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他來說。如果他說的那個比庫承認了,那就按照這位在家居士所說的去處理,這個稱爲不定(不能夠確定)。這兩條不定都涉及到一位比庫,他和女衆有不恰當的交往,也就是他們在一個秘密的房間裏面共坐,或者在很隱秘的地方共坐,在一起坐。結果被其他在家人看見了,然後在家人就通過指責他,到僧團裏面去揭發他,然後僧團再對這個犯戒的比庫,進行處理的方式。
接著是尼薩耆亞巴吉帝亞(nissaggiya pàcittiya古代翻譯成尼薩耆波逸提)。nissaggiya的意思就是應當舍去的,pàcittiya就是心的墮落,令心墮落。這一類學處一共有30條。他主要是關于對衣,對敷具、對于金錢、缽、藥品等方面的規定。凡是犯了這一類學處的比庫,必須先把違律的物品,在僧團當中,或者在兩叁個人當中或者在一個人當中,先把它舍掉,舍掉之後再忏悔他犯的罪。
第五類是pàcittiya的意思是令心墮落的。正如義注中解釋說:令心墮落爲巴吉帝亞 (pàteti cittan”ti pàcittiyaü)。或者說令善法墮落,違犯聖道,心處于迷妄的狀態,因此稱爲pàcittiya。pàcittiya古代依照依梵語pràya÷cittika音譯爲波逸提等。這一類一共有92條,違犯這一類學處的比庫只需向一位其它的比庫忏悔,他的戒就可以清淨。
第六類稱爲應悔過(pàñidesanãya),北傳佛教依梵語pratide÷anãya音譯爲“波羅提提舍尼”。這一類一共有4條。
第七類是衆學法sekhiya ,sekhiya也就是應當學習的法,這一類主要是關于比庫他的行止威儀,以及他進食、著衣、托缽、說法等等一些威儀的戒法。犯了這一類戒,也只需向一位比庫忏悔就可以了。
第八類是七條滅诤戒。
這八類學處又可以依照所犯的戒分爲7類,第一類是pàràjika,就是他勝法,這種是屬于極重罪,是不可悔的罪,也就是說一個人犯了它是不可以忏悔的,他應當直接、自動脫掉袈裟還俗。第二類是saïghàdisesa,這也是屬于重罪,但是它是可以忏悔,它必須由開始一直到最後,整個過程都要由僧團去處理。第叁類是thullaccaya古代翻譯成偷蘭遮,意思是粗重的罪。第四類的罪是pàcittiya,就是波逸提,第五類是悔過,第六是惡作或翻譯成突吉羅,惡作的意思是不好的行爲。第七類是惡說,也就是不好的語言。
這是屬于比庫巴帝摩卡,也就是戒經裏面所講到的關于比庫應持戒的這部分。如果一位比庫對于這227條戒守護得很清淨,他不去違犯。一旦他知道他違犯,就如法的忏悔,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兩種方法,來達到戒的清淨。一旦違犯,應當通過如法的忏悔,比如說他犯了nissaggiya pàcittiya,比如他發現他所儲存的蜜糖,到今天已經是第八天了,他就應當把蜜糖舍掉,然後再到一位比庫面前去忏悔,忏悔後就恢複清淨。假如他不把蜜糖舍掉,他去忏悔,他的戒還不能夠清淨。或者說他的叁衣,比庫的叁衣在淩晨明相出現的時候,沒有跟他在一起,離開了叁衣,若他的叁衣在功德衣的期間已經過了,如果叁衣裏面的任何一件衣沒有跟他在一起,他就犯了nissaggiya pàcittiya,他就必須得把他犯戒的這件衣先舍掉,然後再向另一位比庫忏悔,忏悔之後再通過一定的做法,再重新得到這件衣,再重新受持。對于一位比庫來說,227條戒的受持還不算難,最難的就是在“篇章”的部分,“篇章”的部分一共有22篇,它是關于一個比庫他應當怎麼去做的。在227條戒裏,除了75衆學法跟後面的7種滅诤法,是偏重于做持方面的,其它前面的都是止持。所謂的止持的意思,就是說不要去違犯它,如果違犯的話,將會犯到不同的罪品。而做持的意思,就是你應當這樣去做的,如果你放棄了自己的義務,那也將會犯戒。所以做持跟止持不同,止持是不能做,不做不犯;做持的意思是應當做,不做就犯。
一般在僧團裏面,有很多東西我們應當做,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去完成,就犯戒,這才是更難做到的。在“篇章”裏面講到了,比如說:第一個“篇章”叫做大篇,也叫做受戒犍度,(也叫大犍度)他講到依止,講到了一個戒師的資格,一個依止師的資格,如果一個依止師對弟子沒有履行義務,每一天他都犯了惡作。還有作爲一個弟子,在他依止的期間,沒有例行對戒師、對依止師的義務,他每一天也犯了一條惡作。如果他應該做的,卻沒有去做,每一項他都犯了惡作,所以是很難、很微細的。比如說在依止期間,他不能夠離開寺院的界,如果他離開了寺院的界,沒有向自己的戒師或自己的依止師報告,他就犯了一條戒,所以很多是很微細的。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規定一位剛出家的新學的比庫,應當五年要依止,這五年依止只是最低的限度,在五年當中你必須精通所有的戒律,如果你不精通的話,那你就終生不能離依止,如果沒有達到離依止的條件,你離依止的話你每天都犯戒,對一位比庫來說,要學的東西很多。
還有關于誦戒、關于自恣、入雨安居、關于衣、關于食品、關于住所,很多細微的戒律,正是因爲如此,如果真的要做到戒成就,就是達到戒的清淨,其實也是很難的。因爲他必須要學習好律藏,對于我們來說,對于比庫來說律藏必須得要通達,至少對于227條戒我們應當知道每一條戒的五樣,第一是犯,第二是不犯,怎麼樣的情況是犯重的?怎麼樣的情況是犯輕的?以及犯了應該如何如法的去忏悔,如法的使自己恢複清淨?這些我們應當在五年當中必須學到而且要通達的。對于離依止的另外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得要通達所有的22個“篇章”,還有一些羯摩法也要懂。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你要離依止,其實是很難的。但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你很難做到戒的清淨,也就是說,佛陀在這部經裏面講的戒成就,其實也是很難做到的。這是關于在律教法裏面戒的部分。
更難做到的是經教法裏面說到的戒的部分,經教法裏面說到的戒的部分一共可以分爲4大類:
第一類是稱爲pàtimokkhasaüvarasãla,也就是屬于護解脫的律儀;
第二類是indriyasa§varasãla,根律儀;
第叁類是:àjivapàrisuddhisãla,活命遍淨律儀;
第四類是paccayasannissitasila,是資具依止律儀。
這四種律儀在《清淨道論》裏也有講到,有很詳細的解說。
對于第一種是護解脫的律儀戒,在經典裏面是這樣說的:「諸比庫,應當具足戒,具足護解脫而住,應于護解脫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于學處,對于最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諸學處。」
這是佛陀在很多經典的很多的地方都反複的強調,反複說的。就是說一個比庫,他應當具足戒跟具足護解脫,安住在這裏面,應當以護解脫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及行處,這裏講到的「正行」,是指一個佛教出家人,他應當有正當的行處、正當的去處。講到行,可以分爲正行與非正行,非正行是什麼呢?如果一個出家人去妓女的家,去妓女的地方,或者去釀酒的地方,去屠夫的地方,去一些年輕女性的地方,去比庫尼的地方,或者去寡婦的地方,這些都是不應當去的。或者說他去外道那裏,外道弟子的地方,去一些當官人的家裏,或者去一些對叁寶沒有信心的人的家裏,這種是稱爲非正行,就是他不應當去的地方。而正行就是他去應當去的地方,避免去以上的那些地方,這些就屬于應當去的地方,他去聞法,去寺院,去禮敬佛堂,這些是他應去的,如果是這樣的,這是屬于他正當的行處。
另外還有身正行和語正行,身正行就是在僧團當中,他有很好的行爲,尊重上座,讓上座先行,不搶道,見到上座讓路,不去擠上座的座位,這是屬于正行;非正行就是跟上座搶道,搶座位,見到上座不恭敬,這些是屬于身的不正行;語的不正行,就是他沒有經過上座的同意就自己說法,就自己回答戒律,或者打斷上座所說的話,或者上座說話,他跟上座爭辯,這些是屬于語的非正行。如果他避免了身的非正行以及語的非正行,就是身、語的正行。
「對于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這是佛陀經常講到的,什麼是微細的罪過呢?《清淨道論》裏講到,即使是沒有心去犯的,這稱爲微細的罪過,或者說他有犯戒的傾向,他的意念在那邊生起了不善法,這樣的罪過他也見到了危險,見到了危險就是見到由于不善法的成熟所帶來的不善果報。
「受持學習于諸學處」,他認真去遵守,去學習種種佛陀所製訂的大小學處。就正如佛陀他說到的:“諸比庫,凡我爲諸弟子所製訂的學處,我的弟子們即使有生命之憂,也不違犯。”他的意思是爲了戒行的清淨,佛陀的弟子那怕是在面臨死亡的威脅時,甯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隨便違犯世尊所製訂的所有的大小的學處。
在這裏講到的作爲佛陀的弟子,不去犯戒有兩層的意義,在諸經論的義注裏講到,凡夫的弟子戒行,可以因爲受戒而具足。也就是說,當一位凡夫弟子在受戒的時候,或者說他在受持了戒之後,他決心:即使我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犯戒。通過這樣來遠離那些犯戒的因緣跟犯戒的行爲,這對于一個凡夫弟子來說稱爲受戒離。而對于聖弟子來說,他的戒行可以因爲正斷離而具足,正斷離是跟聖道相應的離。也就是說當一位禅修者證到了聖道之後,就是乃至證得初道之後,即使是我要殺生、我要犯戒這樣的念頭都不可能在聖者的心中生起。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一個聖者不會故意去違犯任何的戒…
《《大心材譬喻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