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卷第一▪P3

  ..續本文上一頁憍慢?如是長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墮負處,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墮負處,世尊不彰我負,不言是非,不以爲意;佛心柔軟,是第一清淨處;一切語論處滅,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處;心淨第一,無過佛者。佛說法斷其邪見故,即于坐處得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是時,舍利弗聞是語,得阿羅漢。是長爪梵志便出家作沙門,得大力阿羅漢。若長爪梵志不聞般若波羅蜜氣分,離四句第一義相應法,小信尚不得,何況得出家道果?如欲導引如是等大論議師利根人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諸佛有二種說法:一者、觀人心隨可度;二者、觀諸法相。今佛欲說諸法實相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如說相不相品中,諸天子問佛:是般若波羅蜜甚深,雲何作相?佛告諸天子:空則是相,無相、無作相、無生滅相、無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滅相等。

   複次,有二種說法:一者、诤處;二者、不诤處。诤處,如余經中已說;今欲說無诤處故,說般若波羅蜜經。有相、無相,有物、無物,有依、無依,有對、無對,有上、無上,世界、非世界,如是等二種法門亦如是。

   問曰:佛大慈悲心,但應說無诤法,何以說诤法,答曰:無诤法皆是無相,常寂滅不可說;今說布施等,及無常苦空等諸法,皆爲寂滅無戲論故。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诤;鈍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起诤,故名诤。此般若波羅蜜,諸法畢竟空故,無诤處;若畢竟空可得可诤者,不名畢竟空。畢竟空,有無二事皆滅故。是故般若波羅蜜名無诤處。

   複次,余經中多以叁種門說諸法:所謂善門,不善門,無記門;今欲說非善門、非不善門、非無記門諸法相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谛斷法、思惟斷法、無斷法;可見有對,不可見有對、不可見無對;上、中、下法;小、大、無量法;如是等叁法門亦如是。

   複次,余經中隨聲聞法說四念處,于是比丘觀內身叁十六物,除欲貪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今欲以異法門說四念處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所說:菩薩觀內身,于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于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于身念處中觀身而不生覺觀,是事甚難。叁念處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四谛、如是等種種四法門,亦如是。

   複次,余經中佛說五衆,無常、苦、空、無我相;今欲以異法門說五衆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佛告須菩提:菩薩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色無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無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五受衆、五道,如是等種種五法亦如是。余六、七、八、等,乃至無量門等種種法門亦如是。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說般若波羅蜜因緣,亦無量無邊。是事廣故,今略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因緣竟。

  釋初品中如是我聞一時

   ﹝經﹞如是我聞、一時,

   ﹝論﹞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隨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複次,經中說信爲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禅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山,都無所得。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衣。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于佛法中空無所得。以是故,如是義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複次,佛法深遠,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雖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如梵天王請佛初轉*輪,以偈請曰:

   閻浮提先出,多諸不淨法;願開甘露門,說諸清淨道!

   佛以偈答:

   我法甚難得,能斷諸結使;叁有愛著心,是人不能解!

   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軟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聞法者,退墮諸惡難中。譬如水中蓮華,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則不開。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憐愍衆生,故爲說法。佛念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法,皆度衆生爲說法,我亦應爾。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諸天請說法,以偈答曰:

   我今開甘露味門,若有信者得歡喜;于諸人中說妙法,非惱他故而爲說。

   佛此偈中,不說布施人得歡喜,亦不說多聞、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人得歡喜,獨說信人。佛意:如是法第一甚深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倚不著,無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爲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如偈曰:

   世間人心動,愛著福果報;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滅。

   先聞邪見法,心著而深入;我是甚深法,無信雲何解?

   如提婆達大弟子俱迦離等,無信法故墮惡道中。是人無信,于佛法自以智慧求不能得。何以故?佛法甚深故。如梵天王教俱迦離說偈:

   欲量無量法,智者豈應量?無量法欲量,此人自覆沒!

   複次,如是義者,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聽法,若無是相則不解。如所說:

   專視聽法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爲說。

   複次,如是義在佛法初,現世利、後世利、涅槃利,諸利根本,信爲大力。

   複次,一切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淨。如是人自歎所行法,毀訾他人法,是故現世鬥诤相打,後世墮地獄,受種種無量苦。如偈說:

   自法愛染故,毀訾他人法;雖持戒行人,不脫地獄苦!

   是佛法中,棄舍一切愛,一切見,一切吾我憍慢,悉斷不著。如筏喻經言: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時善法應棄舍,何況不善法?佛自于般若波羅蜜,不念不倚,何況余法有倚著者?以是故,佛法初稱如是。佛意如是:我弟子無愛法,無染法,無朋黨,但求離苦解脫,不戲論諸法相。如說阿陀婆耆經摩揵提難偈言:

   決定諸法中,橫生種種想,悉舍內外滅,雲何當得道?

   佛答曰:

   非見聞覺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見聞,非不持戒得。

   如是論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諸法相,如是可得道。

   摩揵提

   問曰:

   若不見聞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見聞,非不持戒得,如我心觀察,持啞法得道!

   佛答曰:

   汝依邪見門,我知汝癡道;汝不見妄想,汝爾時自啞!

   複次,我法真實,余法妄語,我法第一,余法不實,是爲鬥诤本。今如是義,示人無诤法,聞他所說,說人無咎。以是故,諸佛經初稱如是。略說如是義竟。

   我者,今當說。

   問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無有吾我,雲何佛經初言如是我聞?答曰:佛弟子等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譬如以金錢買銅錢,人無笑者。何以故?賣買法應爾故。言我者亦如是,于無我法中而說我,隨世俗故不應難。如天問經中偈說:

   阿羅漢比丘,諸漏已永盡,于最後邊身,能言吾我不?

   佛答曰:

   阿羅漢比丘,諸漏已永盡,于最後邊身,能言有吾我。

   世界法中說我,非第一義。以是故,諸法空無我而說我,無咎。

   複次,世界語言有叁根本:一者邪,二者慢,叁者名字。是中二種不淨,一種淨。一切凡人叁種語:邪、慢、名字;見道學人二種語:慢、名字;諸漏盡人用一種語,名字。內心雖不違實法,而隨世界人共傳是語故,除世邪見,順俗無诤。

   複次,若人著無我相言是實,余妄語,是人應難:汝一切法實相無我,雲何言如是我聞?今諸佛弟子,于一切法空無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著諸法實相,何況無我法中心著?以是故,不應難言何以說我。如中論中偈說:

   若有所不空,應當有所空,不空尚不得,何況得于空?

   凡人見不空,亦複見于空,不見見無見,是實名涅槃。

   不二安隱門,能破諸邪見;諸佛所行處,是名無我法。略說我義竟。

   聞者,今當說。

   問曰:聞者雲何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耶?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一念不能分別,亦不應聞。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色。何以故意識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聞聲,亦非耳識,亦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緣和合故得聞聲,不得言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故,不應聞聲;識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應聞聲;聲無覺亦無根故,不能知聲。爾時,耳根不破,聲在可聞處,意欲聞。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即生意識,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以是故,不應作是難。雖聞聲,佛法中亦無有一法能作、能見、能知。如偈說:

   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所說。

   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說。略說聞法竟。

   一者,今當說。

   問曰:佛法中數、時等法實無,陰、入、界所不攝故,何以言一時?答曰:隨世俗故有一時,無有咎。如畫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禮拜無咎。說一時亦如是,雖實無一時,隨俗說一時無咎。

   問曰:不應無一時。佛自說言:一人出世,多人得樂,是者何人?佛世尊也。亦如偈說:

   我行無師保,志一無等侶,積一行得佛,自然通聖道。

   如是等佛處處說一,應當有一。

   複次,一法和合故,物名爲一。若實無一法,何以故一物中一心生,非二非叁?二物中二心生,非一非叁?叁物中叁心生,非二非一?若實無諸數,一物中應二心生,二物中應一心生;如是等叁、四、五、六、皆爾。以是故,定知一物中有一法,是法和合故,一物中一心生。答曰:若一與物一,若一與物異,二俱有過。

   問曰:若一有何過?答曰:若一、瓶、是一義,如因提梨、釋迦、亦是一義。若爾者,在在有一,處處應皆是瓶;譬如在在有因提梨,亦應處處有釋迦。今衣等諸物皆應是瓶,一、瓶、一故。如是處處一,皆是瓶。如瓶、衣等悉是一物,無有分別。

   複次,一、是數法,瓶、亦應是數法。瓶體有五法,一亦應有五法。瓶、有色有對,一、亦應有色有對。若在在一,不名爲瓶,今不應瓶、一、一!若說一不攝瓶,若說瓶亦應不攝一瓶、一、不異故。又複欲說一,應說瓶,欲說瓶,應說一,如是則錯亂。

   問曰:一中過如是,異中有何咎?答曰:若一與瓶異,瓶則非一;若瓶與一異,一則非瓶。若瓶與一合,瓶名一者,今一與瓶合,何以不名一爲瓶?是故不得言瓶異一。

   問曰:雖瓶與一合故,瓶爲一,然一不作瓶。答曰:諸數初一,一與瓶異;以是故瓶不作一,一無故多亦無。何以故?先一後多故。如是異中,一亦不可得。以是故,二門中求一法不可得,不可得故,雲何陰、界、入攝?但佛弟子隨俗語名爲一,心實不著,知數法名字有。以是故,佛法中言一時、一人、一師、不墮邪見咎。略說一竟。

   時者,今當說。

   問曰:天竺說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叁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羅而言叁摩耶?答曰:若言迦羅,俱亦有疑。

   問曰:輕易說故,應言迦羅,迦羅二字,叁摩耶叁字,重語難故。答曰:除邪見故,說叁摩耶,不言迦羅。有人言: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爲因,如時經中偈說:

   時來衆生熟,時至則催促,時能覺悟人,是故時爲因。

   世界如車輪,時變如輪轉,人亦如車輪,或上而或下。

   更有人言:雖天地好醜一切物非時所作,然時是不變因,是實有。時法細故,不可見、不可知,以華實等果故可知有時。往年今年,久近遲疾,見此相,雖不見時,可知有時。何以故?見果知有因故。以是故有時法,時法不壞故常。答曰:如泥丸是現在時,塵土是過去時,瓶是未來時。時相常故,過去時不作未來時;汝經書法,時是一物,以是故,過去時不作未來時,亦不作現在時,雜過故。過去時中亦無未來時,以是故無未來時;現在時亦如是。

   問曰:汝受過去塵土時,若有過去時,必應有未來時,以是故實有時法。答曰:汝不聞我先說,未來時瓶,過去時塵土。未來時不作過去時,未來時相中是未來時,雲何名過去時?以是故,過去時亦無。

   問曰:何以故無時?必應有時。現在有現在相,過去有過去相,未來有未來相。答曰:若爾,一切叁世時有自相,應盡是現在時,無過去、未來時。若有未來,不名未來,應名已來。以是故,是語不然!

   問曰:過去時、未來時非現在相行,過去時過去相行,未來時未來相行。以是故,各各法相有時。答曰: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若過去不過去,則無過去相。未來時亦如是。以是故,時法不實,雲何能生天地好醜及華果等諸物?

   如是等種種除邪見故,不說迦羅時,說叁摩耶。見陰界入生滅,假名爲時,無別時。所謂方、時、離、合,一、異、長、短等名字,出凡人心著,謂是實有法;以是故,除舍世界名字語言法。

   問曰:若無時,雲何聽時食、遮非時食是戒?答曰:我先已說世界名字法有,時非實法,汝不應難!亦是毗尼中結戒法,是世界中實;非第一實法相,吾我法相實不可得故;亦爲衆人嗔诃故,亦欲護佛法使久存,定弟子禮法故;諸佛世尊結諸戒,是中不應求:有何實?有何名字等!何者相應?何者不相應?何者是法如是相?何者是法不如是相?以是故,是事不應難!

   問曰:若非時食、時藥、時衣,何以不言叁摩耶而說迦羅?答曰:此毗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外道何由得聞而生邪見!余經通皆得聞,故說叁摩耶。叁摩耶者假名,令其不生邪見。又佛法中多說叁摩耶,少說迦羅,少故不應難。略說如是、我聞、一時,五字別義竟。

  

  

《大智度論卷第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大智度論卷第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