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應作慈愛經》之四▪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是不是?因爲內心柔軟、平靜,這個跟禅修的心很相應,跟入定的心很相應,有了良好的心的素質,要入定、要培育定力是很容易的。同時呢,一個經常擁有慈心的人,本身就是屬于一種定,所以他要轉修其他業處的時候,要轉去注意其他的所緣的時候,也非常容易入定。最主要是他要有柔軟的心,他有敏捷的心,很敏銳的心。不論他要入任何的定,他都很容易就成就。

  第九個功德是mukhavaõõo vippasãdati,他的臉容非常光潔明淨,他的臉色很好看、他很漂亮。修行慈愛可以使人變得美麗,大家相不相信?我們用一個反例子來看,如果一個經常發怒的人、經常容易動肝火的人,他一瞪眼或者他一板起臉孔,人家就可以感覺到他的那股怒氣,是不是?或者說一個經常愛發怒的人,我們甚至都會從他臉上看到這個人滿臉橫肉或者眼露凶光,是不是?這是由于他內心造作,經常生起不善心,這些不善心可以産生很多的心生色法,久而久之,就使他的臉容好像很凶惡,甚至很醜陋。同時,如果一個經常散播慈愛的人,經常充滿了慈愛、慈悲的人,他的面容久而久之會變得很祥和,很慈祥。如果我們去親近一些大長老,親近一些長老們,那些老修行們,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到他們會有那種特別的攝受力,爲什麼呢?因爲他們經常會散播慈愛,久而久之,在他的臉上,他不用刻意的,他只要那麼一笑或者他就坐在那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那種慈祥的力量,是不是?爲什麼會這樣?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的臉很容易表現出來,是不是?爲什麼?生氣是屬于嗔恨心,這種嗔恨心在生起的時候,它會産生很多的心生色法,這些心生色法表現在我們的身體、行爲上,表現在我們的臉上叫做身表,說出來的話叫做語表。如果一個人生起的是慈愛,生起的是善心,對人的關懷,對人的那種包容、那種祝福,這個時候他的內心生起的都是善心。這些善心也會生起許許多多代的心生色法,這個時候他的心生色法就充滿他的全身,而且這種心生色法是很殊勝的,體現在臉上能使一個人很祥和、很慈祥。如果一個人經常修習慈愛,慢慢地這種心生色法在他的身體裏面就形成了一種很殊勝的色法在那裏,久而久之,他表現在他的臉上就是很和藹,很慈祥,很平易近人。如果女士們愛美,以後就不要經常生氣,經常生氣會越老越醜陋。如果你們真的想要越老越漂亮,或者說越老越慈祥的話,你們應當經常培育那種慈愛的心。因爲慈愛的心對我們的心也有好處,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我們心的舒服,心的快樂。而對于臉上呢,雖然我們不是爲了愛美而修慈心,但是修慈心有更好的作用,就是我們的臉容會因爲慈愛而變得美麗。

  修習慈心的第十個功德就是asammåëho kàla§ karoti,在他臨終的時候不會昏迷。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臨終的時候都會昏迷,有些人甚至在臨死之前很多天,都已經神志不清,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亂說話或者不能夠說話。如果一個人經常擁有慈心、經常培育慈愛乃至證得禅那,他臨終的時候很清醒。

  最後第十一個功德就是uttari appañivijjhanto brahmalokåpago hoti.假如沒有證得更高的上位,他將能夠投生到梵天界。這裏的uttari的意思就是在他那一世沒有斷盡煩惱、沒有證得阿拉漢的果位。只要一個人還沒有證得阿拉漢果位,他死了必定還會再繼續往生,還會再投生,輪回會繼續下去。即使一位證得叁果的聖者,他死了仍然還要繼續輪回,他還要投生到梵天界。所以對于凡夫來說,輪回是沒有終點的。對于初果聖者來說呢,最多七次,雖說可能會有一次、兩次、叁次,但是呢,最多只有七次,這個還是屬于輪回。對于二果聖者來說呢,也是可能會有一兩次或兩叁次。對于叁果聖者來說呢,可能還會有一次,他還是會投生到梵天界,雖然他不會投生到人間和欲界天界,但是他還會投生到梵天界。只要會投生,還會再繼續結生,就是還會往生,他就還在輪回當中。還在輪回中,有生就必有死。

  那對于一個擁有慈心禅那的人來說,臨終時只要這種禅那還沒有退失,當他死了之後投生到梵天界,就猶如從夢中醒來一樣,爲什麼呢?如果學過阿毗達摩就知道,禅那的善業是屬于什麼業?(garukakamma)重業。是極重的善業。只要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不退失禅那,又假如他是在佛陀的教法裏,他又想要投生到梵天界的話,那麼這種禅那的業是種極重的業,使一個人投生到梵天界。假如一個人造了極重的惡業的話,佛陀說極重的業有六種,其中前面5種就稱爲五無間業的:殺父、殺母、殺阿拉漢、及惡心出佛陀身上的血跟破和合僧,還有頑固的邪見。這六種是屬于極重的惡業。極重的善業就是禅那。因此在這裏講到,如果一個人的禅那可以維持到臨終不會退失,他將會成爲極重的善業,投生到梵天界。當然了,在佛陀的教法時期我們有選擇的余地,如果我不想投生到梵天,我想繼續再投生到人間繼續我的修行也是可以的。投生到天界,跟天界的很多聖者們聚會在一起,討論佛法,學習佛法,修行佛法,也是可以的。

  所以一個禅修者如果經常培育慈心,達到慈心禅那的階段,他將能夠獲得這11種功德。同時佛陀在另外的一部經裏講到,猶如一個家庭,如果女多男少的話,那麼盜賊就有機會去搶劫,如果一個家庭,男多女少的話,那麼盜賊就很難找到機會去搶劫。同樣的,如果經常充滿慈心,經常擁有慈心的人,那麼煩惱不容易在他的心中生起,不容易找到機會。如果一個人沒有慈心,那麼貪嗔癡很容易在他心中生起。在另外一部經裏佛陀又說過,布施的功德不如持戒的功德,持戒的功德不如修習慈心的功德,修習慈心的功德是很強大的。我們講了修習慈心能夠獲得這11種功德之後,接著再來看經文的第10首偈頌,也就是最後一首偈頌:

  Diññhi¤ca anupagamma,

  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

  不接受邪見,持戒,具足徹見。這句話是佛陀教導一個人在擁有了禅那之後,轉修觀,一直到證得初果這個階段。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在經文裏講到Diññhi,意思是見,在這裏沒有加上samma(就是正確的),所以在這裏是指邪見。Upagamma是靠近,接近。Anupagamma是不接近,不接受邪見。爲什麼說不接受邪見呢?因爲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會生起各種各樣的邪見,這些邪見是怎麼樣的呢?這些邪見就是認爲有人、有我、有男人、有女人、有動物等等。如果一個人堅信有所謂的人、有所謂的我、有所謂的我的,這稱爲邪見。當我們在培育慈心的時候,在散播慈愛的時候,我們會取有情爲我們禅修的對象是不是?我們先要對我、對自己散播慈愛,然後對恭敬的人,對中性的人,對不喜歡的人,然後再依照各類的衆生,對一切的有情、一切的衆生散播慈愛。但是在究竟的角度上來說,是沒有所謂自己、沒有所謂的恭敬的人、沒有所謂的中性的人、不喜歡的人、沒有所謂的衆生、人、動物、天人,只是五蘊,只是名色法而已。如果認爲有人,認爲實在有人,實在有我,實在有衆生,這稱爲無明。如果堅信有人、堅信有我、有衆生、有有情,這稱爲邪見。

  在修定的時候,因爲是取有情爲所緣的,我們前天晚上講到,什麼稱爲無量?爲什麼培育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稱爲無量心?因爲有情是無量的。這還有個有情的概念在那裏,是不是?如果一個人認爲真的有所謂有情,這個稱爲無明。如果堅信有所謂的有情,這稱爲邪見。

  當我們在散播慈愛的時候,我們是取有情的概念爲所緣的,而這是很接近邪見的。雖然在我們培育慈愛的時候,真正我們在散播慈愛的時候,是沒有邪見生起的、沒有無明生起的,爲什麼?因爲是屬于善心。但是他非常接近,因爲他還有有情的概念。對于凡夫來說呢,很可能在他出定之後,他的邪見或者無明還可以生起,因爲從究竟的角度、從勝義法的角度來看,沒有所謂的佛陀,沒有所謂的弟子,沒有所謂的我,沒有所謂的男人、女人。但是在培育定力的時候,我們必須得要依概念法。有情、人、我、男人、女人、天人,這些是屬于概念法。由于我們取概念法培育定力,我們才可以成就色界的禅那,由于在培育定力的時候,還有有情的概念,所以非常接近于邪見。因此一個人在擁有了禅那之後,還必須去修觀,在修觀的時候必須先要破除所謂的有情的這種見。

  如何破除有情的見呢?佛陀在這裏教導要先培育慈心,當證得了慈心的禅那之後,比如說可以證得慈心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證得禅那之後,應當從禅那中出定,出定之後,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轉修vipassana。

  一種方法可以先通過修習色法的方法來轉修vipassana,我們可以先從禅那中出來,出來之後再觀照。其實禅那屬于一種心,禅那的心必須有色法爲基礎,由于這個禅那的心屬于意門的心路過程,這種意門的心路過程,必須依靠心所依處。心所依處是色法,心所依處一共有54種色法,然後就這樣辨識。但是呢,心所依處的色法是不可以單獨生起的,還必須得有其他的色法來辨識,比如在心所依處裏有業生色、有心生色、有時節生色、有食生色。而且心生色法作爲心所依處也不可以單獨生起,還必須由身體的其他部分組成。因此,再來辨識這個身體裏面的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跟食生色,之後再辨識這個身體的色法,由于以毀壞義稱爲色,它就稱爲色法。當我們辨識了這個色法後呢,再轉修名法。這是第一種…

《《應作慈愛經》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