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心材譬喻经》三▪P2

  ..续本文上一页也可以理解成我们专注的对象;四十种业处其实就是四十种培育定力的对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另外一种方法我们可以理解,四十种业处就是用四十种通过培育定力的法门。

  我们现在就从所缘这个角度来分析四十种业处;这四十种业处依次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无量心、四种无色界定、一想一种界分别,一共是四十种业处。这四十种业处一共有三十种业处可以达到安止定,安止定也就是可以达到禅那;有十种业处只能够达到近行定,而不能够证得禅那。如果我们用刚才心的方法来分,就是有十种业处,它只是属于欲界的;而有三十种业处,它可以达到色界跟无色界。这三十种业处当中,除了四种是属于无色界定之外,其它的二十六种都是属于色界的禅那,就是它可以证得色界的禅那。

  哪三十种可以证得禅那呢?他们分别是:十种遍、十种不净跟两种随念当中的身至念以及安那般那念,这一共是二十二种;然后再加上四种无量心,再加上四种无色界定,一共是三十种。如果除了这四种无色界定,那么其它的二十六种是属于色界的禅那,它可以通过专注这些所缘而达到色界的禅那。是哪十遍呢?遍也可以翻译成一切处,巴利叫做kasina,也可以翻译成一切处,就是遍满一切处的意思。这里的遍是指所缘来分的,也就是所缘的意思,所缘遍满了一切处。有十种遍,第一是地遍,第二是水遍,第三是火遍,第四是风遍,地、水、火、风四种遍;再加上四种颜色遍:青遍,青遍就是我们所说的蓝色,或者深褐色;青遍,黄遍,红遍,白遍,还有再加上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所以一共是十种遍。这十种遍相,都可以达到色界的第四禅,如果从论教法来说,是色界的第五禅。

  接着是十种不净,或者称为不净想,它们是:肿胀想、青瘀想、脓烂想,然后一直到虫聚想,最后到白骨,就一堆骸骨想。这是指一个尸体从死了二、三天开始发青发瘀,一直到腐烂成一堆骨的十个阶段、十个过程,这称为十种不净。这十种不净,如果禅修者取尸体的不净而修行的话,他可以达到初禅。初禅也是属于色界的禅那,是最低等的色界的禅那。

  在两种随念当中,有两种念也是可以达到禅那的:第一是身至念。身至念,我们也可以称为三十二身分,或者也可以称为不净,它区别于十种不净,十种不净相,我们称为没有意识的,称为无识的不净,也就是它是没有生命的。而身至念或者说三十二身分,它是有意识的,有生命的不净。无论是没有意识的不净或有意识的不净,都可以证得色界的初禅。它怎么能证得色界的初禅?其中的白骨想也是包括在有识的不净当中,也就是有些禅修者,在三十二身分当中,专门取自己的白骨,去思维自己的白骨的不净,可以证得初禅;还有另外一种念称为入出息念。入出息念的意思就是他把正念安住在呼吸上,通过持续的专注呼吸,取呼吸、取入出息为所缘,而依次的可以证得禅那,一直到证得色界的第四禅。

  还有四种称为无量心的,或者称为梵住的,它就是慈无量心,慈无量心的意思就是把慈爱遍满一切的众生,一切的有情;还有悲无量心,悲无量心就是悲悯一切的有情,一切的众生,把悲悯之心遍满一切的众生,这就称为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喜是随喜,随喜一切众生的成就,一切众生所做的功德,这个称为喜无量心;而舍无量心,是指对一切众生都保持中舍,不喜也不忧,不会因为众生所得而喜,不会因为众生有所失而感到忧。不会因为众生的福报而感到喜,不会因为众生的苦报、受苦而感到悲,处于中舍的状态,这称为舍无量心。

  修行慈、悲、喜三种无量心,可以达到色界的第三禅,而修行舍无量心只能够达到第四禅,换而言之,我们不能够直接修舍而证得第四禅,我们依次必须通过先是慈、悲、喜,然后从喜的第三禅出定之后,再观照之前所取的众生的相,然后作意它:这些一切的众生,他是自己业的主人,不因我们散播慈爱而得到幸福,得到快乐;不因我们对他散播悲心,他们就免除痛苦;他们只是业的主人,只是业的承受者,然后由于他放弃了苦跟乐的原因,而心处于中舍直接证得第四禅。这是属于舍无量心。

  还有四种无色界定,它就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跟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是属于无色、四无色,四无色是直接在色界禅那的基础上证得的。因此,对于一位初学禅那的禅修者来说,他必须得要依次的先证得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然后再从第四禅再破除色法的相,证得空无边处;然后再去除空无边,再证得识无边;然后再去除识无边,证得无所有;然后最后取无所有处的禅心的微妙、殊胜,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这里,我就想再简单地再讲应当如何来通过修行入出息念而直到证得色界第四禅的方法。如果要修行入出息念的禅修者,他应当要只取呼吸的本身为禅修的所缘。如果想要修行入出息念的禅修者,他应当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坐下来之后,他应当要结跏趺坐,或者坐得舒服一点,坐得长久一点,然后正直其身,保持身体正直,不歪不屈;之后闭上眼睛,把心念安住在鼻头或者人中或者嘴唇上方这一带的区域;然后他只是正念安住在这里,去念于进的呼吸,出的息、进的息、出的息,通过这种方法来专注呼吸。当然,如果刚开始专注呼吸的时候有妄想,那他就应当用数息的方法去除妄想;当妄想去除了,他可以持续地数息,让心平静;这样持续的平静大概可以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乃至更久的时间,他可以放弃数息,直接把心安住在呼吸上,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当他这样专注于入出息的时候,他的呼吸会更加微细,更加平静。也就是说,呼吸经过这一带区域的时间稍微长一点,这个时候他可以进入长、短息的阶段;这里所说到的长息,就是呼吸经过这一带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所说到的短息,是呼吸经过这一带的时间稍微短一点;也就是缓慢的呼吸我们称为长息,稍微急一点、快一点的呼吸我们称为短息;他就只是在这里知道如果呼吸长,他知道呼吸的长;呼吸短,他知道呼吸的短;当他能够做到专注在长短息上的时候,他就可以使呼吸慢下来,慢慢地体验到他的呼吸更加微细,更加绵长,在这个时候,他应该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他注意呼吸的整个过程;由于呼吸变得缓慢了,所以呼吸经过这段的时间度会更长;如果他还是只是知道进跟出的话,他的心未免会太过粗,因此他应当知道呼吸整个过程,这个叫做一切身,或者叫做息的全身;当他吸气的时候他只知道入息的开头、中间、结尾,出息的时候他也应当觉知呼吸的开头、中间、结尾;持续的对入息跟出息的整个过程保持念念分明,保持清清楚楚;当他可以持续地知道呼吸的整个过程的时候,他的呼吸会变得越来越微细,他的心也会越来越平静;当他的呼吸变得更加微细的时候,很多禅修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是不是我的呼吸不见了?或者说是不是我已经没有呼吸了?我已经停止呼吸了?在这个阶段,他不应当生起怀疑,因为《清净道论》里面说到了,其它业处的相会越来越清楚,但是修行入出息念业处的相只能越来越不清楚;这个时候息的相会变得不清楚、不明显,他不应当感到困惑,他只是应当把心安住在这边,或者说在这边等待呼吸就可以,不用去作意,不要去改变呼吸;只是在这里,把心停留在这里去专注呼吸,只是去专注息,连息的进跟息的出并不太重要;当他可以做到这样,这个就是专注入出息的第四个阶段,就是属于微息的阶段。

  在修行入出息念的过程中,禅修者将会体验到三种相,或者我们称为三种禅相,这三种禅相分别是:parikamma-nimitta、uggaha-nimitta、patibhaga-nimitta,预作相或者称为遍作相、取相、似相;预作相就是我们呼吸本身,这称为预作相;取相就是出现在这一带朦朦胧胧的光,这个称为取相;似相,就是当出现在这里的光已经很幌耀、很明亮了就称为似相。这三种相,其中的取相跟似相我们通常称为禅相;禅相是什么意思呢?相的巴利语叫做nimitta,nimitta的意思有很多种,在巴利里面,它既可以是标记、标志,也可以是征兆、预兆的意思。从禅相这个意思我们可以说这是属于证得禅那的征兆,或者说这个是定力提升的标志,都可以。

  当一位禅修者在专注呼吸的时候,他可以体验到光。光开始出现的时候往往并不是直接出现在这一带,会出现在他的眼前,或者他的脸前,或者在鼻子这一带,或者说在头部,笼罩着头部;在这个阶段很多禅修者都会感到困惑,他会以为可能是外面的光,或者以为是当他闭着眼睛的时候太阳光照射着他,或者在晚上有时候禅修者会怀疑是不是谁开灯了;在这个阶段,很重要是不要去尝试睁开眼睛,去看这个到底是外面的光还是自己的光,这个时候不要去管它,连外面有没有光,连这个是外面的光还是自己的光都不要去理它,只应当持续地把心安住在这一带,去专注入出息就够了。

  当这样持续地把心安住在业处,安住在鼻头这一带专注业处的时候,慢慢地他会体验到外面的光开始移到这边,最后出现在鼻头这一带。在刚开始鼻头出现光的时候,也不用去管它,只应当持续的专注在呼吸上就可以了。如果那个时候他的呼吸变得很微细,甚至已经没有,也不用去管它,他只是安住在这里的息就可以了。当他持续地这样的专注,他会发现最后他的呼吸变成了光,光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光,如果硬要叫他分这个是呼吸这个是光,他反而感觉到有些为难,感觉到办不到,因为他呼出来的时候这个就是光,吸进去的这一带都是属于光;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可以把呼吸放到一边,直接把心专注到光上。当然,有更好的方法,就是当他在专注这边的呼吸的时候,他的心自然的就会贴近光,而且专注光,那在这个情况下,他就不用硬把心拉出来,去…

《《大心材譬喻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