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心材譬喻经》二▪P4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类似盗贼一样,偷来的东西。唯有一个人已经完全断尽了烦恼,他成为了应供,就是有资格接受任何人如法必需品的供养。这个才称为主受用,就像一个人好像使用自己的东西一样。但是如果一个人,只要他还没有断除烦恼,还没有断尽烦恼,即使他是一个有学圣者,他所使用这些生活必需品还是属于继承受用。所以有学圣者跟持戒清净的出家者,使用生活必需品称为继承受用。如果持戒不清净或者说即使持戒清净,但是没有去省思,这些生活必需品就称为欠债受用。

  讲到一个人,如果他能够持戒的话,持戒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所以《清净道论》里面讲到:“伫立于佛教中的良家之子,除了戒,更没有其它的。戒的功德的界限,有谁能够说清楚呢?”即使是连像佛陀这样拥有一切知智的人,他都不能够具体的算出,你持戒能得到多少功德,因为戒的功德实在太大了。在《中部》的第六经《若希望经》里面讲到了一个持戒者,他持戒清净的话,会达成各种各样的愿望,一共有十七种愿望,从他想要愿同梵行者的喜欢、满意、尊敬、尊重我,到愿我能够获得衣食住所,病者所需的医药资具,或者他希望:愿我受用的衣、食、住所,病者所需的医药资具能够使那些做布施的人得大果报、大功德,乃至到他想要证得禅那,想要证得圣道、圣果,他想要获得神通,他都必须得要完全的持戒,应当持戒清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在《增支部》的《布施再生经》里面讲到:“诸比库,持戒者的心愿,能够因他的戒清净而成就。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他持戒很清净,他有很多的愿望都可以实现。一个人如果能够持戒清净,他能够令正法久住。正如在律藏的义注里面说到的:

  

Vinayo nàma Buddhasàsanassa àyu,

  

Vinaye ñhite Sàsanaü ñhitaü hoti.

   「律为佛教之寿命,律住立时教乃住。」

  也就是说,只要有人持戒清净,只要律还仍然住在这个世间,那么佛陀的教法就能够一直的住立下去。因此作为一个出家人,他应当持戒清净,如果他持戒清净,那么他就能够完成戒的成就。然而呢,只是满足于戒的成就还是不够的,为什么呢?

  我们再看经典里讲到的:「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利养、恭敬、声誉,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达到戒成就。”他对该戒成就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戒成就而自赞毁他:“我是持戒者、行善法者,但其他那些比库犯戒、行恶法者。”他沉迷、陶醉于该戒成就,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样之苦。

  诸比库,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只砍了表皮,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那时有个具眼之人看见之后这样说:“这善人确实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肤材,不知道树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叶,因此这个善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只砍了表皮,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止就好。”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不感到满意,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他不沉迷、不陶醉于该利养、恭敬、声誉,不陷入放逸;以不放逸而达到戒成就。他对该戒成就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戒成就而自赞毁他:“我是持戒者、行善法者,但其他那些比库犯戒、行恶法者。他沉迷、陶醉于该戒成就,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样之苦。诸比库,这比库称为取得梵行的表皮,并以此为达成目的者。」

  这里我们就联系到帕奥禅林,因为缅甸的帕奥禅林在缅甸持戒是很有名的,对于很多那些其他各地的比库,如果他们犯了saïghàdisesa,他们犯了僧残,很多都会从远道去到帕奥禅林去行别住,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些人就建议帕奥禅师说:不如把帕奥禅林改成持律的道场?帕奥禅师的回答是这样的:假如一个人只是持戒而没有禅修,没有止观的话,那么他的戒只是一种束缚,就正如说一个公司制定的规矩、制定的规则,是为了保证生产,如果只是制订规则,限定员工怎么怎么做,但是不事生产,这种规则将是无用的,甚至是一种负担。而我们讲到了持戒,持戒一定要为禅修服务,要为止观服务,而不能够只是为了持戒而持戒,如果只是持戒,而没有佛教修行的核心的话,那戒律将会变成一条绳子,绑住出家人。甚至呢,一个寺院的生活是很死板的,因为没有核心,没有法的核心在那里。所以佛陀的教法是层层深入的,戒的清净,还必须在戒清净的基础上更加去实修,去培育定力,去培育智慧,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佛陀的教法才有意义,制订的戒律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意义,因为戒本身是一种保护,如果只有这个保护,没有核心,保护就变成空的东西,好像说一个人背着很重的盔甲,但是里面的东西是空空的。所以戒就变成一种约束人身心的行为,戒本身是约束一个人身心,这个没有错,但是目的是为了在约束身心的基础上去培育、发展心,去培育心的平静跟开发智慧,如果没有更胜的东西,戒的意义就不能发挥到淋漓尽致。如果是一个人因为戒的境界而陶醉,而不往前进的话,不再去禅修的话,那戒律的功效就不能发挥。就犹如佛陀在这部经里面讲到的,如果一个人只是以为持戒清净,就认为达到修行目标的话,这种人只是得到佛陀教法的表皮,没有核心。所以一个修行人,对于在家人也是一样,在家人持守五戒、持守八戒,在持戒清净的前提下,应当再继续禅修。对于出家人也是,出家人应当好好的守护好各种各样的戒,在戒清净的情况下,应该进一步,更上一层,唯有这么样,出家才有意义,出家才有层层增上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称戒为增上戒学。好,今天我们讲戒的部分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大心材譬喻经》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