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心材譬喻經》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名字叫做Nalagiri。這頭大象的性格非常凶猛,而且喜歡殺人。當時疊瓦達答就來到象師的面前,他說:“我跟現在的國王未生怨非常熟,我可以有權力讓那些卑下的人提升地位,同時也可以給他們薪水,明天沙門苟答馬將經過這條路,那時你就放出大象,踩死這個沙門。”象師就說:“尊命,聖者疊瓦達答。”第二天,佛陀拿著缽,穿了衣,進入王舍城,准備托缽。這時候,大家都知道疊瓦達答圖謀不軌,想殺害佛陀,他們就勸佛陀不要去。佛陀就說:“你們不要擔心,這是不可能的,這是沒有的,如來會因爲別人的暴力而入般涅槃。如來般涅槃不會因爲任何人的暴力而使然。”也就是說佛陀不會因爲被人殺害而死。佛陀就繼續托缽,結果遠處的大象沖過來,當時很多人就勸佛陀說:“世尊你快回去吧!那頭大象已經沖過來啦!”佛陀說:“夠了,你們不要害怕!沒有任何人可以用暴力使如來入般涅槃,如來般涅槃不會因爲任何人的暴力而使然。”那當這頭狂象Nalagiri翹起了鼻子,張開兩只耳朵,豎起尾巴,就往佛陀這個方向沖,眼看就快要沖到佛陀面前的時候,這個時候佛陀就用慈心遍滿,散播慈愛,那當這頭Nalagiri象沖到佛陀面前,它就跪下了。它的鼻子耷拉下來,然後用鼻子去吸佛陀足下的塵土,把佛陀足下的塵土灑到自己的頭上,于是佛陀就伸手去摸這個大象的頭部,大象就這樣被馴服了。然後大象就慢慢地後退、後退,一直後退到見不到佛陀爲止。因爲疊瓦達答屢次想要刺殺佛陀不成功,這個時候王舍城的那些人都已經知道了,于是紛紛都批評疊瓦達答,疊瓦達答從此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民心,人們都不相信他,而且他的供養、利養從此也喪失了。當疊瓦達答喪失了供養之後,就經常成群結隊地跟他的同夥到處去向人家要飯,而且向人說我要這個、我要那個,于是佛陀就製定出了不許結衆食的這條學處。

  當疊瓦達答叁次想要殺害佛陀未遂之後,他又心生一計,就對他的叁個死黨Kokaliko(果嘎勒嘎)說,讓我們一起來分裂僧團,破和合僧跟破*輪僧。當時一個人就說:“唉呀,朋友啊!這個沙門苟答馬有大神通和大威力,我們怎麼有可能去分裂他的僧團呢?”疊瓦達答說:“哎呀,朋友啊!世尊不是經常贊歎少欲知足,贊歎苦行、贊歎減損、贊歎精進嗎?既然他這樣贊歎,那麼我們就一起到沙門苟答馬面前,我們請求他同意五法,是哪五法呢?第一作爲一位比庫,盡形壽應當住在森林裏面,不能夠住在村莊,住在村莊的人就犯罪;盡形壽應當托缽乞食,凡是接受施主的邀請時,就犯其罪;盡形壽應當穿糞掃衣,凡是接受施主供養衣的就犯其罪;盡形壽應當住在樹下,凡是住在屋子裏面,有蓋的屋子裏面就犯其罪;盡形壽不應當吃魚和肉,凡是吃魚和肉的人就犯罪。這個時候沙門苟答馬肯定不會同意這五點,我們不就可以抓他把柄,分裂僧團了嗎?”于是他那幾個死黨就同意了,他們就一起來到世尊面前。那個時候,疊瓦達答禮敬世尊,就跟世尊說:“尊者啊!世尊您向來都贊歎少欲知足,贊歎苦行、減損和精進,現在請世尊同意例行五法。是哪五法呢?就是一位比庫應該終生住在森林裏面,凡是住在村莊裏就犯罪;應當終生托缽,凡是接受施主的供養的,就犯其罪;應當終生穿糞掃衣,凡是穿施主供養衣的就犯其罪;應當終生都住在樹下,凡是住在屋子裏,有蓋的屋子就犯其罪;應當終生不能夠吃魚和肉,凡是吃魚和肉者就犯其罪。請世尊允許這五法。”當時,世尊就回答說:“夠了!疊瓦達答,不要這樣認爲。那些比庫想要住在森林的,可以住在森林;想要住在村莊的,可以住在村莊;想要托缽乞食的,可以托缽乞食,要接受施主供養的可以接受施主供養;想要穿糞掃衣的,可以穿糞掃衣;想要接受施主供養之衣的,也可以接受;我允許在八個月當中可以住在樹下,但是在雨季的叁個月裏面應當住在屋子裏,因爲過雨安居的時候,不能夠住在露地或者樹下。我允許叁種清淨的魚和肉。當時疊瓦達答聽到後,就想現在世尊不允許這五法,感到很滿意、很高興。于是禮敬了佛陀之後,就退後出去了。當疊瓦達答出去之後,就開始在王舍城裏向大衆宣布,他說:“現在沙門苟答馬他們已經陷于奢侈、迷醉,但是我們是少欲知足、我們是修苦行,我們是減損和精進,我們受持這五法。我向世尊請求要求他例行這五法,允許這五法,但是世尊不同意,但是現在我們力行這五法,我們終生遵行這五法。這五法有幫助于少欲知足,有幫助于損減煩惱,有利于幫助精進。”當時,他就在那裏散播這樣的消息。那王舍城裏有一些沒有信心的、沒有智慧的愚人就說:“哦!是啊!沙門苟答馬確實生活很奢華、奢侈,而這些沙門釋子的生活真的是很刻苦、很精進、少欲知足。”于是就在誦戒日,疊瓦達答就在僧衆當中宣布這五法,並且跟大衆說,如果誰願意遵守這五法,那麼你們就拿籌(就是拿竹簽),于是就有五百位從韋沙離城Vesàlã來的(瓦其子)的比庫,他們因爲都是屬于剛出家不久,還不了解法跟律,于是他們就拿了這些籌、竹簽。當疊瓦達答得到了這些隨從、這些剛出家不久的比庫之後,就帶他們到了咖喇象頭山,另立山頭。他也對阿難尊者說:“從此以後,我要自己誦戒,自己做羯摩。”這樣他就成功地把僧團分裂了。當疊瓦達答離開之後,佛陀就在這個時候說了這部經。因此這部經的背景就是佛陀針對疊瓦達答惡心出佛身血、以及破和合僧,分裂僧團而說。

  「諸比庫,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爲非家者」這裏講到的良家之子 (kulaputto),有時也翻譯成善人之子,kula的意思就是有一定身份、或一定地位的叫良家,在這裏特別是針對疊瓦達答而言。因爲疊瓦達答確實是出生在釋迦族,他是屬于釋迦子,而且他的確是很純粹的,純種無雜的大選君後裔、甘蔗王的世家,這也是我們佛陀的祖先。按出身來說疊瓦達答是天生的良家之子。出身在高貴的家庭,很有地位的家庭。他的種族往上七代都是很純粹的。釋迦族有個特點,不和其他外族人,特別是下等人通婚。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我們的菩薩悉達多太子的妃子就是他的表妹。

  在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爲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爲苦所害,爲苦所敗。若能了知此整個苦蘊的終盡就好。」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他確實感受到生死逼迫的時候,感受到生命中種種的苦之後,就認爲生死是苦多而樂少的,受到種種苦的逼迫,爲苦所征服,但是確實有能夠斷盡,能夠結束整個苦的過程方法。那他這樣想了之後呢,

  「他于是這樣出家後,獲得利養、恭敬、聲譽。他對該利養、恭敬、聲譽感到滿意,認爲實現目標。他因該利養、恭敬、聲譽而自贊毀他:“我有利養、恭敬、聲譽,但其他那些比庫鮮爲人知、沒威勢。”他沈迷、陶醉于該利養、恭敬、聲譽,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樣之苦。」

  在這裏的利養是指生活用品、四事供養,也就是衣服、飲食、住所、醫藥和其他的生活用品這樣的供養。他擁有這樣的供養叫做利養,恭敬是指有很多人尊重他、尊敬他;聲譽是指他有好的名聲,好的名聞,他很出名、很有名望。當他得到了這些之後,他就認爲已經實現了目標,出家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而且他迷醉于這種利養、恭敬和聲譽,看不起他人,認爲其他人都鮮爲人知,就是沒有人知道,這裏沒有人知道就是即使去到別人面前,兩個人面對面,都不認識。少影響力,就是沒有隨從,在前前後後都沒有人跟隨他。于是他就迷醉、陶醉于這些利養、恭敬和聲譽,同時因爲陶醉了,就陷于放逸、停滯不前。由于放逸他不會再進一步去修行,于是所有的苦,仍然不能夠滅除,仍然給這些苦所煎熬。

  「諸比庫,猶如有人想要心材、尋找心材、遍求心材,來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略過心材、略過膚材、略過樹皮、略過表皮,只砍了枝葉,以爲是“心材”拿了離開。」

  這裏講到的心材、膚材、樹皮、表皮、枝葉是指一棵樹由裏到外的,樹的裏面最堅硬的部位稱爲心材,樹的外面那個比較松、沒有那麼堅硬的部位,叫做膚材,或者叫邊材,也就是平時我們說的外廓木。樹皮是樹外面我們可以看到的表皮,還有枝葉,就好象一個人想要找心材,結果他只是砍了一些樹枝和樹葉,以爲這個就是心材,拿了離開。

  「那時有個具眼之人看見之後這樣說:“這善人確實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膚材,不知道樹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葉,因此這個善人想要心材、尋找心材、遍求心材,來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略過心材、略過膚材、略過樹皮、略過表皮,只砍了枝葉,以爲是“心材”拿了離開。若他做任何須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將不能達成。”」

  在這裏講到必須用到心材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說製作車的軸承,當然這不是現在的汽車用的,是說的古代,佛陀在世的時候,心材用來製作車的軸承和車輪。製造轭、製造犁、鋤頭、籬笆等等這些工具、這些農具等等。

  「正是如此,諸比庫,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爲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爲苦所害,爲苦所敗。若能了知此整個苦蘊的終止就好。”他于是這樣出家後,獲得利養、恭敬、聲譽。他對該利養、恭敬、聲譽感到滿意,認爲實現目標。他因該利養、恭敬、聲譽而自贊毀他:“我有利養、恭敬、聲譽,但其他那些比庫鮮爲人知、沒威勢。”他沈迷、陶醉于該利養、恭敬、聲譽,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于同樣之苦。」

  非家者即是指出家人。這句就是說有許多人本來出家的動機是很好的,出家的目的是爲斷除苦、是爲了滅苦。…

《《大心材譬喻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