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卷第叁▪P4

  ..續本文上一頁人;如是念:若我早取漏盡道,便遠世尊,不得作供給人。以是故,阿難雖能得阿羅漢道,自製不取。

   複次,處、時、人未合故。何等處?能集法千阿羅漢未在耆阇崛山,是爲處。世尊過去時未到。長老婆耆子不在。以是故,長老阿難漏不盡。要在世尊過去,集法衆合,婆耆子說法譏谏;叁事合故,得漏盡道。

   複次,大德阿難厭世法少,不如余人。是阿難世世王者種,端正無比,福德無量;世尊近親,常侍從佛,必有此念:我佛近侍,知法寶藏,漏盡道法,我不畏失。以是事故,不大殷勤盡漏。

   問曰:大德阿難名,以何因緣?是先世因緣?是父母作字?是依因緣立名?答曰:先世因緣,亦父母作名,亦依因緣立字。

   問曰:雲何先世因緣?答曰: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犍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坐,燈明,石蜜漿,叁事供養佛及比丘僧。便發願言:我于當來老、病、死、惱五惡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釋迦文;我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弟子。以佛願故,得字阿難。

   複次,阿難世世立願,我在釋迦文佛弟子多聞衆中,願最第一,字阿難。

   複次,阿難世世忍辱除嗔,以是因緣故,生便端正。父母以其端正,見者皆歡喜故,字阿難。阿難者,秦言歡喜,是爲先世因緣字。雲何父母作字?昔有日種王名師子頰,其王有四子:其第一名淨飯,二名白飯,叁名斛飯,四名甘露飯。有一女,名甘露味。淨飯王有二子:悉達陀,難陀。白飯王有二子:跋提、提沙。斛飯王有二子:提婆達多、阿難。甘露飯王有二子:摩诃男、阿泥盧豆。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羅。是中悉達多菩薩漸漸長大,棄轉輪聖王位,夜半出家,往漚樓鞞羅國中尼連禅河邊,六年苦行。是時淨飯王愛念子故,常遣使問訊,欲知消息:我子得道不?若病?若死?使來白王:菩薩唯有皮骨筋相連持,身命甚微弱!若今日、若明日,不複久也。王聞其言,甚大愁念,沒憂惱海。我子既不作轉輪王,又不得作佛,一何衰苦,無所得而死!如是憂惱,荒迷愦塞。是時菩薩棄苦行處,食百味乳糜,身體充滿;于尼連禅水中洗浴已,至菩提樹下,坐金剛處而自誓言:要不破此結跏趺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終不起也。是時,魔王將十八億衆到菩薩所,敢與菩薩決其得失。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魔不如而退。自念菩薩叵勝,當惱其父。至淨飯王所,詭言:汝子今日後夜已了。王聞此語,驚怖墮床,如熱沙中魚。王哭而言:

   阿夷陀虛言,瑞應亦無驗,得利之吉名,一切無所獲!

   是時,菩提樹神大歡喜,持天曼陀羅華,至淨飯王所,說偈言:

   汝子已得道,魔衆已破散;光明如日出,普照十方土!

   歡喜得大利,解脫一切苦;今得轉*輪,無所不清淨!

   王言:前有天來言汝子已死;汝今來言壞魔得道;二語相違,誰可信者?樹神又言:實不妄語。前天者詭言已死,是魔懷嫉,故來相惱。今日諸天、龍神華香供養,空中懸缯;汝子身出光明,遍照天地。王聞其言,于一切苦惱心得解脫。王言:我子雖舍轉輪聖王,今得法轉輪王,定得大利,無所失也。心大歡喜。是時斛飯王家使來,白淨飯王言:貴弟生男。王心歡喜言: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爲阿難。是爲父母作字。雲何依因緣立名?阿難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老少好醜,容貌顔狀,皆于身中現。其身明淨,女人見之,欲心即動,是故佛聽阿難著覆肩衣。是阿難能令他人見者心眼歡喜,故名阿難。于是造論者贊言:

   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能令人心眼,見者心歡喜;諸來求見佛,通現不失宜!

   如是阿難雖能得阿羅漢道,以供養佛故,自不盡漏。以此大功德故,雖非無學、在無學數中,雖未離欲、在離欲數中,以是故數爲五千,以實未是阿羅漢故,言唯除阿難。

  別釋初品中叁衆義

   ﹝經﹞複有五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見聖谛。

   ﹝論﹞問曰:何以諸比丘五千,余叁衆各五百?答曰:女人多短智慧,煩惱垢重,但求喜樂;愛行多故,少能斷結使,得解脫證。如佛說是因緣起法,第一甚深難得:一切煩惱盡、離欲得涅槃,倍複難見。以是故,女人不能多得,不如比丘。優婆塞、優婆夷,有居家故心不淨,不能盡漏,正可得四聖谛,作學人。如偈說: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以是故,諸比丘尼雖出家棄世業,智慧短,是故有五百阿羅漢比丘尼。白衣二衆,居家事遽故,得道者少。亦各五百。

   問曰:如五千阿羅漢皆贊,叁衆何以不贊?答曰:大衆已贊,則知余亦贊。

   複次,若別贊,外道輩當诃言:何以贊比丘尼!生誹謗故。若贊白衣,當言爲供養故,以是故不贊。

   問曰:諸余摩诃衍經,佛與大比丘衆俱,或八千人,或六萬十萬人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諸經中第一大。如囑累品中說:余經悉忘失,其罪少少,失般若波羅蜜一句,其罪大多。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經第一大。是第一經中當第一大會,何以故聲聞衆數少,止有比丘五千、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五百?答曰:以是大經甚深難解故,聲聞衆少。譬如王有真寶,不示凡人,示大人信愛者。如王謀議時,與諸大臣信愛智人共論,諸余小臣則不得入。

   複次,是六千五百人盡得道,雖不盡解甚深般若波羅蜜,皆能信,得無漏四信故。余經聲聞衆雖大多雜,不盡得道。

   複次,是中先贊千萬阿羅漢中,擇取最勝五千人;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爾。勝者難得,故不多。

  

  

《大智度論卷第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大智度論卷第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