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字叫做Nalagiri。这头大象的性格非常凶猛,而且喜欢杀人。当时迭瓦达答就来到象师的面前,他说:“我跟现在的国王未生怨非常熟,我可以有权力让那些卑下的人提升地位,同时也可以给他们薪水,明天沙门苟答马将经过这条路,那时你就放出大象,踩死这个沙门。”象师就说:“尊命,圣者迭瓦达答。”第二天,佛陀拿着钵,穿了衣,进入王舍城,准备托钵。这时候,大家都知道迭瓦达答图谋不轨,想杀害佛陀,他们就劝佛陀不要去。佛陀就说:“你们不要担心,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的,如来会因为别人的暴力而入般涅槃。如来般涅槃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暴力而使然。”也就是说佛陀不会因为被人杀害而死。佛陀就继续托钵,结果远处的大象冲过来,当时很多人就劝佛陀说:“世尊你快回去吧!那头大象已经冲过来啦!”佛陀说:“够了,你们不要害怕!没有任何人可以用暴力使如来入般涅槃,如来般涅槃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暴力而使然。”那当这头狂象Nalagiri翘起了鼻子,张开两只耳朵,竖起尾巴,就往佛陀这个方向冲,眼看就快要冲到佛陀面前的时候,这个时候佛陀就用慈心遍满,散播慈爱,那当这头Nalagiri象冲到佛陀面前,它就跪下了。它的鼻子耷拉下来,然后用鼻子去吸佛陀足下的尘土,把佛陀足下的尘土洒到自己的头上,于是佛陀就伸手去摸这个大象的头部,大象就这样被驯服了。然后大象就慢慢地后退、后退,一直后退到见不到佛陀为止。因为迭瓦达答屡次想要刺杀佛陀不成功,这个时候王舍城的那些人都已经知道了,于是纷纷都批评迭瓦达答,迭瓦达答从此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民心,人们都不相信他,而且他的供养、利养从此也丧失了。当迭瓦达答丧失了供养之后,就经常成群结队地跟他的同伙到处去向人家要饭,而且向人说我要这个、我要那个,于是佛陀就制定出了不许结众食的这条学处。
当迭瓦达答三次想要杀害佛陀未遂之后,他又心生一计,就对他的三个死党Kokaliko(果嘎勒嘎)说,让我们一起来分裂僧团,破和合僧跟破*轮僧。当时一个人就说:“唉呀,朋友啊!这个沙门苟答马有大神通和大威力,我们怎么有可能去分裂他的僧团呢?”迭瓦达答说:“哎呀,朋友啊!世尊不是经常赞叹少欲知足,赞叹苦行、赞叹减损、赞叹精进吗?既然他这样赞叹,那么我们就一起到沙门苟答马面前,我们请求他同意五法,是哪五法呢?第一作为一位比库,尽形寿应当住在森林里面,不能够住在村庄,住在村庄的人就犯罪;尽形寿应当托钵乞食,凡是接受施主的邀请时,就犯其罪;尽形寿应当穿粪扫衣,凡是接受施主供养衣的就犯其罪;尽形寿应当住在树下,凡是住在屋子里面,有盖的屋子里面就犯其罪;尽形寿不应当吃鱼和肉,凡是吃鱼和肉的人就犯罪。这个时候沙门苟答马肯定不会同意这五点,我们不就可以抓他把柄,分裂僧团了吗?”于是他那几个死党就同意了,他们就一起来到世尊面前。那个时候,迭瓦达答礼敬世尊,就跟世尊说:“尊者啊!世尊您向来都赞叹少欲知足,赞叹苦行、减损和精进,现在请世尊同意例行五法。是哪五法呢?就是一位比库应该终生住在森林里面,凡是住在村庄里就犯罪;应当终生托钵,凡是接受施主的供养的,就犯其罪;应当终生穿粪扫衣,凡是穿施主供养衣的就犯其罪;应当终生都住在树下,凡是住在屋子里,有盖的屋子就犯其罪;应当终生不能够吃鱼和肉,凡是吃鱼和肉者就犯其罪。请世尊允许这五法。”当时,世尊就回答说:“够了!迭瓦达答,不要这样认为。那些比库想要住在森林的,可以住在森林;想要住在村庄的,可以住在村庄;想要托钵乞食的,可以托钵乞食,要接受施主供养的可以接受施主供养;想要穿粪扫衣的,可以穿粪扫衣;想要接受施主供养之衣的,也可以接受;我允许在八个月当中可以住在树下,但是在雨季的三个月里面应当住在屋子里,因为过雨安居的时候,不能够住在露地或者树下。我允许三种清净的鱼和肉。当时迭瓦达答听到后,就想现在世尊不允许这五法,感到很满意、很高兴。于是礼敬了佛陀之后,就退后出去了。当迭瓦达答出去之后,就开始在王舍城里向大众宣布,他说:“现在沙门苟答马他们已经陷于奢侈、迷醉,但是我们是少欲知足、我们是修苦行,我们是减损和精进,我们受持这五法。我向世尊请求要求他例行这五法,允许这五法,但是世尊不同意,但是现在我们力行这五法,我们终生遵行这五法。这五法有帮助于少欲知足,有帮助于损减烦恼,有利于帮助精进。”当时,他就在那里散播这样的消息。那王舍城里有一些没有信心的、没有智慧的愚人就说:“哦!是啊!沙门苟答马确实生活很奢华、奢侈,而这些沙门释子的生活真的是很刻苦、很精进、少欲知足。”于是就在诵戒日,迭瓦达答就在僧众当中宣布这五法,并且跟大众说,如果谁愿意遵守这五法,那么你们就拿筹(就是拿竹签),于是就有五百位从韦沙离城Vesàlã来的(瓦其子)的比库,他们因为都是属于刚出家不久,还不了解法跟律,于是他们就拿了这些筹、竹签。当迭瓦达答得到了这些随从、这些刚出家不久的比库之后,就带他们到了咖喇象头山,另立山头。他也对阿难尊者说:“从此以后,我要自己诵戒,自己做羯摩。”这样他就成功地把僧团分裂了。当迭瓦达答离开之后,佛陀就在这个时候说了这部经。因此这部经的背景就是佛陀针对迭瓦达答恶心出佛身血、以及破和合僧,分裂僧团而说。
「诸比库,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这里讲到的良家之子 (kulaputto),有时也翻译成善人之子,kula的意思就是有一定身份、或一定地位的叫良家,在这里特别是针对迭瓦达答而言。因为迭瓦达答确实是出生在释迦族,他是属于释迦子,而且他的确是很纯粹的,纯种无杂的大选君后裔、甘蔗王的世家,这也是我们佛陀的祖先。按出身来说迭瓦达答是天生的良家之子。出身在高贵的家庭,很有地位的家庭。他的种族往上七代都是很纯粹的。释迦族有个特点,不和其他外族人,特别是下等人通婚。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菩萨悉达多太子的妃子就是他的表妹。
在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他确实感受到生死逼迫的时候,感受到生命中种种的苦之后,就认为生死是苦多而乐少的,受到种种苦的逼迫,为苦所征服,但是确实有能够断尽,能够结束整个苦的过程方法。那他这样想了之后呢,
「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我有利养、恭敬、声誉,但其他那些比库鲜为人知、没威势。”他沉迷、陶醉于该利养、恭敬、声誉,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样之苦。」
在这里的利养是指生活用品、四事供养,也就是衣服、饮食、住所、医药和其他的生活用品这样的供养。他拥有这样的供养叫做利养,恭敬是指有很多人尊重他、尊敬他;声誉是指他有好的名声,好的名闻,他很出名、很有名望。当他得到了这些之后,他就认为已经实现了目标,出家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他迷醉于这种利养、恭敬和声誉,看不起他人,认为其他人都鲜为人知,就是没有人知道,这里没有人知道就是即使去到别人面前,两个人面对面,都不认识。少影响力,就是没有随从,在前前后后都没有人跟随他。于是他就迷醉、陶醉于这些利养、恭敬和声誉,同时因为陶醉了,就陷于放逸、停滞不前。由于放逸他不会再进一步去修行,于是所有的苦,仍然不能够灭除,仍然给这些苦所煎熬。
「诸比库,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略过表皮,只砍了枝叶,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
这里讲到的心材、肤材、树皮、表皮、枝叶是指一棵树由里到外的,树的里面最坚硬的部位称为心材,树的外面那个比较松、没有那么坚硬的部位,叫做肤材,或者叫边材,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外廓木。树皮是树外面我们可以看到的表皮,还有枝叶,就好象一个人想要找心材,结果他只是砍了一些树枝和树叶,以为这个就是心材,拿了离开。
「那时有个具眼之人看见之后这样说:“这善人确实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肤材,不知道树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叶,因此这个善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略过表皮,只砍了枝叶,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
在这里讲到必须用到心材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说制作车的轴承,当然这不是现在的汽车用的,是说的古代,佛陀在世的时候,心材用来制作车的轴承和车轮。制造轭、制造犁、锄头、篱笆等等这些工具、这些农具等等。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止就好。”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我有利养、恭敬、声誉,但其他那些比库鲜为人知、没威势。”他沉迷、陶醉于该利养、恭敬、声誉,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样之苦。」
非家者即是指出家人。这句就是说有许多人本来出家的动机是很好的,出家的目的是为断除苦、是为了灭苦。…
《《大心材譬喻经》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