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專注呼吸,而直接把心投入光裏面去專注。剛開始的時候出現在這一帶的光,它可能不是很明亮。很多禅修者的體驗就是像煙一樣,或者像雲彩一樣,或者像棉花一樣,或者說像一般的燈光一樣並不會很明亮。這個時候也不用去管它,你只管你的心專注在光上就可以了。當他可以專注在光上的時候,這個階段,我們稱爲取相。當他持續地可以專注取相的時候,慢慢地他會體驗到他的鼻頭這邊的禅相會越來越亮,越來越亮,甚至有些禅修者會感覺到非常耀眼,感覺到好像這裏就像新聞燈照著他,或者就像太陽光在這邊。在這個時候,他也不用去感到困擾,他只是把心完全地投入光就可以了。心能夠保持越平靜、越穩定地安住在光上就可以。
當他在專注在禅相的時候,如果他的定力還沒有達到很平穩的話,這個時候他有可能會落入有分。落入有分的禅修者往往會體驗到,他持續地專注在呼吸上,但是突然感覺到好像有一段空白一樣。也就是說當他醒覺的時候,他會發現他怎麼剛才好像突然中斷了一會,具體多久了也不知道,有時候感覺到一刹那,這種情況稱爲落入有分,我們不應當去培育落入有分,當我們的心落入有分的時候,這個時候應當提升我們的正念和精進。也就是說由于正念還不夠強,心有時候還會由于無力而落入有分。在落入有分的情況,我們通常稱這個階段稱爲近行定,因爲近行定是指他已經非常接近禅那,但由于那個時候,定力還沒有達到強有力的階段,所以還會落入有分。但是即使是近行定,他的心已經可以完全的安住在禅相上,而且那個時候禅相已經是非常明亮晃耀,甚至有些禅修者感受到他的禅相就像水晶一樣,那麼晶瑩透澈。當一個禅修者要經過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他應當再提升他的正念跟精進。所謂的正念是指他再把他的心完全地沈入在禅相上。所謂的精進就是他不應當放棄努力,他持續應當把心透過努力安住跟沈入于禅相。當他可以這樣做到持續地維持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那有可能這個禅修者就能夠證得初禅。
那應當如何檢驗是不是真的證得初禅呢?我們可以依照阿毘達摩的方法來去檢查。因爲禅那的心是依照心所依處爲它的依處的,因此我們可以在心所依處,也是一般稱爲有分的地方去檢查。一位禅修者在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應當經常去查有分跟查禅支,他應當要學習長時間的去安住在禅相上。或者說他應當先把他的禅那或者他的安止定先練習得穩固一點,讓他的心可以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不晃動、沒有擺動、沒有妄想,持續地專注在禅相上。當他可以達到這個階段的時候,他就可以去開始查有分,當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後,他再去查禅支。初禅一共有五種禅支,這五種禅支分別是尋、伺、喜、樂、一境性。這裏的尋,是指心投入似相;伺是指心持續地省察或者心持續地保持投入在似相上;喜是心喜歡似相;樂是心體驗到似相的那一種快樂;而一境性是心持續地保持專注在似相上。這五種禅支,其實是五種心所。而所謂的這些禅支,其實只是一種關系,也就是心跟所緣,心跟似相的關系。如果一個禅修者的心可持續地專注在似相上,那麼當他專注在似相上的時候,他的心投入于似相,這個就是屬于尋;他的心維持持續地投入在似相上,這個是屬于伺;他的心只對似相有興趣,感到歡喜,這個是屬于喜;他的心持續地專注在似相上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樂的體驗,這種體驗稱爲樂;而他的心維持只是專注在似相上,而沒有其它的所緣,這稱爲心的一境性;這五種心所稱爲禅支。禅支意思就是禅那的組成部分,或者禅那的要素。這五種心所組合起來我們稱爲初禅。
當一個禅修者在有分的地方,可以依次查到了五種禅支之後,他就應當再練習初禅的五種自在。這初禅的五自在分別是:一、轉向自在。轉向自在的意思就是他可以把心很快的轉向有分這個地方去省察禅支;第二是入定自在。入定自在的意思就是他可以很快地入定;有些禅修者對于入定自在不善巧的話,他可能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入定;當他閉上眼睛,他專注在呼吸;專注呼吸,呼吸一直還是呼吸,還沒有變成爲禅相,這個時候他只會站在那邊(42:45)沒有自在;有些禅修者可能十分鍾、二十分鍾才能夠入定,這個時候不能夠稱爲自在;那什麼情況下才能夠達到自在?當他一閉上眼睛,一決定“我要入定”,他可能幾秒鍾之內就可以入定,這個稱爲自在;第叁是住定自在。住定自在就是他的定力可以隨他自己的意願要安住在定中多久就可以多久,而且住定自在的時候不會由于不自在而突然出來,而是他都很穩固地安住在定中,這個稱爲住定自在;第四是出定自在。出定自在的意思就是他完全可以按照他預定的時間出定,好像鬧鍾一樣;比如說現在是2點鍾,他決定“我要入定3個小時到5點鍾的時候出定”,之後他就閉上眼睛,開始專注業處,然後他的業處這個地方很快就現起了似相,他就把心去專注在似相上,他決定說讓我一直到5點鍾我才出定。當他一下了這個決心的時候,就有如下達了一個命令,他的心就完全的安住在似相上,然後就沒有任何的其它所緣,只是心完全安住在似相上。這樣一直到他突然有個念頭生起“這個時候應該是出定了”。然後,他就開始查有分,跟再查禅支,查禅支跟他做了這些預作之後,他睜開眼睛就是5點鍾,這叫做出定自在;第五種自在是省察自在;當他出定,他的心從定中出來之後,他就很快就查到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種禅支,這稱爲省察自在。
當他熟練了這五種自在的話,然後他才應當進一步修習第二禅;應當如何證入第二禅呢?第二禅對于初學者來說,他應當以初禅爲基礎;他首先進入初禅,進入初禅出定之後,他在有分的地方再查五種禅支。當他查到了五禅支之後,他再省察,在這五種禅支當中,尋跟伺二種禅支是很粗的。由于初禅它還很接近敵對的五蓋,所以初禅不是很殊勝,它不如只有喜、樂、一境性叁種禅支的第二禅那麼殊勝。當他做了這樣的省察之後,他就決定把尋跟伺兩個禅支把它去除掉,嘗試進入第二禅。當他可以成功地進入第二禅之後,他應當再練習在第二禅當中住定很長一段的時間。之後,他可以成功地進入第二禅,而且可以足夠長的時間之後,他再練習第二禅的五種自在。當他善巧了第二禅的五種自在之後,他應當再進一步修習第叁禅。
應當如何進入第叁禅呢?他必須得先次第地進入初禅,然後再進入第二禅;從第二禅出定之後,他再省察第二禅的叁個禅支;這叁個禅支是喜、樂、一境性。他應當省察其中的喜禅支,是很攪動不安的。由于有了喜,所以他的心會變得會躁動。而這第二禅,他還是接近敵對的初禅,所以第二禅還不是很殊勝,它不如第叁禅那麼殊勝。于是他就決定把喜禅支舍掉,進入只有樂和一境性兩種禅支的第叁禅。他可以成功的進入第叁禅之後,他還應當練習長時間的安住在第叁禅上。當他可以長時間的安住第叁禅之後,他再練習第叁禅的五種自在。練習了第叁禅的五種自在之後,他應當再爲更高的成就而努力,他應當證入第四禅。
應當如何證入第四禅呢?他要進入第四禅的時候,他還要先依次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從第叁禅出定之後,他再省察第叁禅有兩個禅支,這兩個禅支分別是樂和一境性;他再省思其中的樂禅支它很接近喜禅支,同時第叁禅也是很接近敵對的第二禅,所以它不是很殊勝,它還不如第四禅那麼殊勝。于是他決定把樂禅支平靜下來,而進入只有舍和一境性兩個禅支的第四禅。當他可以做到進入第四禅之後,他應當先練習長時間地安住在第四禅上。當他從第四禅出定之後,他應當再練習第四禅的五種自在。在一個禅修者進入第四禅的時候,他的呼吸完全地停止。在這四種禅那當中,是一個禅那比一個禅那更殊勝的。對于有禅那體驗者來說,他會感覺到雖然說初禅比起平時欲界的心來說它殊勝很多,但是比起第二禅來說,初禅是很粗的;由于初禅有尋跟伺這兩種禅支在那邊攪動,所以進入初禅的禅修者,你叫他進入初禅叁到四個小時,他出定之後會感到很累。爲什麼呢?爲什麼會感到很累呢?由于他還會有尋跟伺這兩種禅支,這兩種禅支屬于很攪動的。如果一個禅修者進入第二禅,當他進入第二禅的時候,他會感覺到初禅很粗,而第二禅更殊勝。但是,第二禅由于它有喜禅支在那邊攪動,所以當他出定之後他還是會感到有點累。他應當再進入第叁禅,如果有第叁禅體驗的人,他會覺得第二禅很粗,因爲還是很有動感,而第叁禅更舒服。第叁禅當他出定的時候他會說第叁禅只是純粹的快樂,那快樂是遍滿整個身心的,那個時候可能連身體都忘了,那只是處于一種極端快樂的狀態。但是,如果有了第四禅體驗的人,他會發現第叁禅還很粗,爲什麼呢?因爲第叁禅還有樂這個感受在那裏,它不如第四禅那麼寂靜。第四禅連喜跟樂都沒有,他的心只是很平靜、很寂靜地安住在定境當中。所以第四禅是更殊勝的。一個禅修者進入第四禅幾個小時,他出定了,他會感覺到雖然身體會累,但身體很輕安、很柔軟。
當然了,這四種色界的禅那還不是很殊勝,如果一個人有無色界的體驗的話,會發現這色界的禅那還是很粗;如果一位禅修者要成就無色界定的話,他可以再從其它的業處來修。如果一個禅修者要證悟無色界定,他必須得要修十遍,特別是前面的八遍。前面的幾種遍,也就是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跟光明遍;這幾種遍都可以通過這幾種遍爲基礎而證得無色界定。
應當如何證得無色界定呢?我在這裏就簡單地舉個修地遍而證得第四禅的例子來說。一個禅修者應當先進入地遍的初禅,因爲地遍的意思就是他取了一個地的遍相,當他取到了地的遍相之後,應當把地的遍相擴大到一切處。當他擴大到一切處的時候,他專注于遍一切處的地的相,他只是專注它這個是pa…
《《大心材譬喻經》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