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心材譬喻经》三▪P3

  ..续本文上一页专注呼吸,而直接把心投入光里面去专注。刚开始的时候出现在这一带的光,它可能不是很明亮。很多禅修者的体验就是像烟一样,或者像云彩一样,或者像棉花一样,或者说像一般的灯光一样并不会很明亮。这个时候也不用去管它,你只管你的心专注在光上就可以了。当他可以专注在光上的时候,这个阶段,我们称为取相。当他持续地可以专注取相的时候,慢慢地他会体验到他的鼻头这边的禅相会越来越亮,越来越亮,甚至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到非常耀眼,感觉到好像这里就像新闻灯照着他,或者就像太阳光在这边。在这个时候,他也不用去感到困扰,他只是把心完全地投入光就可以了。心能够保持越平静、越稳定地安住在光上就可以。

  当他在专注在禅相的时候,如果他的定力还没有达到很平稳的话,这个时候他有可能会落入有分。落入有分的禅修者往往会体验到,他持续地专注在呼吸上,但是突然感觉到好像有一段空白一样。也就是说当他醒觉的时候,他会发现他怎么刚才好像突然中断了一会,具体多久了也不知道,有时候感觉到一刹那,这种情况称为落入有分,我们不应当去培育落入有分,当我们的心落入有分的时候,这个时候应当提升我们的正念和精进。也就是说由于正念还不够强,心有时候还会由于无力而落入有分。在落入有分的情况,我们通常称这个阶段称为近行定,因为近行定是指他已经非常接近禅那,但由于那个时候,定力还没有达到强有力的阶段,所以还会落入有分。但是即使是近行定,他的心已经可以完全的安住在禅相上,而且那个时候禅相已经是非常明亮晃耀,甚至有些禅修者感受到他的禅相就像水晶一样,那么晶莹透澈。当一个禅修者要经过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他应当再提升他的正念跟精进。所谓的正念是指他再把他的心完全地沉入在禅相上。所谓的精进就是他不应当放弃努力,他持续应当把心透过努力安住跟沉入于禅相。当他可以这样做到持续地维持一个小时、二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那有可能这个禅修者就能够证得初禅。

  那应当如何检验是不是真的证得初禅呢?我们可以依照阿毘达摩的方法来去检查。因为禅那的心是依照心所依处为它的依处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心所依处,也是一般称为有分的地方去检查。一位禅修者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不应当经常去查有分跟查禅支,他应当要学习长时间的去安住在禅相上。或者说他应当先把他的禅那或者他的安止定先练习得稳固一点,让他的心可以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不晃动、没有摆动、没有妄想,持续地专注在禅相上。当他可以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他就可以去开始查有分,当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后,他再去查禅支。初禅一共有五种禅支,这五种禅支分别是寻、伺、喜、乐、一境性。这里的寻,是指心投入似相;伺是指心持续地省察或者心持续地保持投入在似相上;喜是心喜欢似相;乐是心体验到似相的那一种快乐;而一境性是心持续地保持专注在似相上。这五种禅支,其实是五种心所。而所谓的这些禅支,其实只是一种关系,也就是心跟所缘,心跟似相的关系。如果一个禅修者的心可持续地专注在似相上,那么当他专注在似相上的时候,他的心投入于似相,这个就是属于寻;他的心维持持续地投入在似相上,这个是属于伺;他的心只对似相有兴趣,感到欢喜,这个是属于喜;他的心持续地专注在似相上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乐的体验,这种体验称为乐;而他的心维持只是专注在似相上,而没有其它的所缘,这称为心的一境性;这五种心所称为禅支。禅支意思就是禅那的组成部分,或者禅那的要素。这五种心所组合起来我们称为初禅。

  当一个禅修者在有分的地方,可以依次查到了五种禅支之后,他就应当再练习初禅的五种自在。这初禅的五自在分别是:一、转向自在。转向自在的意思就是他可以把心很快的转向有分这个地方去省察禅支;第二是入定自在。入定自在的意思就是他可以很快地入定;有些禅修者对于入定自在不善巧的话,他可能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入定;当他闭上眼睛,他专注在呼吸;专注呼吸,呼吸一直还是呼吸,还没有变成为禅相,这个时候他只会站在那边(42:45)没有自在;有些禅修者可能十分钟、二十分钟才能够入定,这个时候不能够称为自在;那什么情况下才能够达到自在?当他一闭上眼睛,一决定“我要入定”,他可能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入定,这个称为自在;第三是住定自在。住定自在就是他的定力可以随他自己的意愿要安住在定中多久就可以多久,而且住定自在的时候不会由于不自在而突然出来,而是他都很稳固地安住在定中,这个称为住定自在;第四是出定自在。出定自在的意思就是他完全可以按照他预定的时间出定,好像闹钟一样;比如说现在是2点钟,他决定“我要入定3个小时到5点钟的时候出定”,之后他就闭上眼睛,开始专注业处,然后他的业处这个地方很快就现起了似相,他就把心去专注在似相上,他决定说让我一直到5点钟我才出定。当他一下了这个决心的时候,就有如下达了一个命令,他的心就完全的安住在似相上,然后就没有任何的其它所缘,只是心完全安住在似相上。这样一直到他突然有个念头生起“这个时候应该是出定了”。然后,他就开始查有分,跟再查禅支,查禅支跟他做了这些预作之后,他睁开眼睛就是5点钟,这叫做出定自在;第五种自在是省察自在;当他出定,他的心从定中出来之后,他就很快就查到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五种禅支,这称为省察自在。

  当他熟练了这五种自在的话,然后他才应当进一步修习第二禅;应当如何证入第二禅呢?第二禅对于初学者来说,他应当以初禅为基础;他首先进入初禅,进入初禅出定之后,他在有分的地方再查五种禅支。当他查到了五禅支之后,他再省察,在这五种禅支当中,寻跟伺二种禅支是很粗的。由于初禅它还很接近敌对的五盖,所以初禅不是很殊胜,它不如只有喜、乐、一境性三种禅支的第二禅那么殊胜。当他做了这样的省察之后,他就决定把寻跟伺两个禅支把它去除掉,尝试进入第二禅。当他可以成功地进入第二禅之后,他应当再练习在第二禅当中住定很长一段的时间。之后,他可以成功地进入第二禅,而且可以足够长的时间之后,他再练习第二禅的五种自在。当他善巧了第二禅的五种自在之后,他应当再进一步修习第三禅。

  应当如何进入第三禅呢?他必须得先次第地进入初禅,然后再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之后,他再省察第二禅的三个禅支;这三个禅支是喜、乐、一境性。他应当省察其中的喜禅支,是很搅动不安的。由于有了喜,所以他的心会变得会躁动。而这第二禅,他还是接近敌对的初禅,所以第二禅还不是很殊胜,它不如第三禅那么殊胜。于是他就决定把喜禅支舍掉,进入只有乐和一境性两种禅支的第三禅。他可以成功的进入第三禅之后,他还应当练习长时间的安住在第三禅上。当他可以长时间的安住第三禅之后,他再练习第三禅的五种自在。练习了第三禅的五种自在之后,他应当再为更高的成就而努力,他应当证入第四禅。

  应当如何证入第四禅呢?他要进入第四禅的时候,他还要先依次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从第三禅出定之后,他再省察第三禅有两个禅支,这两个禅支分别是乐和一境性;他再省思其中的乐禅支它很接近喜禅支,同时第三禅也是很接近敌对的第二禅,所以它不是很殊胜,它还不如第四禅那么殊胜。于是他决定把乐禅支平静下来,而进入只有舍和一境性两个禅支的第四禅。当他可以做到进入第四禅之后,他应当先练习长时间地安住在第四禅上。当他从第四禅出定之后,他应当再练习第四禅的五种自在。在一个禅修者进入第四禅的时候,他的呼吸完全地停止。在这四种禅那当中,是一个禅那比一个禅那更殊胜的。对于有禅那体验者来说,他会感觉到虽然说初禅比起平时欲界的心来说它殊胜很多,但是比起第二禅来说,初禅是很粗的;由于初禅有寻跟伺这两种禅支在那边搅动,所以进入初禅的禅修者,你叫他进入初禅三到四个小时,他出定之后会感到很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呢?由于他还会有寻跟伺这两种禅支,这两种禅支属于很搅动的。如果一个禅修者进入第二禅,当他进入第二禅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初禅很粗,而第二禅更殊胜。但是,第二禅由于它有喜禅支在那边搅动,所以当他出定之后他还是会感到有点累。他应当再进入第三禅,如果有第三禅体验的人,他会觉得第二禅很粗,因为还是很有动感,而第三禅更舒服。第三禅当他出定的时候他会说第三禅只是纯粹的快乐,那快乐是遍满整个身心的,那个时候可能连身体都忘了,那只是处于一种极端快乐的状态。但是,如果有了第四禅体验的人,他会发现第三禅还很粗,为什么呢?因为第三禅还有乐这个感受在那里,它不如第四禅那么寂静。第四禅连喜跟乐都没有,他的心只是很平静、很寂静地安住在定境当中。所以第四禅是更殊胜的。一个禅修者进入第四禅几个小时,他出定了,他会感觉到虽然身体会累,但身体很轻安、很柔软。

  当然了,这四种色界的禅那还不是很殊胜,如果一个人有无色界的体验的话,会发现这色界的禅那还是很粗;如果一位禅修者要成就无色界定的话,他可以再从其它的业处来修。如果一个禅修者要证悟无色界定,他必须得要修十遍,特别是前面的八遍。前面的几种遍,也就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跟光明遍;这几种遍都可以通过这几种遍为基础而证得无色界定。

  应当如何证得无色界定呢?我在这里就简单地举个修地遍而证得第四禅的例子来说。一个禅修者应当先进入地遍的初禅,因为地遍的意思就是他取了一个地的遍相,当他取到了地的遍相之后,应当把地的遍相扩大到一切处。当他扩大到一切处的时候,他专注于遍一切处的地的相,他只是专注它这个是pa…

《《大心材譬喻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