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卷第一▪P3

  ..续本文上一页憍慢?如是长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堕负处,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堕负处,世尊不彰我负,不言是非,不以为意;佛心柔软,是第一清净处;一切语论处灭,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处;心净第一,无过佛者。佛说法断其邪见故,即于坐处得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是时,舍利弗闻是语,得阿罗汉。是长爪梵志便出家作沙门,得大力阿罗汉。若长爪梵志不闻般若波罗蜜气分,离四句第一义相应法,小信尚不得,何况得出家道果?如欲导引如是等大论议师利根人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诸佛有二种说法:一者、观人心随可度;二者、观诸法相。今佛欲说诸法实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说相不相品中,诸天子问佛: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空则是相,无相、无作相、无生灭相、无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灭相等。

   复次,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不诤处。诤处,如余经中已说;今欲说无诤处故,说般若波罗蜜经。有相、无相,有物、无物,有依、无依,有对、无对,有上、无上,世界、非世界,如是等二种法门亦如是。

   问曰:佛大慈悲心,但应说无诤法,何以说诤法,答曰:无诤法皆是无相,常寂灭不可说;今说布施等,及无常苦空等诸法,皆为寂灭无戏论故。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诤;钝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起诤,故名诤。此般若波罗蜜,诸法毕竟空故,无诤处;若毕竟空可得可诤者,不名毕竟空。毕竟空,有无二事皆灭故。是故般若波罗蜜名无诤处。

   复次,余经中多以三种门说诸法:所谓善门,不善门,无记门;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无记门诸法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见谛断法、思惟断法、无断法;可见有对,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上、中、下法;小、大、无量法;如是等三法门亦如是。

   复次,余经中随声闻法说四念处,于是比丘观内身三十六物,除欲贪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今欲以异法门说四念处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所说:菩萨观内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于身念处中观身而不生觉观,是事甚难。三念处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四谛、如是等种种四法门,亦如是。

   复次,余经中佛说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相;今欲以异法门说五众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佛告须菩提:菩萨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色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五受众、五道,如是等种种五法亦如是。余六、七、八、等,乃至无量门等种种法门亦如是。如摩诃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说般若波罗蜜因缘,亦无量无边。是事广故,今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因缘竟。

  释初品中如是我闻一时

   ﹝经﹞如是我闻、一时,

   ﹝论﹞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复次,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衣。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故,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复次,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如梵天王请佛初转*轮,以偈请曰:

   阎浮提先出,多诸不净法;愿开甘露门,说诸清净道!

   佛以偈答:

   我法甚难得,能断诸结使;三有爱著心,是人不能解!

   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软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以偈答曰:

   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

   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人得欢喜,独说信人。佛意:如是法第一甚深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动不倚不著,无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如偈曰:

   世间人心动,爱著福果报;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

   先闻邪见法,心著而深入;我是甚深法,无信云何解?

   如提婆达大弟子俱迦离等,无信法故堕恶道中。是人无信,于佛法自以智慧求不能得。何以故?佛法甚深故。如梵天王教俱迦离说偈:

   欲量无量法,智者岂应量?无量法欲量,此人自覆没!

   复次,如是义者,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听法,若无是相则不解。如所说:

   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复次,如是义在佛法初,现世利、后世利、涅槃利,诸利根本,信为大力。

   复次,一切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净。如是人自叹所行法,毁訾他人法,是故现世斗诤相打,后世堕地狱,受种种无量苦。如偈说:

   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虽持戒行人,不脱地狱苦!

   是佛法中,弃舍一切爱,一切见,一切吾我憍慢,悉断不著。如筏喻经言: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应弃舍,何况不善法?佛自于般若波罗蜜,不念不倚,何况余法有倚著者?以是故,佛法初称如是。佛意如是:我弟子无爱法,无染法,无朋党,但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如说阿陀婆耆经摩揵提难偈言:

   决定诸法中,横生种种想,悉舍内外灭,云何当得道?

   佛答曰:

   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

   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

   摩揵提

   问曰:

   若不见闻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我心观察,持哑法得道!

   佛答曰:

   汝依邪见门,我知汝痴道;汝不见妄想,汝尔时自哑!

   复次,我法真实,余法妄语,我法第一,余法不实,是为斗诤本。今如是义,示人无诤法,闻他所说,说人无咎。以是故,诸佛经初称如是。略说如是义竟。

   我者,今当说。

   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言如是我闻?答曰:佛弟子等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何以故?卖买法应尔故。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如天问经中偈说:

   阿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吾我不?

   佛答曰:

   阿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有吾我。

   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义。以是故,诸法空无我而说我,无咎。

   复次,世界语言有三根本:一者邪,二者慢,三者名字。是中二种不净,一种净。一切凡人三种语:邪、慢、名字;见道学人二种语:慢、名字;诸漏尽人用一种语,名字。内心虽不违实法,而随世界人共传是语故,除世邪见,顺俗无诤。

   复次,若人著无我相言是实,余妄语,是人应难:汝一切法实相无我,云何言如是我闻?今诸佛弟子,于一切法空无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著诸法实相,何况无我法中心著?以是故,不应难言何以说我。如中论中偈说:

   若有所不空,应当有所空,不空尚不得,何况得于空?

   凡人见不空,亦复见于空,不见见无见,是实名涅槃。

   不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略说我义竟。

   闻者,今当说。

   问曰: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耶?用意识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不能分别,亦不应闻。若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唯识过去未来五尘。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色。何以故意识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闻声,亦非耳识,亦非意识。是闻声事,从多因缘和合故得闻声,不得言一法能闻声。何以故?耳根无觉故,不应闻声;识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应闻声;声无觉亦无根故,不能知声。尔时,耳根不破,声在可闻处,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以是故,不应作是难。虽闻声,佛法中亦无有一法能作、能见、能知。如偈说:

   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所说。

   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略说闻法竟。

   一者,今当说。

   问曰:佛法中数、时等法实无,阴、入、界所不摄故,何以言一时?答曰:随世俗故有一时,无有咎。如画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礼拜无咎。说一时亦如是,虽实无一时,随俗说一时无咎。

   问曰:不应无一时。佛自说言:一人出世,多人得乐,是者何人?佛世尊也。亦如偈说:

   我行无师保,志一无等侣,积一行得佛,自然通圣道。

   如是等佛处处说一,应当有一。

   复次,一法和合故,物名为一。若实无一法,何以故一物中一心生,非二非三?二物中二心生,非一非三?三物中三心生,非二非一?若实无诸数,一物中应二心生,二物中应一心生;如是等三、四、五、六、皆尔。以是故,定知一物中有一法,是法和合故,一物中一心生。答曰:若一与物一,若一与物异,二俱有过。

   问曰:若一有何过?答曰:若一、瓶、是一义,如因提梨、释迦、亦是一义。若尔者,在在有一,处处应皆是瓶;譬如在在有因提梨,亦应处处有释迦。今衣等诸物皆应是瓶,一、瓶、一故。如是处处一,皆是瓶。如瓶、衣等悉是一物,无有分别。

   复次,一、是数法,瓶、亦应是数法。瓶体有五法,一亦应有五法。瓶、有色有对,一、亦应有色有对。若在在一,不名为瓶,今不应瓶、一、一!若说一不摄瓶,若说瓶亦应不摄一瓶、一、不异故。又复欲说一,应说瓶,欲说瓶,应说一,如是则错乱。

   问曰:一中过如是,异中有何咎?答曰:若一与瓶异,瓶则非一;若瓶与一异,一则非瓶。若瓶与一合,瓶名一者,今一与瓶合,何以不名一为瓶?是故不得言瓶异一。

   问曰:虽瓶与一合故,瓶为一,然一不作瓶。答曰:诸数初一,一与瓶异;以是故瓶不作一,一无故多亦无。何以故?先一后多故。如是异中,一亦不可得。以是故,二门中求一法不可得,不可得故,云何阴、界、入摄?但佛弟子随俗语名为一,心实不著,知数法名字有。以是故,佛法中言一时、一人、一师、不堕邪见咎。略说一竟。

   时者,今当说。

   问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罗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罗,俱亦有疑。

   问曰: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语难故。答曰: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如时经中偈说:

   时来众生熟,时至则催促,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

   世界如车轮,时变如轮转,人亦如车轮,或上而或下。

   更有人言:虽天地好丑一切物非时所作,然时是不变因,是实有。时法细故,不可见、不可知,以华实等果故可知有时。往年今年,久近迟疾,见此相,虽不见时,可知有时。何以故?见果知有因故。以是故有时法,时法不坏故常。答曰:如泥丸是现在时,尘土是过去时,瓶是未来时。时相常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汝经书法,时是一物,以是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亦不作现在时,杂过故。过去时中亦无未来时,以是故无未来时;现在时亦如是。

   问曰:汝受过去尘土时,若有过去时,必应有未来时,以是故实有时法。答曰:汝不闻我先说,未来时瓶,过去时尘土。未来时不作过去时,未来时相中是未来时,云何名过去时?以是故,过去时亦无。

   问曰:何以故无时?必应有时。现在有现在相,过去有过去相,未来有未来相。答曰:若尔,一切三世时有自相,应尽是现在时,无过去、未来时。若有未来,不名未来,应名已来。以是故,是语不然!

   问曰:过去时、未来时非现在相行,过去时过去相行,未来时未来相行。以是故,各各法相有时。答曰:若过去过去,则破过去相;若过去不过去,则无过去相。未来时亦如是。以是故,时法不实,云何能生天地好丑及华果等诸物?

   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耶。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所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出凡人心著,谓是实有法;以是故,除舍世界名字语言法。

   问曰:若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是戒?答曰:我先已说世界名字法有,时非实法,汝不应难!亦是毗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非第一实法相,吾我法相实不可得故;亦为众人嗔诃故,亦欲护佛法使久存,定弟子礼法故;诸佛世尊结诸戒,是中不应求:有何实?有何名字等!何者相应?何者不相应?何者是法如是相?何者是法不如是相?以是故,是事不应难!

   问曰:若非时食、时药、时衣,何以不言三摩耶而说迦罗?答曰: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经通皆得闻,故说三摩耶。三摩耶者假名,令其不生邪见。又佛法中多说三摩耶,少说迦罗,少故不应难。略说如是、我闻、一时,五字别义竟。

  

  

《大智度论卷第一》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大智度论卷第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