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心材譬喻經》一▪P3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想要在佛陀的教法裏面切切實實地修行、切切實實地依教奉行,然而由于他的修行,結果自自然然有人供養他、恭敬他,或者說由于他的修行、他的名望,結果就越來越出名,然後一個出家人就對自己所得到供養、自己受人恭敬及自己得到的這些聲譽感到滿意,就認爲這樣就滿足了。正因如此,所以佛陀說:

  「諸比庫,這比庫稱爲取得梵行的枝葉,並以此爲達成目的者。」

  取得梵行的枝葉,這裏的枝葉是指四資具,也就是說一個人得到很多供養、得到了很多人的恭敬,但是這個其實是出家生活的枝葉而已,是微不足道的。唯有聖道與聖果才是佛教梵行的心材。

  當他得到了利養、恭敬、名譽之後,他認爲到此爲止就已經足夠了,認爲已經得到了心材,認爲目標已經達成了。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他就沒有繼續修行。對于利養、恭敬、名譽,對于出家人是很有害的,佛陀在《相應部·因緣相應》裏面提到有一部經,這部經叫做《屎殼郎經》,大家知道屎殼郎嗎?就是專門在糞便裏爬來爬去的甲蟲啊!叫做屎殼郎,知道嗎?佛陀就提到了這部經,佛陀說:“對于一位想要住于解縛安穏,但是還沒有達成目標的比庫來說,這句話就是說,對于一個真正想要斷盡一切煩惱,但還沒有達到目標的出家人來說,利養、恭敬跟聲譽是很可怕的。他可以使一個人在修行當中退墮。就好象一只屎殼郎一樣,他會爬上糞堆,因爲屎殼郎經常吃糞便,滿肚子都是糞便,滿肚子都是屎,而且它在屎堆裏面鑽來鑽去。講到一個屎殼郎,它就爬到糞堆上面,然後就對其它的屎殼郎說:“我吃糞便,我滿肚子都是糞便,你看我的腳底下也是一大堆的糞便。”它這樣說。同樣的,現在也是有一些比庫,他們樂著于利養、樂著于恭敬、樂著于名譽,他們因爲自己擁有了利養、恭敬、名譽,看不起其他的那些良善的修行者、良善的比庫,他們說我有利養、我得到恭敬、我有名譽,你們沒有利養、沒有人恭敬、沒有名譽,這樣的出家人,這樣的比庫就好象這一只屎殼郎那樣。正是因爲如此,諸比庫,你們對于想要達到解縛安穩,還沒有達成目標的人來說,對于利養、恭敬、名譽一定要很謹慎,你們應當要這樣思維,要這樣省思,我應當要放棄利養、恭敬、名譽,因爲這些東西對修行人是很有害的。如果一個修行人會樂著這樣的東西,樂著這樣的名聞利養,他很難再進一步去修行,因爲他的心會染著,這些是屬于梵行的汙垢,對于修行人來說是很可怕的,不應當樂著于這些東西。在《中部》裏面還有另外一經《大空經》,經文裏也講到了一個導師的墮落,一個修行者、一個梵行者的墮落、一個做弟子的墮落,也是講到了一個出家人本來他出家的目的是爲了出離生死,是爲了解脫煩惱,然後他就在林野,在空閑處、在森林裏面修行,由于他修行很精進,所以很多人知道他,于是就去供養他、去親近他、去恭敬他,他的名聲從此到處流傳。由于比庫、比庫尼四衆弟子去親近他了,于是他開始樂著于這些利養、供養,樂著于名聲、樂著于恭敬了,這樣他就會從梵行中退墮。不論是做爲一代宗師、一代導師,他也可能會因爲這樣而退墮。

  一個導師的弟子,也可能這樣,在他得到了利養、恭敬、聲譽,而退墮,作爲一個梵行者,也都會因爲得到了利養、恭敬、聲譽,而退墮。所以一個真正想要達到解縛安穏,想要致力于斷除生死、解脫煩惱、了生死的人,不應當半途而廢,沒有達到目的,不要給這些東西絆倒。對于修行來說呢,獲得利養、恭敬、聲譽,這些是自然而然的,這些是修行的附産品,如果一旦粘著了,就會有問題,這些東西甚至我們應當把它當成是利刀,把它當成是一種汙垢,一種障礙。對于一個出家者來說,他應該如何來看待自己所得到的這些供養呢。

  對衣服,對袈裟,在使用之前,他應該如理的省思,只是爲了避免冷、熱、風吹、日曬、爬蟲、只是爲了遮羞;當我們得到了一些飲食,不是象小孩子一樣去嬉戲,也不是爲了象一些角鬥士一樣爲了強壯,也不是爲了象一些妓女啊,歌女啊,舞女啊,爲了身體嬌美而去吃,也不是爲了象宮女一樣爲了莊嚴、身材的好看,爲了膚色鮮豔而去吃,只是爲了停止因饑餓而帶來的傷害,爲了支助我們有體力繼續去修行,過梵行的生活。這樣省思,我們通過吃適量的飲食,可以消除因饑餓而帶來的苦受,同時也不會因暴飲暴食而産生過飽的苦受,由于適量的飲食將使自己的生命能夠維持下去,由于自己所吃的這些食物,是由于用正當的生活方式而得來的,同時也是適量的去吃,所以沒有過失,由于沒有過失受用這些食物,所以可以得到安樂,安住下去,我們應當這樣的省思;對于住所也是這樣,只是爲了避免風吹、日曬、寒冷、熱,爲了避免爬蟲等等的幹擾,只是爲了避免氣候突變帶來的危險,以及有個地方使我們可以獨住、安住;對于我們爲了治病的目的所使用的醫藥,也是這樣,只是爲了消除已經生起的痛苦和感受,以及爲了盡量避免生起的那些苦受,只是這樣而已,我們應當如理的省思,自己所使用的任何東西,這樣才不會有過失。至于別人的恭敬、別人的供養,我們更要掂量自己的德行怎麼樣、持戒怎麼樣,如果自己持戒清淨,那麼別人恭敬、別人供養能夠得到他的利益。自己沒有戒行、沒有德行,就正如佛陀在《火堆譬喻經》裏面講到的,對出家人有很大的傷害、有很大的過患。因此對于一個想要滅苦、想要尋求解脫、想要尋求徹底的清淨、徹底安穩的禅修者來說呢,不要半途而廢,不要迷著于名聞利養。名聞利養可以說是毒蛇,一旦一個人被毒蛇咬了,他的梵行是不是就結束了?陷于迷醉,陷于放逸,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在這裏就講到了,假如一個人只是滿足于名聞利養的話,對梵行人來說他只是得到了一些枝葉,這些枝葉對梵行者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好,今天晚上我們講《大心材譬喻經》關于名聞利養部分,就到這裏爲止,在後天晚上將繼續講關于持戒那部分。好,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大心材譬喻經》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