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可以理解成我們專注的對象;四十種業處其實就是四十種培育定力的對象,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用另外一種方法我們可以理解,四十種業處就是用四十種通過培育定力的法門。
我們現在就從所緣這個角度來分析四十種業處;這四十種業處依次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無量心、四種無色界定、一想一種界分別,一共是四十種業處。這四十種業處一共有叁十種業處可以達到安止定,安止定也就是可以達到禅那;有十種業處只能夠達到近行定,而不能夠證得禅那。如果我們用剛才心的方法來分,就是有十種業處,它只是屬于欲界的;而有叁十種業處,它可以達到色界跟無色界。這叁十種業處當中,除了四種是屬于無色界定之外,其它的二十六種都是屬于色界的禅那,就是它可以證得色界的禅那。
哪叁十種可以證得禅那呢?他們分別是:十種遍、十種不淨跟兩種隨念當中的身至念以及安那般那念,這一共是二十二種;然後再加上四種無量心,再加上四種無色界定,一共是叁十種。如果除了這四種無色界定,那麼其它的二十六種是屬于色界的禅那,它可以通過專注這些所緣而達到色界的禅那。是哪十遍呢?遍也可以翻譯成一切處,巴利叫做kasina,也可以翻譯成一切處,就是遍滿一切處的意思。這裏的遍是指所緣來分的,也就是所緣的意思,所緣遍滿了一切處。有十種遍,第一是地遍,第二是水遍,第叁是火遍,第四是風遍,地、水、火、風四種遍;再加上四種顔色遍:青遍,青遍就是我們所說的藍色,或者深褐色;青遍,黃遍,紅遍,白遍,還有再加上光明遍和限定虛空遍,所以一共是十種遍。這十種遍相,都可以達到色界的第四禅,如果從論教法來說,是色界的第五禅。
接著是十種不淨,或者稱爲不淨想,它們是:腫脹想、青瘀想、膿爛想,然後一直到蟲聚想,最後到白骨,就一堆骸骨想。這是指一個屍體從死了二、叁天開始發青發瘀,一直到腐爛成一堆骨的十個階段、十個過程,這稱爲十種不淨。這十種不淨,如果禅修者取屍體的不淨而修行的話,他可以達到初禅。初禅也是屬于色界的禅那,是最低等的色界的禅那。
在兩種隨念當中,有兩種念也是可以達到禅那的:第一是身至念。身至念,我們也可以稱爲叁十二身分,或者也可以稱爲不淨,它區別于十種不淨,十種不淨相,我們稱爲沒有意識的,稱爲無識的不淨,也就是它是沒有生命的。而身至念或者說叁十二身分,它是有意識的,有生命的不淨。無論是沒有意識的不淨或有意識的不淨,都可以證得色界的初禅。它怎麼能證得色界的初禅?其中的白骨想也是包括在有識的不淨當中,也就是有些禅修者,在叁十二身分當中,專門取自己的白骨,去思維自己的白骨的不淨,可以證得初禅;還有另外一種念稱爲入出息念。入出息念的意思就是他把正念安住在呼吸上,通過持續的專注呼吸,取呼吸、取入出息爲所緣,而依次的可以證得禅那,一直到證得色界的第四禅。
還有四種稱爲無量心的,或者稱爲梵住的,它就是慈無量心,慈無量心的意思就是把慈愛遍滿一切的衆生,一切的有情;還有悲無量心,悲無量心就是悲憫一切的有情,一切的衆生,把悲憫之心遍滿一切的衆生,這就稱爲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喜是隨喜,隨喜一切衆生的成就,一切衆生所做的功德,這個稱爲喜無量心;而舍無量心,是指對一切衆生都保持中舍,不喜也不憂,不會因爲衆生所得而喜,不會因爲衆生有所失而感到憂。不會因爲衆生的福報而感到喜,不會因爲衆生的苦報、受苦而感到悲,處于中舍的狀態,這稱爲舍無量心。
修行慈、悲、喜叁種無量心,可以達到色界的第叁禅,而修行舍無量心只能夠達到第四禅,換而言之,我們不能夠直接修舍而證得第四禅,我們依次必須通過先是慈、悲、喜,然後從喜的第叁禅出定之後,再觀照之前所取的衆生的相,然後作意它:這些一切的衆生,他是自己業的主人,不因我們散播慈愛而得到幸福,得到快樂;不因我們對他散播悲心,他們就免除痛苦;他們只是業的主人,只是業的承受者,然後由于他放棄了苦跟樂的原因,而心處于中舍直接證得第四禅。這是屬于舍無量心。
還有四種無色界定,它就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跟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是屬于無色、四無色,四無色是直接在色界禅那的基礎上證得的。因此,對于一位初學禅那的禅修者來說,他必須得要依次的先證得了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然後再從第四禅再破除色法的相,證得空無邊處;然後再去除空無邊,再證得識無邊;然後再去除識無邊,證得無所有;然後最後取無所有處的禅心的微妙、殊勝,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
在這裏,我就想再簡單地再講應當如何來通過修行入出息念而直到證得色界第四禅的方法。如果要修行入出息念的禅修者,他應當要只取呼吸的本身爲禅修的所緣。如果想要修行入出息念的禅修者,他應當先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坐下來之後,他應當要結跏趺坐,或者坐得舒服一點,坐得長久一點,然後正直其身,保持身體正直,不歪不屈;之後閉上眼睛,把心念安住在鼻頭或者人中或者嘴唇上方這一帶的區域;然後他只是正念安住在這裏,去念于進的呼吸,出的息、進的息、出的息,通過這種方法來專注呼吸。當然,如果剛開始專注呼吸的時候有妄想,那他就應當用數息的方法去除妄想;當妄想去除了,他可以持續地數息,讓心平靜;這樣持續的平靜大概可以二十分鍾、叁十分鍾乃至更久的時間,他可以放棄數息,直接把心安住在呼吸上,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當他這樣專注于入出息的時候,他的呼吸會更加微細,更加平靜。也就是說,呼吸經過這一帶區域的時間稍微長一點,這個時候他可以進入長、短息的階段;這裏所說到的長息,就是呼吸經過這一帶的時間稍微長一點;所說到的短息,是呼吸經過這一帶的時間稍微短一點;也就是緩慢的呼吸我們稱爲長息,稍微急一點、快一點的呼吸我們稱爲短息;他就只是在這裏知道如果呼吸長,他知道呼吸的長;呼吸短,他知道呼吸的短;當他能夠做到專注在長短息上的時候,他就可以使呼吸慢下來,慢慢地體驗到他的呼吸更加微細,更加綿長,在這個時候,他應該進入第叁個階段,就是他注意呼吸的整個過程;由于呼吸變得緩慢了,所以呼吸經過這段的時間度會更長;如果他還是只是知道進跟出的話,他的心未免會太過粗,因此他應當知道呼吸整個過程,這個叫做一切身,或者叫做息的全身;當他吸氣的時候他只知道入息的開頭、中間、結尾,出息的時候他也應當覺知呼吸的開頭、中間、結尾;持續的對入息跟出息的整個過程保持念念分明,保持清清楚楚;當他可以持續地知道呼吸的整個過程的時候,他的呼吸會變得越來越微細,他的心也會越來越平靜;當他的呼吸變得更加微細的時候,很多禅修者可能會感到困惑:是不是我的呼吸不見了?或者說是不是我已經沒有呼吸了?我已經停止呼吸了?在這個階段,他不應當生起懷疑,因爲《清淨道論》裏面說到了,其它業處的相會越來越清楚,但是修行入出息念業處的相只能越來越不清楚;這個時候息的相會變得不清楚、不明顯,他不應當感到困惑,他只是應當把心安住在這邊,或者說在這邊等待呼吸就可以,不用去作意,不要去改變呼吸;只是在這裏,把心停留在這裏去專注呼吸,只是去專注息,連息的進跟息的出並不太重要;當他可以做到這樣,這個就是專注入出息的第四個階段,就是屬于微息的階段。
在修行入出息念的過程中,禅修者將會體驗到叁種相,或者我們稱爲叁種禅相,這叁種禅相分別是:parikamma-nimitta、uggaha-nimitta、patibhaga-nimitta,預作相或者稱爲遍作相、取相、似相;預作相就是我們呼吸本身,這稱爲預作相;取相就是出現在這一帶朦朦胧胧的光,這個稱爲取相;似相,就是當出現在這裏的光已經很幌耀、很明亮了就稱爲似相。這叁種相,其中的取相跟似相我們通常稱爲禅相;禅相是什麼意思呢?相的巴利語叫做nimitta,nimitta的意思有很多種,在巴利裏面,它既可以是標記、標志,也可以是征兆、預兆的意思。從禅相這個意思我們可以說這是屬于證得禅那的征兆,或者說這個是定力提升的標志,都可以。
當一位禅修者在專注呼吸的時候,他可以體驗到光。光開始出現的時候往往並不是直接出現在這一帶,會出現在他的眼前,或者他的臉前,或者在鼻子這一帶,或者說在頭部,籠罩著頭部;在這個階段很多禅修者都會感到困惑,他會以爲可能是外面的光,或者以爲是當他閉著眼睛的時候太陽光照射著他,或者在晚上有時候禅修者會懷疑是不是誰開燈了;在這個階段,很重要是不要去嘗試睜開眼睛,去看這個到底是外面的光還是自己的光,這個時候不要去管它,連外面有沒有光,連這個是外面的光還是自己的光都不要去理它,只應當持續地把心安住在這一帶,去專注入出息就夠了。
當這樣持續地把心安住在業處,安住在鼻頭這一帶專注業處的時候,慢慢地他會體驗到外面的光開始移到這邊,最後出現在鼻頭這一帶。在剛開始鼻頭出現光的時候,也不用去管它,只應當持續的專注在呼吸上就可以了。如果那個時候他的呼吸變得很微細,甚至已經沒有,也不用去管它,他只是安住在這裏的息就可以了。當他持續地這樣的專注,他會發現最後他的呼吸變成了光,光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光,如果硬要叫他分這個是呼吸這個是光,他反而感覺到有些爲難,感覺到辦不到,因爲他呼出來的時候這個就是光,吸進去的這一帶都是屬于光;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可以把呼吸放到一邊,直接把心專注到光上。當然,有更好的方法,就是當他在專注這邊的呼吸的時候,他的心自然的就會貼近光,而且專注光,那在這個情況下,他就不用硬把心拉出來,去…
《《大心材譬喻經》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