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应作慈爱经》之四▪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是不是?因为内心柔软、平静,这个跟禅修的心很相应,跟入定的心很相应,有了良好的心的素质,要入定、要培育定力是很容易的。同时呢,一个经常拥有慈心的人,本身就是属于一种定,所以他要转修其他业处的时候,要转去注意其他的所缘的时候,也非常容易入定。最主要是他要有柔软的心,他有敏捷的心,很敏锐的心。不论他要入任何的定,他都很容易就成就。

  第九个功德是mukhavaõõo vippasãdati,他的脸容非常光洁明净,他的脸色很好看、他很漂亮。修行慈爱可以使人变得美丽,大家相不相信?我们用一个反例子来看,如果一个经常发怒的人、经常容易动肝火的人,他一瞪眼或者他一板起脸孔,人家就可以感觉到他的那股怒气,是不是?或者说一个经常爱发怒的人,我们甚至都会从他脸上看到这个人满脸横肉或者眼露凶光,是不是?这是由于他内心造作,经常生起不善心,这些不善心可以产生很多的心生色法,久而久之,就使他的脸容好像很凶恶,甚至很丑陋。同时,如果一个经常散播慈爱的人,经常充满了慈爱、慈悲的人,他的面容久而久之会变得很祥和,很慈祥。如果我们去亲近一些大长老,亲近一些长老们,那些老修行们,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他们会有那种特别的摄受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经常会散播慈爱,久而久之,在他的脸上,他不用刻意的,他只要那么一笑或者他就坐在那边,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慈祥的力量,是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脸很容易表现出来,是不是?为什么?生气是属于嗔恨心,这种嗔恨心在生起的时候,它会产生很多的心生色法,这些心生色法表现在我们的身体、行为上,表现在我们的脸上叫做身表,说出来的话叫做语表。如果一个人生起的是慈爱,生起的是善心,对人的关怀,对人的那种包容、那种祝福,这个时候他的内心生起的都是善心。这些善心也会生起许许多多代的心生色法,这个时候他的心生色法就充满他的全身,而且这种心生色法是很殊胜的,体现在脸上能使一个人很祥和、很慈祥。如果一个人经常修习慈爱,慢慢地这种心生色法在他的身体里面就形成了一种很殊胜的色法在那里,久而久之,他表现在他的脸上就是很和蔼,很慈祥,很平易近人。如果女士们爱美,以后就不要经常生气,经常生气会越老越丑陋。如果你们真的想要越老越漂亮,或者说越老越慈祥的话,你们应当经常培育那种慈爱的心。因为慈爱的心对我们的心也有好处,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我们心的舒服,心的快乐。而对于脸上呢,虽然我们不是为了爱美而修慈心,但是修慈心有更好的作用,就是我们的脸容会因为慈爱而变得美丽。

  修习慈心的第十个功德就是asammåëho kàla§ karoti,在他临终的时候不会昏迷。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临终的时候都会昏迷,有些人甚至在临死之前很多天,都已经神志不清,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乱说话或者不能够说话。如果一个人经常拥有慈心、经常培育慈爱乃至证得禅那,他临终的时候很清醒。

  最后第十一个功德就是uttari appañivijjhanto brahmalokåpago hoti.假如没有证得更高的上位,他将能够投生到梵天界。这里的uttari的意思就是在他那一世没有断尽烦恼、没有证得阿拉汉的果位。只要一个人还没有证得阿拉汉果位,他死了必定还会再继续往生,还会再投生,轮回会继续下去。即使一位证得三果的圣者,他死了仍然还要继续轮回,他还要投生到梵天界。所以对于凡夫来说,轮回是没有终点的。对于初果圣者来说呢,最多七次,虽说可能会有一次、两次、三次,但是呢,最多只有七次,这个还是属于轮回。对于二果圣者来说呢,也是可能会有一两次或两三次。对于三果圣者来说呢,可能还会有一次,他还是会投生到梵天界,虽然他不会投生到人间和欲界天界,但是他还会投生到梵天界。只要会投生,还会再继续结生,就是还会往生,他就还在轮回当中。还在轮回中,有生就必有死。

  那对于一个拥有慈心禅那的人来说,临终时只要这种禅那还没有退失,当他死了之后投生到梵天界,就犹如从梦中醒来一样,为什么呢?如果学过阿毗达摩就知道,禅那的善业是属于什么业?(garukakamma)重业。是极重的善业。只要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不退失禅那,又假如他是在佛陀的教法里,他又想要投生到梵天界的话,那么这种禅那的业是种极重的业,使一个人投生到梵天界。假如一个人造了极重的恶业的话,佛陀说极重的业有六种,其中前面5种就称为五无间业的:杀父、杀母、杀阿拉汉、及恶心出佛陀身上的血跟破和合僧,还有顽固的邪见。这六种是属于极重的恶业。极重的善业就是禅那。因此在这里讲到,如果一个人的禅那可以维持到临终不会退失,他将会成为极重的善业,投生到梵天界。当然了,在佛陀的教法时期我们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我不想投生到梵天,我想继续再投生到人间继续我的修行也是可以的。投生到天界,跟天界的很多圣者们聚会在一起,讨论佛法,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也是可以的。

  所以一个禅修者如果经常培育慈心,达到慈心禅那的阶段,他将能够获得这11种功德。同时佛陀在另外的一部经里讲到,犹如一个家庭,如果女多男少的话,那么盗贼就有机会去抢劫,如果一个家庭,男多女少的话,那么盗贼就很难找到机会去抢劫。同样的,如果经常充满慈心,经常拥有慈心的人,那么烦恼不容易在他的心中生起,不容易找到机会。如果一个人没有慈心,那么贪嗔痴很容易在他心中生起。在另外一部经里佛陀又说过,布施的功德不如持戒的功德,持戒的功德不如修习慈心的功德,修习慈心的功德是很强大的。我们讲了修习慈心能够获得这11种功德之后,接着再来看经文的第10首偈颂,也就是最后一首偈颂:

  Diññhi¤ca anupagamma,

  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

  不接受邪见,持戒,具足彻见。这句话是佛陀教导一个人在拥有了禅那之后,转修观,一直到证得初果这个阶段。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在经文里讲到Diññhi,意思是见,在这里没有加上samma(就是正确的),所以在这里是指邪见。Upagamma是靠近,接近。Anupagamma是不接近,不接受邪见。为什么说不接受邪见呢?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生起各种各样的邪见,这些邪见是怎么样的呢?这些邪见就是认为有人、有我、有男人、有女人、有动物等等。如果一个人坚信有所谓的人、有所谓的我、有所谓的我的,这称为邪见。当我们在培育慈心的时候,在散播慈爱的时候,我们会取有情为我们禅修的对象是不是?我们先要对我、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对恭敬的人,对中性的人,对不喜欢的人,然后再依照各类的众生,对一切的有情、一切的众生散播慈爱。但是在究竟的角度上来说,是没有所谓自己、没有所谓的恭敬的人、没有所谓的中性的人、不喜欢的人、没有所谓的众生、人、动物、天人,只是五蕴,只是名色法而已。如果认为有人,认为实在有人,实在有我,实在有众生,这称为无明。如果坚信有人、坚信有我、有众生、有有情,这称为邪见。

  在修定的时候,因为是取有情为所缘的,我们前天晚上讲到,什么称为无量?为什么培育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称为无量心?因为有情是无量的。这还有个有情的概念在那里,是不是?如果一个人认为真的有所谓有情,这个称为无明。如果坚信有所谓的有情,这称为邪见。

  当我们在散播慈爱的时候,我们是取有情的概念为所缘的,而这是很接近邪见的。虽然在我们培育慈爱的时候,真正我们在散播慈爱的时候,是没有邪见生起的、没有无明生起的,为什么?因为是属于善心。但是他非常接近,因为他还有有情的概念。对于凡夫来说呢,很可能在他出定之后,他的邪见或者无明还可以生起,因为从究竟的角度、从胜义法的角度来看,没有所谓的佛陀,没有所谓的弟子,没有所谓的我,没有所谓的男人、女人。但是在培育定力的时候,我们必须得要依概念法。有情、人、我、男人、女人、天人,这些是属于概念法。由于我们取概念法培育定力,我们才可以成就色界的禅那,由于在培育定力的时候,还有有情的概念,所以非常接近于邪见。因此一个人在拥有了禅那之后,还必须去修观,在修观的时候必须先要破除所谓的有情的这种见。

  如何破除有情的见呢?佛陀在这里教导要先培育慈心,当证得了慈心的禅那之后,比如说可以证得慈心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证得禅那之后,应当从禅那中出定,出定之后,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转修vipassana。

  一种方法可以先通过修习色法的方法来转修vipassana,我们可以先从禅那中出来,出来之后再观照。其实禅那属于一种心,禅那的心必须有色法为基础,由于这个禅那的心属于意门的心路过程,这种意门的心路过程,必须依靠心所依处。心所依处是色法,心所依处一共有54种色法,然后就这样辨识。但是呢,心所依处的色法是不可以单独生起的,还必须得有其他的色法来辨识,比如在心所依处里有业生色、有心生色、有时节生色、有食生色。而且心生色法作为心所依处也不可以单独生起,还必须由身体的其他部分组成。因此,再来辨识这个身体里面的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跟食生色,之后再辨识这个身体的色法,由于以毁坏义称为色,它就称为色法。当我们辨识了这个色法后呢,再转修名法。这是第一种…

《《应作慈爱经》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