代翻为三藐三菩提。
接着佛陀总结说:
「“如是,诸比库,此梵行不以利养、恭敬、声誉为利益,不以戒成就为利益,不以定成就为利益,不以智见为利益。诸比库,这不动的心解脱才是此梵行的目标,以此为心材,以此为终极。”」
这里讲到的不动的心解脱akuppa cetovimutti就是指阿拉汉果解脱。akuppa不动就是不动摇,不退转的。心解脱,就是他的心从诸漏中完全的解脱出来。
我们称为漏尽通的漏是指什么呢?漏尽,巴利语àsavakkhaya,我们每一次发愿漏尽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àsava是漏,烦恼的别名。一共有四种漏,哪四种漏呢?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其中的见漏为初道所断,欲漏为第三道所断,无明漏跟有漏为第四道所断,当一个人证得了第四道的时候,所有的一切烦恼无余的灭尽,他的心从所有的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一个人一旦证得了阿拉汉道,他就不可能再会退转,这个称为不动的心解脱。以此为目标,这个就是梵行的目标。
也就是对应“诸比库,又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就是他离开了俗家,离开了亲戚,舍弃了财产。好像我们的菩萨他放弃了自己未来的王位,放弃了娇妻,放弃了他的孩子,放弃了疼他的父王,放弃了他的人民,出离俗家,成为出家人。“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这里的生、老、死、就是我们的生死。愁、悲、苦、忧、恼就是种种的身心的痛苦。 “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这个是指一切的苦。“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 这里苦蕴的终尽是指完全的断除苦、灭尽苦,由于一个出家人是基于想要灭苦、断尽诸苦而出家,最后他达到心从一切烦恼中解脱,这是他的目标。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义注里面讲到,阿拉汉是此梵行的终点,是其极点,再也没有比此更高的证悟。佛陀是用这样的结论来结束这次的说法。
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这部经我们就学习到这里。现在大家一起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大心材譬喻经》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