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心材譬喻经》一▪P3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想要在佛陀的教法里面切切实实地修行、切切实实地依教奉行,然而由于他的修行,结果自自然然有人供养他、恭敬他,或者说由于他的修行、他的名望,结果就越来越出名,然后一个出家人就对自己所得到供养、自己受人恭敬及自己得到的这些声誉感到满意,就认为这样就满足了。正因如此,所以佛陀说:

  「诸比库,这比库称为取得梵行的枝叶,并以此为达成目的者。」

  取得梵行的枝叶,这里的枝叶是指四资具,也就是说一个人得到很多供养、得到了很多人的恭敬,但是这个其实是出家生活的枝叶而已,是微不足道的。唯有圣道与圣果才是佛教梵行的心材。

  当他得到了利养、恭敬、名誉之后,他认为到此为止就已经足够了,认为已经得到了心材,认为目标已经达成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就没有继续修行。对于利养、恭敬、名誉,对于出家人是很有害的,佛陀在《相应部·因缘相应》里面提到有一部经,这部经叫做《屎壳郎经》,大家知道屎壳郎吗?就是专门在粪便里爬来爬去的甲虫啊!叫做屎壳郎,知道吗?佛陀就提到了这部经,佛陀说:“对于一位想要住于解缚安穏,但是还没有达成目标的比库来说,这句话就是说,对于一个真正想要断尽一切烦恼,但还没有达到目标的出家人来说,利养、恭敬跟声誉是很可怕的。他可以使一个人在修行当中退堕。就好象一只屎壳郎一样,他会爬上粪堆,因为屎壳郎经常吃粪便,满肚子都是粪便,满肚子都是屎,而且它在屎堆里面钻来钻去。讲到一个屎壳郎,它就爬到粪堆上面,然后就对其它的屎壳郎说:“我吃粪便,我满肚子都是粪便,你看我的脚底下也是一大堆的粪便。”它这样说。同样的,现在也是有一些比库,他们乐着于利养、乐着于恭敬、乐着于名誉,他们因为自己拥有了利养、恭敬、名誉,看不起其他的那些良善的修行者、良善的比库,他们说我有利养、我得到恭敬、我有名誉,你们没有利养、没有人恭敬、没有名誉,这样的出家人,这样的比库就好象这一只屎壳郎那样。正是因为如此,诸比库,你们对于想要达到解缚安稳,还没有达成目标的人来说,对于利养、恭敬、名誉一定要很谨慎,你们应当要这样思维,要这样省思,我应当要放弃利养、恭敬、名誉,因为这些东西对修行人是很有害的。如果一个修行人会乐著这样的东西,乐著这样的名闻利养,他很难再进一步去修行,因为他的心会染着,这些是属于梵行的污垢,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很可怕的,不应当乐著于这些东西。在《中部》里面还有另外一经《大空经》,经文里也讲到了一个导师的堕落,一个修行者、一个梵行者的堕落、一个做弟子的堕落,也是讲到了一个出家人本来他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出离生死,是为了解脱烦恼,然后他就在林野,在空闲处、在森林里面修行,由于他修行很精进,所以很多人知道他,于是就去供养他、去亲近他、去恭敬他,他的名声从此到处流传。由于比库、比库尼四众弟子去亲近他了,于是他开始乐著于这些利养、供养,乐著于名声、乐著于恭敬了,这样他就会从梵行中退堕。不论是做为一代宗师、一代导师,他也可能会因为这样而退堕。

  一个导师的弟子,也可能这样,在他得到了利养、恭敬、声誉,而退堕,作为一个梵行者,也都会因为得到了利养、恭敬、声誉,而退堕。所以一个真正想要达到解缚安穏,想要致力于断除生死、解脱烦恼、了生死的人,不应当半途而废,没有达到目的,不要给这些东西绊倒。对于修行来说呢,获得利养、恭敬、声誉,这些是自然而然的,这些是修行的附产品,如果一旦粘着了,就会有问题,这些东西甚至我们应当把它当成是利刀,把它当成是一种污垢,一种障碍。对于一个出家者来说,他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所得到的这些供养呢。

  对衣服,对袈裟,在使用之前,他应该如理的省思,只是为了避免冷、热、风吹、日晒、爬虫、只是为了遮羞;当我们得到了一些饮食,不是象小孩子一样去嬉戏,也不是为了象一些角斗士一样为了强壮,也不是为了象一些妓女啊,歌女啊,舞女啊,为了身体娇美而去吃,也不是为了象宫女一样为了庄严、身材的好看,为了肤色鲜艳而去吃,只是为了停止因饥饿而带来的伤害,为了支助我们有体力继续去修行,过梵行的生活。这样省思,我们通过吃适量的饮食,可以消除因饥饿而带来的苦受,同时也不会因暴饮暴食而产生过饱的苦受,由于适量的饮食将使自己的生命能够维持下去,由于自己所吃的这些食物,是由于用正当的生活方式而得来的,同时也是适量的去吃,所以没有过失,由于没有过失受用这些食物,所以可以得到安乐,安住下去,我们应当这样的省思;对于住所也是这样,只是为了避免风吹、日晒、寒冷、热,为了避免爬虫等等的干扰,只是为了避免气候突变带来的危险,以及有个地方使我们可以独住、安住;对于我们为了治病的目的所使用的医药,也是这样,只是为了消除已经生起的痛苦和感受,以及为了尽量避免生起的那些苦受,只是这样而已,我们应当如理的省思,自己所使用的任何东西,这样才不会有过失。至于别人的恭敬、别人的供养,我们更要掂量自己的德行怎么样、持戒怎么样,如果自己持戒清净,那么别人恭敬、别人供养能够得到他的利益。自己没有戒行、没有德行,就正如佛陀在《火堆譬喻经》里面讲到的,对出家人有很大的伤害、有很大的过患。因此对于一个想要灭苦、想要寻求解脱、想要寻求彻底的清净、彻底安稳的禅修者来说呢,不要半途而废,不要迷著于名闻利养。名闻利养可以说是毒蛇,一旦一个人被毒蛇咬了,他的梵行是不是就结束了?陷于迷醉,陷于放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在这里就讲到了,假如一个人只是满足于名闻利养的话,对梵行人来说他只是得到了一些枝叶,这些枝叶对梵行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好,今天晚上我们讲《大心材譬喻经》关于名闻利养部分,就到这里为止,在后天晚上将继续讲关于持戒那部分。好,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大心材譬喻经》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