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由他来说。如果他说的那个比库承认了,那就按照这位在家居士所说的去处理,这个称为不定(不能够确定)。这两条不定都涉及到一位比库,他和女众有不恰当的交往,也就是他们在一个秘密的房间里面共坐,或者在很隐秘的地方共坐,在一起坐。结果被其他在家人看见了,然后在家人就通过指责他,到僧团里面去揭发他,然后僧团再对这个犯戒的比库,进行处理的方式。
接着是尼萨耆亚巴吉帝亚(nissaggiya pàcittiya古代翻译成尼萨耆波逸提)。nissaggiya的意思就是应当舍去的,pàcittiya就是心的堕落,令心堕落。这一类学处一共有30条。他主要是关于对衣,对敷具、对于金钱、钵、药品等方面的规定。凡是犯了这一类学处的比库,必须先把违律的物品,在僧团当中,或者在两三个人当中或者在一个人当中,先把它舍掉,舍掉之后再忏悔他犯的罪。
第五类是pàcittiya的意思是令心堕落的。正如义注中解释说:令心堕落为巴吉帝亚 (pàteti cittan”ti pàcittiyaü)。或者说令善法堕落,违犯圣道,心处于迷妄的状态,因此称为pàcittiya。pàcittiya古代依照依梵语pràya÷cittika音译为波逸提等。这一类一共有92条,违犯这一类学处的比库只需向一位其它的比库忏悔,他的戒就可以清净。
第六类称为应悔过(pàñidesanãya),北传佛教依梵语pratide÷anãya音译为“波罗提提舍尼”。这一类一共有4条。
第七类是众学法sekhiya ,sekhiya也就是应当学习的法,这一类主要是关于比库他的行止威仪,以及他进食、着衣、托钵、说法等等一些威仪的戒法。犯了这一类戒,也只需向一位比库忏悔就可以了。
第八类是七条灭诤戒。
这八类学处又可以依照所犯的戒分为7类,第一类是pàràjika,就是他胜法,这种是属于极重罪,是不可悔的罪,也就是说一个人犯了它是不可以忏悔的,他应当直接、自动脱掉袈裟还俗。第二类是saïghàdisesa,这也是属于重罪,但是它是可以忏悔,它必须由开始一直到最后,整个过程都要由僧团去处理。第三类是thullaccaya古代翻译成偷兰遮,意思是粗重的罪。第四类的罪是pàcittiya,就是波逸提,第五类是悔过,第六是恶作或翻译成突吉罗,恶作的意思是不好的行为。第七类是恶说,也就是不好的语言。
这是属于比库巴帝摩卡,也就是戒经里面所讲到的关于比库应持戒的这部分。如果一位比库对于这227条戒守护得很清净,他不去违犯。一旦他知道他违犯,就如法的忏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达到戒的清净。一旦违犯,应当通过如法的忏悔,比如说他犯了nissaggiya pàcittiya,比如他发现他所储存的蜜糖,到今天已经是第八天了,他就应当把蜜糖舍掉,然后再到一位比库面前去忏悔,忏悔后就恢复清净。假如他不把蜜糖舍掉,他去忏悔,他的戒还不能够清净。或者说他的三衣,比库的三衣在凌晨明相出现的时候,没有跟他在一起,离开了三衣,若他的三衣在功德衣的期间已经过了,如果三衣里面的任何一件衣没有跟他在一起,他就犯了nissaggiya pàcittiya,他就必须得把他犯戒的这件衣先舍掉,然后再向另一位比库忏悔,忏悔之后再通过一定的做法,再重新得到这件衣,再重新受持。对于一位比库来说,227条戒的受持还不算难,最难的就是在“篇章”的部分,“篇章”的部分一共有22篇,它是关于一个比库他应当怎么去做的。在227条戒里,除了75众学法跟后面的7种灭诤法,是偏重于做持方面的,其它前面的都是止持。所谓的止持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去违犯它,如果违犯的话,将会犯到不同的罪品。而做持的意思,就是你应当这样去做的,如果你放弃了自己的义务,那也将会犯戒。所以做持跟止持不同,止持是不能做,不做不犯;做持的意思是应当做,不做就犯。
一般在僧团里面,有很多东西我们应当做,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去完成,就犯戒,这才是更难做到的。在“篇章”里面讲到了,比如说:第一个“篇章”叫做大篇,也叫做受戒犍度,(也叫大犍度)他讲到依止,讲到了一个戒师的资格,一个依止师的资格,如果一个依止师对弟子没有履行义务,每一天他都犯了恶作。还有作为一个弟子,在他依止的期间,没有例行对戒师、对依止师的义务,他每一天也犯了一条恶作。如果他应该做的,却没有去做,每一项他都犯了恶作,所以是很难、很微细的。比如说在依止期间,他不能够离开寺院的界,如果他离开了寺院的界,没有向自己的戒师或自己的依止师报告,他就犯了一条戒,所以很多是很微细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规定一位刚出家的新学的比库,应当五年要依止,这五年依止只是最低的限度,在五年当中你必须精通所有的戒律,如果你不精通的话,那你就终生不能离依止,如果没有达到离依止的条件,你离依止的话你每天都犯戒,对一位比库来说,要学的东西很多。
还有关于诵戒、关于自恣、入雨安居、关于衣、关于食品、关于住所,很多细微的戒律,正是因为如此,如果真的要做到戒成就,就是达到戒的清净,其实也是很难的。因为他必须要学习好律藏,对于我們来说,对于比库来说律藏必须得要通达,至少对于227条戒我们应当知道每一条戒的五样,第一是犯,第二是不犯,怎么样的情况是犯重的?怎么样的情况是犯轻的?以及犯了应该如何如法的去忏悔,如法的使自己恢复清净?这些我们应当在五年当中必须学到而且要通达的。对于离依止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得要通达所有的22个“篇章”,还有一些羯摩法也要懂。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你要离依止,其实是很难的。但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你很难做到戒的清净,也就是说,佛陀在这部经里面讲的戒成就,其实也是很难做到的。这是关于在律教法里面戒的部分。
更难做到的是经教法里面说到的戒的部分,经教法里面说到的戒的部分一共可以分为4大类:
第一类是称为pàtimokkhasaüvarasãla,也就是属于护解脱的律仪;
第二类是indriyasa§varasãla,根律仪;
第三类是:àjivapàrisuddhisãla,活命遍净律仪;
第四类是paccayasannissitasila,是资具依止律仪。
这四种律仪在《清净道论》里也有讲到,有很详细的解说。
对于第一种是护解脱的律仪戒,在经典里面是这样说的:「诸比库,应当具足戒,具足护解脱而住,应于护解脱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于学处,对于最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持学习诸学处。」
这是佛陀在很多经典的很多的地方都反复的强调,反复说的。就是说一个比库,他应当具足戒跟具足护解脱,安住在这里面,应当以护解脱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及行处,这里讲到的「正行」,是指一个佛教出家人,他应当有正当的行处、正当的去处。讲到行,可以分为正行与非正行,非正行是什么呢?如果一个出家人去妓女的家,去妓女的地方,或者去酿酒的地方,去屠夫的地方,去一些年轻女性的地方,去比库尼的地方,或者去寡妇的地方,这些都是不应当去的。或者说他去外道那里,外道弟子的地方,去一些当官人的家里,或者去一些对三宝没有信心的人的家里,这种是称为非正行,就是他不应当去的地方。而正行就是他去应当去的地方,避免去以上的那些地方,这些就属于应当去的地方,他去闻法,去寺院,去礼敬佛堂,这些是他应去的,如果是这样的,这是属于他正当的行处。
另外还有身正行和语正行,身正行就是在僧团当中,他有很好的行为,尊重上座,让上座先行,不抢道,见到上座让路,不去挤上座的座位,这是属于正行;非正行就是跟上座抢道,抢座位,见到上座不恭敬,这些是属于身的不正行;语的不正行,就是他没有经过上座的同意就自己说法,就自己回答戒律,或者打断上座所说的话,或者上座说话,他跟上座争辩,这些是属于语的非正行。如果他避免了身的非正行以及语的非正行,就是身、语的正行。
「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这是佛陀经常讲到的,什么是微细的罪过呢?《清净道论》里讲到,即使是没有心去犯的,这称为微细的罪过,或者说他有犯戒的倾向,他的意念在那边生起了不善法,这样的罪过他也见到了危险,见到了危险就是见到由于不善法的成熟所带来的不善果报。
「受持学习于诸学处」,他认真去遵守,去学习种种佛陀所制订的大小学处。就正如佛陀他说到的:“诸比库,凡我为诸弟子所制订的学处,我的弟子们即使有生命之忧,也不违犯。”他的意思是为了戒行的清净,佛陀的弟子那怕是在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随便违犯世尊所制订的所有的大小的学处。
在这里讲到的作为佛陀的弟子,不去犯戒有两层的意义,在诸经论的义注里讲到,凡夫的弟子戒行,可以因为受戒而具足。也就是说,当一位凡夫弟子在受戒的时候,或者说他在受持了戒之后,他决心:即使我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犯戒。通过这样来远离那些犯戒的因缘跟犯戒的行为,这对于一个凡夫弟子来说称为受戒离。而对于圣弟子来说,他的戒行可以因为正断离而具足,正断离是跟圣道相应的离。也就是说当一位禅修者证到了圣道之后,就是乃至证得初道之后,即使是我要杀生、我要犯戒这样的念头都不可能在圣者的心中生起。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个圣者不会故意去违犯任何的戒…
《《大心材譬喻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