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心材譬喻經》叁

  

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但盡管這樣,

  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未經尊者最後校對,

  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第二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大心材譬喻經》叁

  

  瑪欣德尊者2008.04.21講于江西佛學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一起來討論《大心材譬喻經》。在學習這部經的第一天晚上,我們講到了佛陀在什麼情況下講這部經。之後,佛陀就舉當時發生的分裂僧團以及出佛身血的那件事,說一些出家人、一些比庫,本來出家的目的是爲了斷煩惱,爲了要了生死,但是他們出家之後,得到了很豐厚的供養,很多人恭敬,以及有很好的名聲,這些出家人就沈迷跟陶醉于這些名聞利養,陷入放逸,他們認爲出家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佛陀說這一類人,就好像一個人想要去尋找心材,他已經找到了有心材的樹木,但是只砍了枝葉,認爲這個就是他所想要得到的心材而拿回家。這種人,無論用他所得到的那些枝葉,去做任何需要用大心材才能夠完成的工作都不能夠完成,佛陀說這種出家人所得到的名聞利養,就像得到了梵行的枝葉一樣。

  之後,我們在上一次又一起學習了佛陀講到的第二類人,有一類人陷于生、老、病、死種種的痛苦,他們想要斷煩惱,也想要出離生死,然後他們在出家之後,也得到了利養、恭敬、名譽。當他得到這些利養、恭敬、名譽之後,他並沒有沈迷跟陶醉于這些,而是通過不放逸而達到了持戒清淨。講到了持戒清淨,也就是經文裏面講到的戒成就,我們在上一次就用兩種方法來討論了什麼是屬于戒清淨。

  持戒清淨有律教法方面的戒清淨跟經教法方面的戒清淨。律教法,指一位出家人完全持守了止持跟做持這兩個部分。對于止持,就是不應當做的他不去做,對于做持,就是應當去做的,他完成自己所應當要完成的義務,跟所要做的事情。如果他不該做的不去做,該做的做,這個稱爲持戒清淨,假如說他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沒有完成應該做的事情,他知道這些,而且這些是屬于可忏悔的,那麼他通過如法的忏悔,這個也稱爲持戒清淨。

  最後我們又用經教法的方式,討論了四種持戒清淨,也就是對于護解脫律儀,第二是根律儀,第叁是活命遍淨律儀,第四是資具依止律儀,用這四方面來解釋一個出家人應當要遵守的戒清淨;對于經教法裏面的戒清淨,一般來說就除了第一種會涉及到犯戒之外,其它幾種好像在第一種的護解脫(pàtimokkha samvara sãla),就是護解脫律儀裏就講到了如果一位比庫他去了不應該去的地方,或者他沒有地方(5:20)將會犯到做持方面的戒,而不是偏重于止持方面的戒。對于根律儀方面來說,如果一位比庫看了不應該看的事情,或者他看了後不如理作意生起了貪、嗔,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並不犯戒,但是在經教裏面,這是屬于戒不清淨,而在律教裏面他並沒有犯到戒。對于活命遍淨律儀,如果是犯了那六種學處,就應當如法製,按照那六種學處來處理;如果是犯了邪命的話,假如他犯的是舍心墮(舍墮),應該馬上去舍掉;對于資具依止律儀來說,如果是犯了前面叁種,也就是他沒有如理地省思所穿用的袈裟、所食用的飲食、所居住的住所,那麼他只是屬于欠債受用,並沒有犯到哪一條戒;如果他沒有省思而食用藥,這個將會犯到一個惡作;因此我們要知道,在經教法裏面,偏重于佛陀鼓勵要去做的,但裏面的很多內容並沒有說如果你不去做就會犯戒,只是佛陀說如果一個人真的要做到戒清淨的話,他應當完全地持守跟遵守這四種律儀戒。

  這四種律儀戒要比律教法裏面的止持跟做持要求得更高;而在這部經裏面所講的戒成就,雖然涵蓋了律教法裏面的持戒清淨,但是它更是著重于經教法裏面的四種遍淨律儀都能持守,這個稱爲戒成就;如果一位比庫沈溺戒的成就認爲自己是持戒清淨,同時陶醉在戒清淨中,看不起其他的修行人,看不起同梵行者,這種人即使持戒清淨,但並沒有爲更上的成就,爲更上的梵行生活而做出努力的話,佛陀在這部經裏面仍然稱爲這種人爲梵行的放逸者,而且,這種人只是得到了梵行的表皮。假如一個人真的持戒清淨後,他還應當怎麼做呢?他應當再繼續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去培育定力。

  于是佛陀就繼續說:「“諸比庫,于此,又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爲非家者,他想:“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爲苦所害,爲苦所敗。若能了知此整個苦蘊的終盡就好。”他于是這樣出家後,獲得利養、恭敬、聲譽。他對該利養、恭敬、聲譽不感到滿意,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利養、恭敬、聲譽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利養、恭敬、聲譽,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達到戒成就。他對該戒成就感到滿意,但不認爲實現目標;他不因該戒成就而自贊毀他;他不沈迷、不陶醉于該戒成就,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達到定成就。”」

  因爲戒成就之後,他又繼續努力精進、不放逸,因爲不放逸而達到定成就;那作爲一位禅修者、一位出家人、一位比庫,應當如何來達到定成就呢?講到定的成就,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禅修者達到了近行定與安止定,這個稱爲定成就,也就是《清淨道論》裏面講到的七種清淨的第二種清淨:心清淨。

  那應當如何來達到心清淨或者定的成就呢?佛陀在經典裏面教導了很多種方法;這種方法我們可用兩種分法來分:第一種屬于心的分法來分,第二種是從所緣的分法來分。從心的分法來分,我們可以分爲五種禅那,如果再用一般我們平時所說的方法來說,就是俗稱的四禅八定,也可以這麼樣的分;第二種依照所緣的分法來分,就是四十種業處。

  我們在這裏先講第一種;第一種是依心來分的,那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說一個人通過專注于特定的所緣,由于持續的精進,他的心將能夠達到一境性;如果他的心持續地保持在這一境性,可以達到安止定;安止定在阿毘達摩裏也稱爲廣大的意門速行心;在經教法裏面通常有稱爲四種禅那的,這四種禅那其實涵蓋了我們平時所說到的四禅八定;但是在論教法裏面說到的是五種禅那,他們之間其實是相關聯的;比如說佛陀在《大念處經》裏面在《谛分別經》裏面講到的禅那,講到的是四種,這四種禅那其實已經涵蓋了我們平時所說到的四禅八定,也就是四種色界禅那以及四種無色界定;它們之間是怎麼樣分的呢?

  如果按照阿毘達摩分,就把這十二個禅那依照心所可分爲五類,第一就是具有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禅一種心;第二是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禅一種心;第叁是喜、樂、一境性俱的第叁禅一種心;第四是樂跟一境性俱的第四禅一種心;還有第五種是舍跟一境性俱的第五禅一種心。這個論教法裏的分類,其中論教法裏的初禅跟第二禅,在經教法裏它包括在初禅裏面,因此在經教法裏面就只是提到了四種禅那,這四種禅那裏的第四禅,又包括了四種無色界定,這是從經教法裏面分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從心來說,可以分爲這五種,也就是這五種心決定在它們的心所,初禅的禅心一共有五種禅支,第二禅的禅心有四種禅支,第叁禅的禅心有叁個禅支,第四禅的禅心有兩個禅支,第五禅的禅心也有兩個禅支,而對于四種無色界定也只有兩個禅支,所以如果我們用禅支來分,那麼所有的禅那只是這五種禅那。

  但如果又依據阿毘達摩來分,所有的禅那它又可以分爲十種;第一種是屬于近行定的心,但是近行定的心我們依然稱爲禅那,因爲它有叁十四個名法,它只是屬于欲界裏面的悅俱的智相應心,這個是屬于近行定裏面的心;所以所有的近行定都稱爲欲界定,它的速行還是屬于有限速行,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能夠證得近行定的時候,他的心路過程裏面速行還只是七個,還不能夠像安止定那樣無數次的生起。

  然後,如果一個禅修者,他可以證得了色界的禅那的時候,那麼,色界的禅那在論教法裏面依照禅支來分爲五種;這五種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初禅的禅心,第二禅禅心,第叁禅禅心,第四禅禅心跟第五禅禅心;它再加上近行定就一共是六種;再加上四種無色界的定心:也就是空無邊處定的定心,識無邊處定的定心,無所有處定的定心,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定心。六種再加上這四種就稱爲十種,這個是依心來分別的;依心所來分別是五種,依心來分別是十種;如果是再依定來分別,只是近行定跟安止定這兩種;如果學過阿毘達摩的禅修者就比較容易理解,如果沒有學過阿毘達摩的可能會聽得有點吃力。

  但是在經教法裏面一般提到的只是四種禅那,好像提到佛陀說什麼是正定呢?佛陀的定義正定就是指這四種色界的禅那;但是其中的第四禅由于它的心所跟無色界的心所都是一樣的,所以在《義注》裏面也是把四種無色界的定也包括在佛陀在經教法裏面說到的第四禅當中;這是依心或者說從心所的分析來說的,也就是我們用一句比較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要培育定的成就,或者說培育心清淨,就是達到近行定以及四禅八定。

  如果再從所緣上來分,我們上座部佛教就經常會提到的四十種業處,這四十種業處裏的業處兩個字,巴利就叫kammatthana;kamma是工作,在這裏特指心的工作;tthana是地方、處所,我們心工作的地方;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我們可以把業處理解成修定的法門,…

《《大心材譬喻經》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