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何从定来转修慧,如何从止再转修观的。
第二种方法是先从名法修起,当一位禅修者入了慈心的禅那之后,从禅那当中出来。出来之后在心所依处,在有分这个地方再辨识,先可以检查初禅,查5禅支,这5禅支分别是寻、伺、喜、乐、一境性。然而这些寻、伺、喜、乐、一境性都是属于心所,它必须得有心,于是再去辨识心,然后发现到由于心生起,所以这些心所会一起生起,心灭,这些心所一起灭。然而这些心所也不是单独生起,它必须是成组成组生起的,于是就再辨识在慈心初禅里一共有34种名法,它们分别是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还有12个(六对),也就是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还有一个慧根,所以一共34种名法。当他在辨识初禅禅那的名法之后,应当再继续辨识第二禅禅那的名法,第二禅禅那的名法一共有32个,第三禅的禅那的名法一共有31个。要逐一这样辨识,当可以辨识这些名法之后,再依照当眼睛看到颜色的时候生起的眼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生起的耳门心路过程的名法,鼻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舌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身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跟很多意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这样修习名法。等可以透彻地辨识名法,然后再修色法,辨识了名色法之后,会发现到所谓的我、所谓的有情的概念,真正的来说是不存在的,在这个身体里面找不到所谓的我、找不到所谓的有情。再辨识外在的,其实也没有所谓的有情、没有所谓的人,它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当他可以这样辨识之后,再继续去找名色法的因。名色法的因是因为无明、爱、取、行跟业。当可以这样找到因之后,再辨识其实从究竟意思上来说,是没有所谓的有情,因此一个人可以通过这样来修行vipassana。
当破除了有情的见,破除了我的见的时候,就是暂时的镇伏了邪见,这里经典里所说的Diññhi¤ca anupagamma, 不接受邪见,就是通过观智,修行vipassana,观智生起的时候,他就不会认为有实在的有情,有实在的我、有实在的人。
然后呢,他就继续再修行。只是觉知,只是知道名色法还不够,他还认为有所谓的名法,有所谓的色法。他还必须在辨识到名色法之后,再继续再观照,所有的名色法都是无常、苦、无我。这些名色法一生起就坏灭,所以是无常,没有一个称为永恒的东西。名法和色法一生起立刻就坏灭,它不会停驻,一刹那都不停驻,前一刹那的名法不会后移到后一个刹那,必定在那一个刹那生起就坏灭,哪里还可以永恒啊!因此是无常,由于名色法一直都受到生灭的逼迫,因此说是苦,一直生灭着的名色法根本找不到一个实体,找不到一个自我,找不到一个灵魂,找不到可以称为永恒的、可以成为本体的东西,由于他通过智慧见到了,就自然不会生起我见。
由此他依照禅修的次第,逐渐的培育自己的观智,当他的观智达到很高的阶段,达到行舍智的阶段,他继续观照,很系统地观照,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的名法和色法以及他们的因是无常、苦、无我,之后当他的观智成熟的时候,他就可以证得初道。初道能够断除三个最粗的烦恼:第一邪见,第二戒禁取见,第三疑。由于在初道的时候,他已经见到了名色法,他了知了名色法,名色法只是无常、苦、无我的,而且他也知道名色法的因,同时在证得初道那一刹那,他已经证得了涅槃。在证得涅槃的同时,在道心里,八圣道是同时具足的。因此我们说一个人证得了初道和初果的时候,他已具有了正见,对这个世间的正见,对于我、对有情的正见。他不会认为有实在的人,实在的我,实在的有情。
同时一个禅修者一旦证得了圣道、圣果之后呢,你就是叫他付出生命为代价,他都不会去犯戒,犯任何的戒。对于一个在家人来说,如果证得了初果,他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故意去违犯五戒。不会故意去杀生,不会故意去偷盗,不会故意去邪淫,不会故意去说骗话,不会去饮酒,不会去服用任何的麻醉品,这是对于在家人来说。而对于出家人也一样,如果一个出家人证得了初果之后,他不会在任何的情况下故意去违犯佛陀所制定的那些学处,佛陀所禁止的那些行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持戒跟具足彻见,持戒就是他的身体的行为。
我们说一个初果的圣者,有四种不坏净。这里的净其实是净信心,不坏就是不会动摇的,无论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会动摇的。哪四种呢?第一是对佛陀的信心;第二对法的信心;第三对僧的信心;还有第四是具足了圣者所赞叹的戒行,这称为四种不坏净,这是一切初果圣者及以上都具足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sãlavà的原形sīlavant, vant是拥有,具有,sãla是戒,是好的品德,好的行为。Dassanena是见,在这里的意思是智慧,是对于四圣谛的彻见。Sampanno是拥有、具有。
当一个禅修者断除了三种最粗的结,证得了初道与初果之后,还必须得再观照名色法以及它的无常、苦、无我。当他可以这样持续的观照的时候,可以证得第二道,第二道称为一来道sakadàgàmin。但是第二道不能断除任何的烦恼,不过它可以减轻贪、嗔、痴。当一位禅修者在证得了第二道和第二果之后,还必须继续再禅修,再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当他的观智更加成熟的时候,他可以证得第三道不来道anàgàmin,(Anàgàmi-magga,阿那含道,Anàgàmi-phala,阿那含果)。一个人在证得了第三道的时候,可以断除两种烦恼,第一种是对于欲乐的贪求。欲乐的贪求是指一个人还会追求男女的欲乐、追求名闻利养、追求钱财、要想吃好吃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对欲乐的追求。一个三果圣者在证得第三道的时候,就可以完全断除了对欲乐的追求。同时还可以断除嗔恨心,各种不同程度的嗔心都可以断除,包括愤怒、生气、烦躁、紧张、恐惧、担心、忧虑、悲泣、哭泣等等,在第三道的时候完全断除了。一个三果圣者不可能会紧张、担心、哭泣,悲哀等等,这些都不可能,这是三果圣者的素质。
由于第三道能够断除对欲乐的追求,所以佛陀说kàmesu vineyya gedhaü调伏对诸欲的贪求。这里的诸欲,包括了男女之欲、饮食、睡眠、钱财、名位等等所有这些的追求,或者说有时也称为五欲功德。五欲功德是对于颜色的追求、声音的追求,气味的追求,味道的追求跟触(柔软的触、舒服的触)的追求,由于这些欲乐拥有可以生起贪爱的作用,所以称为功德、五欲功德。这里的功德是指它有这样的特性,它有可以使欲望生起的特点。
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证得了第三道之后,还必须得继续再修行,继续再禅修,因为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在他继续禅修的时候,还是要观照名色法以及它们的因。或者观照五蕴,或者观照六处跟六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跟色、声、香、味、触、法)内在和外在,以及观察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他继续用这种方法观照,当观智完全成熟的时候,就可以证得第四道阿拉汉道(Arahatta-magga)。当他证得了阿拉汉道的时候,就可以完全断除一切剩余的烦恼。包括对色界生命的贪求,对无色界生命的贪求,我慢(就是傲慢心),昏沉、掉举、无明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第四道断除的。
由于已经没有了烦恼,在他之前轮回的生命中所造作的那些不善业,由于没有烦恼的资助,所以也不可能在临终的时候产生任何的果报。就是由于没有了烦恼,所以以前的那些业只能在他有生命的期间产生结果。等佛陀、独觉佛和阿拉汉圣者死了之后,也就是他的五蕴身离散了之后,就没有再聚合的力量,没有再重新组合的力量,因此佛陀、独觉佛和阿拉汉圣者死了,我们称为入般涅槃(Parinibbana),它真正的意思叫做圆寂。巴利语nibba是圆满的、完全的,nibbana是熄灭,熄灭什么?熄灭贪、嗔、痴。五蕴的完全熄灭、烦恼的完全熄灭就称为圆寂,寂灭的意思。因此一位圣者,一位完全断尽烦恼的圣者,他就入般涅槃。不能够说有跟没有,这些是落入两边的,也不能够说是存在或者不存在,这些也是落入两边的。正因为如此,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到na hi jàtu gabbhaseyyaü punaretã”ti. 确定不会再投胎!就是这样的意思,或者说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理解,就是当一位禅修者证得了第三道的时候,第三道的道心一灭去,果心就生起,所以禅修者就称为三果圣者,三果圣者在死了之后,就决定投生到色界天或无色界天,不可能再投生到欲界。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他的投生方式是化生,他不会再入母胎。而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位三果圣者死了之后,或者说一个人只要证得了三果之后,他就不会再入母胎。生命投生方式有四种: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湿生是一些很低等的有情、很低等的动物的投生方式,三果圣者不会以胎生、卵生、湿生方式投生,只会以化生投生。一旦证得三果,就不会再入母胎,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三果圣者确定不再投胎,或者我们还可以依照另外一种方法来理解,由于他已经完全的断除了烦恼,不会再有轮回,不会再有往生,不会再有投胎,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确定不再投胎的意思。
从这部经来看,佛陀虽然只教导了十首偈颂,然而这十首偈颂仍然包括了戒、定、慧三学的修习次第。佛陀在一开始就说到,如果一个人当他知道了涅槃的寂静之后,就应当去修习戒、定、慧;修习戒、定、慧,就应当去具备戒的功德、定的功德、慧的功德。在这部经文里用有能力、正直、诚实、顺从、柔和、不骄慢等等15种美德来讲戒,这是经教法里讲戒,和律教法里稍微有所不同。从第三首后半部分到第九首,这六首半的偈颂里,佛陀教导了定学,也就是重点教导了培育慈心和证得禅那的方法。最后一首偈颂的第一句,佛陀教导如何从定转修观的方法,第二句讲如何证得初道、初果的方法,而第三句讲到证得第三道的方法,第四句讲到证得第四道和第四果的方法。由此,这部经虽然只有十首偈颂,但是我们也可以很明确的看到,佛陀教导修习这部经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了断除一切烦恼,还是为了究竟的灭苦。这就应了佛陀所讲的一句话,他说沙门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地断除贪、嗔、痴,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这就是出家人的究竟目的。我们对《应作慈爱经》或者简称《慈爱经》就学习到这里,讨论到这里。
当然了,我们学了这部经,应当学以至用。在前天晚上我们讲了有三种情况我们应该培育慈爱,修习慈爱,我们无论在遇到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用,起嗔恨心的时候、禅修时觉得内心不安的时候、没有禅修素质的时候,都应该修习慈爱,对于最后一种,如果你们是修习入出息念,或其他的方法,就不用选择这种,如果想选择一直修习慈心到证得禅那,也可以选择修习慈爱,总之,只要我们培育慈心、修习慈爱,那么拥有慈爱的心必定是善心,当我们培育慈爱时,必定能够得到法的利益。今天晚上我们对于这部经的学习就到这里,好,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应作慈爱经》之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