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應作慈愛經》之四▪P3

  ..續本文上一頁如何從定來轉修慧,如何從止再轉修觀的。

  第二種方法是先從名法修起,當一位禅修者入了慈心的禅那之後,從禅那當中出來。出來之後在心所依處,在有分這個地方再辨識,先可以檢查初禅,查5禅支,這5禅支分別是尋、伺、喜、樂、一境性。然而這些尋、伺、喜、樂、一境性都是屬于心所,它必須得有心,于是再去辨識心,然後發現到由于心生起,所以這些心所會一起生起,心滅,這些心所一起滅。然而這些心所也不是單獨生起,它必須是成組成組生起的,于是就再辨識在慈心初禅裏一共有34種名法,它們分別是識,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舍性,還有12個(六對),也就是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還有一個慧根,所以一共34種名法。當他在辨識初禅禅那的名法之後,應當再繼續辨識第二禅禅那的名法,第二禅禅那的名法一共有32個,第叁禅的禅那的名法一共有31個。要逐一這樣辨識,當可以辨識這些名法之後,再依照當眼睛看到顔色的時候生起的眼門心路過程的名法,耳朵聽到聲音的時候生起的耳門心路過程的名法,鼻門心路過程的名法,舌門心路過程的名法,身門心路過程的名法跟很多意門心路過程的名法,這樣修習名法。等可以透徹地辨識名法,然後再修色法,辨識了名色法之後,會發現到所謂的我、所謂的有情的概念,真正的來說是不存在的,在這個身體裏面找不到所謂的我、找不到所謂的有情。再辨識外在的,其實也沒有所謂的有情、沒有所謂的人,它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當他可以這樣辨識之後,再繼續去找名色法的因。名色法的因是因爲無明、愛、取、行跟業。當可以這樣找到因之後,再辨識其實從究竟意思上來說,是沒有所謂的有情,因此一個人可以通過這樣來修行vipassana。

  當破除了有情的見,破除了我的見的時候,就是暫時的鎮伏了邪見,這裏經典裏所說的Diññhi¤ca anupagamma, 不接受邪見,就是通過觀智,修行vipassana,觀智生起的時候,他就不會認爲有實在的有情,有實在的我、有實在的人。

  然後呢,他就繼續再修行。只是覺知,只是知道名色法還不夠,他還認爲有所謂的名法,有所謂的色法。他還必須在辨識到名色法之後,再繼續再觀照,所有的名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這些名色法一生起就壞滅,所以是無常,沒有一個稱爲永恒的東西。名法和色法一生起立刻就壞滅,它不會停駐,一刹那都不停駐,前一刹那的名法不會後移到後一個刹那,必定在那一個刹那生起就壞滅,哪裏還可以永恒啊!因此是無常,由于名色法一直都受到生滅的逼迫,因此說是苦,一直生滅著的名色法根本找不到一個實體,找不到一個自我,找不到一個靈魂,找不到可以稱爲永恒的、可以成爲本體的東西,由于他通過智慧見到了,就自然不會生起我見。

  由此他依照禅修的次第,逐漸的培育自己的觀智,當他的觀智達到很高的階段,達到行舍智的階段,他繼續觀照,很系統地觀照,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的名法和色法以及他們的因是無常、苦、無我,之後當他的觀智成熟的時候,他就可以證得初道。初道能夠斷除叁個最粗的煩惱:第一邪見,第二戒禁取見,第叁疑。由于在初道的時候,他已經見到了名色法,他了知了名色法,名色法只是無常、苦、無我的,而且他也知道名色法的因,同時在證得初道那一刹那,他已經證得了涅槃。在證得涅槃的同時,在道心裏,八聖道是同時具足的。因此我們說一個人證得了初道和初果的時候,他已具有了正見,對這個世間的正見,對于我、對有情的正見。他不會認爲有實在的人,實在的我,實在的有情。

  同時一個禅修者一旦證得了聖道、聖果之後呢,你就是叫他付出生命爲代價,他都不會去犯戒,犯任何的戒。對于一個在家人來說,如果證得了初果,他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故意去違犯五戒。不會故意去殺生,不會故意去偷盜,不會故意去邪淫,不會故意去說騙話,不會去飲酒,不會去服用任何的麻醉品,這是對于在家人來說。而對于出家人也一樣,如果一個出家人證得了初果之後,他不會在任何的情況下故意去違犯佛陀所製定的那些學處,佛陀所禁止的那些行爲。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說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持戒跟具足徹見,持戒就是他的身體的行爲。

  我們說一個初果的聖者,有四種不壞淨。這裏的淨其實是淨信心,不壞就是不會動搖的,無論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會動搖的。哪四種呢?第一是對佛陀的信心;第二對法的信心;第叁對僧的信心;還有第四是具足了聖者所贊歎的戒行,這稱爲四種不壞淨,這是一切初果聖者及以上都具足的。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說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sãlavà的原形sīlavant, vant是擁有,具有,sãla是戒,是好的品德,好的行爲。Dassanena是見,在這裏的意思是智慧,是對于四聖谛的徹見。Sampanno是擁有、具有。

  當一個禅修者斷除了叁種最粗的結,證得了初道與初果之後,還必須得再觀照名色法以及它的無常、苦、無我。當他可以這樣持續的觀照的時候,可以證得第二道,第二道稱爲一來道sakadàgàmin。但是第二道不能斷除任何的煩惱,不過它可以減輕貪、嗔、癡。當一位禅修者在證得了第二道和第二果之後,還必須繼續再禅修,再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當他的觀智更加成熟的時候,他可以證得第叁道不來道anàgàmin,(Anàgàmi-magga,阿那含道,Anàgàmi-phala,阿那含果)。一個人在證得了第叁道的時候,可以斷除兩種煩惱,第一種是對于欲樂的貪求。欲樂的貪求是指一個人還會追求男女的欲樂、追求名聞利養、追求錢財、要想吃好吃的東西等等,這些都是對欲樂的追求。一個叁果聖者在證得第叁道的時候,就可以完全斷除了對欲樂的追求。同時還可以斷除嗔恨心,各種不同程度的嗔心都可以斷除,包括憤怒、生氣、煩躁、緊張、恐懼、擔心、憂慮、悲泣、哭泣等等,在第叁道的時候完全斷除了。一個叁果聖者不可能會緊張、擔心、哭泣,悲哀等等,這些都不可能,這是叁果聖者的素質。

  由于第叁道能夠斷除對欲樂的追求,所以佛陀說kàmesu vineyya gedhaü調伏對諸欲的貪求。這裏的諸欲,包括了男女之欲、飲食、睡眠、錢財、名位等等所有這些的追求,或者說有時也稱爲五欲功德。五欲功德是對于顔色的追求、聲音的追求,氣味的追求,味道的追求跟觸(柔軟的觸、舒服的觸)的追求,由于這些欲樂擁有可以生起貪愛的作用,所以稱爲功德、五欲功德。這裏的功德是指它有這樣的特性,它有可以使欲望生起的特點。

  如果一個禅修者在證得了第叁道之後,還必須得繼續再修行,繼續再禅修,因爲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在他繼續禅修的時候,還是要觀照名色法以及它們的因。或者觀照五蘊,或者觀照六處跟六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跟色、聲、香、味、觸、法)內在和外在,以及觀察它們也是無常、苦、無我。他繼續用這種方法觀照,當觀智完全成熟的時候,就可以證得第四道阿拉漢道(Arahatta-magga)。當他證得了阿拉漢道的時候,就可以完全斷除一切剩余的煩惱。包括對色界生命的貪求,對無色界生命的貪求,我慢(就是傲慢心),昏沈、掉舉、無明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在第四道斷除的。

  由于已經沒有了煩惱,在他之前輪回的生命中所造作的那些不善業,由于沒有煩惱的資助,所以也不可能在臨終的時候産生任何的果報。就是由于沒有了煩惱,所以以前的那些業只能在他有生命的期間産生結果。等佛陀、獨覺佛和阿拉漢聖者死了之後,也就是他的五蘊身離散了之後,就沒有再聚合的力量,沒有再重新組合的力量,因此佛陀、獨覺佛和阿拉漢聖者死了,我們稱爲入般涅槃(Parinibbana),它真正的意思叫做圓寂。巴利語nibba是圓滿的、完全的,nibbana是熄滅,熄滅什麼?熄滅貪、嗔、癡。五蘊的完全熄滅、煩惱的完全熄滅就稱爲圓寂,寂滅的意思。因此一位聖者,一位完全斷盡煩惱的聖者,他就入般涅槃。不能夠說有跟沒有,這些是落入兩邊的,也不能夠說是存在或者不存在,這些也是落入兩邊的。正因爲如此,佛陀在經典裏面講到na hi jàtu gabbhaseyyaü punaretã”ti. 確定不會再投胎!就是這樣的意思,或者說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理解,就是當一位禅修者證得了第叁道的時候,第叁道的道心一滅去,果心就生起,所以禅修者就稱爲叁果聖者,叁果聖者在死了之後,就決定投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不可能再投生到欲界。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他的投生方式是化生,他不會再入母胎。而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當一位叁果聖者死了之後,或者說一個人只要證得了叁果之後,他就不會再入母胎。生命投生方式有四種: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濕生是一些很低等的有情、很低等的動物的投生方式,叁果聖者不會以胎生、卵生、濕生方式投生,只會以化生投生。一旦證得叁果,就不會再入母胎,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叁果聖者確定不再投胎,或者我們還可以依照另外一種方法來理解,由于他已經完全的斷除了煩惱,不會再有輪回,不會再有往生,不會再有投胎,所以在這裏,我們也可以將之理解爲確定不再投胎的意思。

  從這部經來看,佛陀雖然只教導了十首偈頌,然而這十首偈頌仍然包括了戒、定、慧叁學的修習次第。佛陀在一開始就說到,如果一個人當他知道了涅槃的寂靜之後,就應當去修習戒、定、慧;修習戒、定、慧,就應當去具備戒的功德、定的功德、慧的功德。在這部經文裏用有能力、正直、誠實、順從、柔和、不驕慢等等15種美德來講戒,這是經教法裏講戒,和律教法裏稍微有所不同。從第叁首後半部分到第九首,這六首半的偈頌裏,佛陀教導了定學,也就是重點教導了培育慈心和證得禅那的方法。最後一首偈頌的第一句,佛陀教導如何從定轉修觀的方法,第二句講如何證得初道、初果的方法,而第叁句講到證得第叁道的方法,第四句講到證得第四道和第四果的方法。由此,這部經雖然只有十首偈頌,但是我們也可以很明確的看到,佛陀教導修習這部經最後的目的,還是爲了斷除一切煩惱,還是爲了究竟的滅苦。這就應了佛陀所講的一句話,他說沙門的目的,是爲了徹底地斷除貪、嗔、癡,徹底地斷除一切煩惱,這就是出家人的究竟目的。我們對《應作慈愛經》或者簡稱《慈愛經》就學習到這裏,討論到這裏。

  當然了,我們學了這部經,應當學以至用。在前天晚上我們講了有叁種情況我們應該培育慈愛,修習慈愛,我們無論在遇到其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用,起嗔恨心的時候、禅修時覺得內心不安的時候、沒有禅修素質的時候,都應該修習慈愛,對于最後一種,如果你們是修習入出息念,或其他的方法,就不用選擇這種,如果想選擇一直修習慈心到證得禅那,也可以選擇修習慈愛,總之,只要我們培育慈心、修習慈愛,那麼擁有慈愛的心必定是善心,當我們培育慈愛時,必定能夠得到法的利益。今天晚上我們對于這部經的學習就到這裏,好,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應作慈愛經》之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