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心材譬喻经》二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二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大心材譬喻经》二

  

  玛欣德尊者2008.04.19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来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禅修营的禅修者们:晚上好!

  我们在昨天晚上,大家一起学习了《大心材譬喻经》第一集的部分,在经文里提到,当时Devadatta在分裂了僧团之后离开,他之所以分裂僧团是由于他贪着于名闻利养,他贪着于利得、利养、恭敬、名誉,由于他贪着于这些,所以他生起了想要统治僧团的这种欲望,这种恶欲。然而由于他这种恶欲没有得逞,最后就起了想杀害佛陀(的念头),结果就出了佛陀身上的血,最后他也通过实际的行动,用提出五种邪法的方式,来成功地达到分裂僧团(的目的)。当他带领那些无知的比库们离开了王舍城之后,佛陀就Devadatta分裂僧团这件事,讲了这部经。

  这部经刚开始的部分提到,有一些良家之子,就是有一些善男子,他们由于受到了苦的逼迫、生死的逼迫,想要出离,于是他们选择了出家。当他们选择出家之后,就获得了利养、恭敬跟名誉,他们对这种利养、恭敬以及名誉感到满意,认为已经达到了出家的目的,开始陷于放逸、停滞不前,佛陀在这部经里面用一个人寻找心材的比喻来阐说这个问题。就像一个人在寻找心材一样,他跑到一颗有心材的大树,只是砍了一些枝叶就拿回去,由于他砍的只是枝叶,所以他想要做什么需要用到心材来做的,都不能完成。正是如此,这样的出家人,在佛陀的教法里只是得到一些枝叶而已。接着佛陀又继续讲这一部经,经文上这样说:

  「诸比库,于此,又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anagāriya,出家的意思),他们想:“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不感到满意,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利养、恭敬、声誉,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达到戒成就。」

  这就是说一个出家人不再去执着于名闻利养,而是继续完善自己,深入教法中。首先第一步要做到持戒清净,在这里说到的戒成就,就是持戒清净的意思。

  讲到持戒,我们说了戒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是律教法里的解释方法,另外一种是属于经教法的解释方法。一般我们在现在所学到的、接触到的,是收录在律藏里面,是律教法里所讲到的戒,称为律教法;而在经藏里面所提到的,以及在《清净道论》等一些义注里所广为分别的,多数是属于经教法方面的戒。

   讲到戒,戒本来的意思就是行为、品行、品德、道德的意思,用英文翻译这个词比较准确 virtue,virtue就是好的品行的意思,好的道德的意思。但是中国的这个戒,有人就错误的把它解释为禁戒。禁戒其实巴利语叫做bbata,比如戒禁取叫sila-bbata,sila-bbata-paramasa,戒跟禁是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范畴。

  戒可以分为律教法的戒和经教法的戒。律教法的戒一般是指在律藏里面说到的戒,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我们称为“经分别”的戒,还有另外一类是“篇章”里面讲到的戒。

  “经分别”巴利语叫做suttavibhaïga,sutta在这里是指戒经,它是指巴帝摩卡(Pàtimokkha,波罗提木叉),而分别的意思就是解释、解说。

  在上座部的律藏一共分五大本,这五大本的名字分别是:《巴拉基咖》pàràjika,《巴吉帝亚》pàcittiya,《大品》(Mahà-vagga)和《小品》(Culla-vagga)跟parivara。

  Pàràjika跟pàcittiya是前面两部分,主要在内容上是解释了两部律,也就是比库及比库尼这两部律,所以它也包括了比库巴帝摩卡跟比库尼巴帝摩卡(北传翻译为比丘波罗提木叉跟比丘尼的波罗提木叉这两个部分)。

  《大品》(Mahà-vagga)和《小品》(Culla-vagga)主要是属于“篇章”(Khandhaka)的范围。Khandhaka的意思是篇章,章节,古代依照梵文Skandha翻译成塞犍陀或者翻译成犍度,犍度翻译成篇章的意思,《大品》一共包含了十个篇章,《小品》一共包含了十二个篇章,所以篇章部分就一共包括了22篇。

  在比库pàtimokkha里面一共收录了227条学处。在比库尼pàtimokkha里面一共收录了311条学处。在现在汉地所流传的《四分律》,昙无德部的《四分律》,比丘戒一共收录了250条学处;比丘尼的部分收录了348条学处。

  我们先讲pàtimokkha,分为两大部分,一类是属于解释比库戒,一类是属于解释比库尼戒。pàtimokkha的意思是上首或者极殊胜,或者也可以翻译成护解脱。在律藏《大品》的诵戒篇里面解释pàtimokkha,此是最初,此是头首,此是诸善法之上首, 因此称为pàtimokkha;在义注《疑惑度脱》里面又解释说:pàtimokkha为极殊胜,极上首,极尊、极上的意思。在《清净道论》里面,又把pàtimokkha解释成护解脱,《清净道论》说:若他看护、保护此者,能使他解脱,脱离恶趣等苦,所以称为护解脱。

  在比库227条学处里面,又可以分为8大类。这8大类:

  第一是巴拉基咖(pàràjika古代翻译成波罗夷),一共有4条。

  第二是桑喀地谢沙saïghàdisesa,一共有13条。

  第三类是不定法,一共有两条。

  第四是尼萨耆亚巴吉帝亚(巴利语nissaggiya pàcittiya),一共有三十条。

  第五是巴吉帝亚(巴利语pàcittiya),一共有92条。

  第六是悔过法,一共有4条。

  第七是众学法,一共有75条。

  第八是属于灭诤法,一共有7条。

  加起来一共是227条,这是属于比库pàtimokkha的范畴。

  其中的pàràjika法包括了4条,是指淫欲、偷盗、杀人、以及妄称有上人法。如果一位比库,他犯了这4条学处的任何一条,那么他就自动的失去了作为比库的身份,正是因为如此,pàràjika的意思就是他胜的意思,pàrà是其他的人ji就是战胜的意思,所以直译为他胜,就是被打败的意思。古代有时候也翻译成断头,或翻译成退没,因为犯了这4条戒是没得忏悔的,自动失去了成为比库的身份,而且在今生也不能够再出家成为比库。如果一个比库,他已经犯了这四条学处的任何一条,而他仍然很无耻的在僧团里面,那这种人称为“贼住”或者称为犯颠,应该说犯颠罪就是在他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在教法中的增长,而且犯颠罪是指他仍然很无耻的領受四事供养,他下一世将会有很不利的结果,他将会投生到地狱或其它的恶趣等等。

  第二类的学处是桑喀地谢沙saïghàdisesa。saïghàdisesa的saïghà是僧团的意思,àdi是开始,最初的意思,sesa是剩余或者残余的意思,由这三个词组合,直译为僧始终或者僧初余,古代依照梵文saïghàva÷eùa「僧伽婆尸沙」,意译为「僧残」。又根据《毗尼母经》的解释,好像一个人给人砍了头,还剩下咽喉,还有一点气,还没有完全死,所以还残留有性命,应该及时去救,所以称为僧残。但是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律藏里面它是这样解释的:saïghàdisesa是唯有僧团才能够对他所犯的罪给与别住,给与退回本住,给与mànatta以及出罪。并不是多人、一人所能作的,必须由僧团和合起来一起跟他做。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称为僧始终,也就是自从他一犯戒之后,如果他想要清净,他必须要到僧团里请求给与别住。如果他有覆藏的話,他必须得依照他覆藏多少天,请求僧团给与他别住mànatta,别住之后再行六夜的mànatta,mànatta清净后才能去做出罪abbhàna。出罪的时候必须一定有20位清净的比库在一起执行,如果少了一位,这一位犯戒的比库都不能清净或者恢复他戒清净的身份。所以由刚开始给与别住到最后出罪,都必须得由僧团,依照僧团的力量去处理这件事情,所以称为僧始终saïghàdisesa,一共有13条。这13条就包括了一些对女性方面不恰当的行为,包括用没有根据的他胜法去毁坏清净的比库,包括了做一些太过大的寮房,也包括了去分裂僧团跟追随分裂僧团;还有一个人恶性难调,人家去劝他,他也不听,甚至还去诽谤以及由于自己污家跟行恶行被僧团赶走,不仅仅不肯走反而去辱骂执行羯摩法的那些比库。这些一共有13条。

  接着是不定有两条,不定的意思就是不能够确定这一个犯戒的比库,到底是犯pàràjika还是犯saïghàdisesa,还是犯pàcittiya这三者,他的罪行的确定,必须得依照看见或发现或抓到的那个在家人,由他来指控…

《《大心材譬喻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