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能保護我們。如果我們現在忽視佛法,深陷在日常生活狹隘的俗務中,必然會被煩惱牽著鼻子走,不斷累積業債。沒有了佛法,我們將徹底無助。與其專務俗事,我們難道不該在此刻就盡可能地修行嗎?
這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不該猶豫不決。如果你想等以後有更多閑暇、年紀大些或找到更適合的地方再來修行,那麼你可能永遠都不會開始修行。如同帕當巴•桑傑所說的:
俟汝不再忙碌時,
永無修持佛法日;
值此當汝所思及,
聽瑞老鄉,速行之!
因此在臨死之前,利用尚余的時日做些真正有益的事。如以下偈頌所言,我們必須將心轉向佛法:
8、
自心對己不善絕不爲,
自意對己不真絕不可;
自利不修佛法之心要,
自命豈非自故毀壞欤?
沒有人會對自己心懷惡意。人們從不會想,若是自己生病有多好,也不會期盼自己殘廢、窮困或被搶劫;他們所想的是,他們多麼渴望快樂,若是富有又安逸的話有多開心。但這些想法從何而來?它們來自于有個『我』的信念。因爲這根深蒂固的信念,使我們自始就只顧自己的快樂。在這種心態下,我們永遠不會滿足。即使被加冕爲寰宇之王,我們仍然希求更多的權力、財富和欲樂。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我們對親近的丈夫、妻子、孩子和朋友的感受上。因爲我們愛他們,看重他們遠勝于其他人,如果有人稱贊或幫助他們,我們就會感到特別高興。但這並非真正的愛,而是基于『他們是屬于我們的』想法。
雖然我們如此珍愛自己,但壓根卻不知如何尋求真正的幸福。我們就像瘋子般對待自己,在名利中尋找快樂,無視于死亡將把它們全部帶走的事實。在跨入死亡的門檻時,我們辛苦掙來的一切,甚至連一樣都帶不走。所有殚精竭慮的努力,最多只換掉短暫的歡樂――如此巨大努力所得的一丁點成果。
唯一能獲得真正且持久幸福的可靠方法,即是單純地從內心深處向上師祈求,並如法修行。透過因果的自然法則和叁寶的加持,我們將在所有的來世中降生佛法興盛之地,永遠得遇善知識,並持續不斷向證悟成佛邁進――如此一丁點努力所得的巨大成果。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爲修持與行善了無意義,認爲做錯事無害;如果我們認爲此生最重要的就是盡情享樂,那麼我們一定會投生叁惡道或連『佛法』這個字都不曾聽聞過的地方。
一般世俗的想法使我們相信,關照我們親近的人、試著征服不喜歡的人是最值得贊賞的事。但這是錯的。如果你真的希望在這一生中做點有價值的事,就把自己奉獻給佛法。
在修行道上的第一階段,先將精力與決心放在自修上,而不要草率地去幫助他人,這點很重要。目前,我們離根除我執還差得很遠;在我們尚未調伏自心之前,試著利他是很荒謬的。這也是爲什麼法教說:『證悟爲一己,慈悲爲他人。』經由見、修、行的修持,我們可以去除我執和煩惱,變得真正有能力去幫助他人。當我們用適切的戒律來調伏狂野的心時,所有的缺點會漸漸消失,菩薩的一切德行自會展現。如同龍樹菩薩所說的:
若彼行徑粗莽者,
轉得細心與專注,
美若皎月出雲端。
不論我執何等頑強,要從中解脫並開展出慈悲心,都是有可能的。
受持任何一種別解脫戒,是爲修心提供一個穩固基礎。透過律藏的清淨戒律,我們培養出分辯修行道上何者應爲、何者不應爲的能力。此時我們要精通全部廣大的佛法是很困難的,但若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師,以正確的方法承事親近他,接受其見、修、行上的法教,並照著實修,必將證得佛法精義。
如果你對上師有全然的信心,他的所有功德也將在你身上穩定地開展,如同生長在香山檀香樹林裏的林木,經過多年檀香樹葉散發的香氣浸薰,結果就帶有檀木的芳香。然而,如果你不去找尋真正的善知識,而去依靠身心混亂的朋友,他們只會教你造作更多惡業,你將像一束掉落陰溝的吉祥草,難以潔淨。這是爲什麼說:
先是審慎尋上師;
爾後審慎善承事;
最終審慎修法教。
依次叁審慎行者,
解脫道上進無誤。
在此末法時期,因爲人們智力有限、缺乏決心,所以需要以精要的形式來修習佛法。視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的虔誠心,配合六字大明咒持誦的修法,正符合此精簡的需求。六字大明咒非常容易念誦,也濃縮了所有佛教經典的要義。它是觀世音菩薩的心要,所帶來的加持是無盡的。如果你把它當做主要的修持,那麼人、天人、甚至傷人的鬼神,都會善加對待你,你將長壽而無病無殃。在下一世,你會投生普陀山的極樂淨土,或至少生在佛法盛行之地。這是因爲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含有諸佛無盡的加持與慈悲。
決心是任何努力得以成功的關鍵。如果你決心致富,即使剛開始只有一點小錢,終能成爲百萬富翁。如果你決心讀書,假以時日你會變成博學者。如果你決心禅修,最後你將找到一條使自己全然自由而得以修持佛法的道路。這端賴于你是否選擇了正確的目標。藉由佛法的修行,就像一個所向無敵的國王征服了宿敵,你將一勞永逸地征服曾在無數累世中不斷折磨你的我執。
9、
末法所生思行極卑劣。
無能利吾谄诳且欺惑;
于焉吾亦難成利他行;
止卻無謂競逐不好耶?
在這個時代,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依靠他們來指引我們如何依循佛法生活。家人和朋友認爲值得去做的事――即使是出于最好的動機――最多也只是積聚財富、擊敗對手、保護自身利益而已。他們一直在追求這些價值,他們的念頭是一條愛憎相續之流。他們老是想著父母病得有多重,子女多麼不知感恩,房子多麼需要修繕等等。如果我們的心不斷繞著這些念頭打轉,我們早已失去對佛法的奉行。當然在常理上,我們應該關心父母親人,盡力給予幫助,但重要的是使我們的身、語、意合乎善行,並盡量努力修持佛法。
遇到令人愉悅的經驗時,即使如品嘗一口美食這般小事,我們也只想留給自己,甚少願意讓別人取代自己來享用。事實上,這種自私的欲望毫無意義,不僅使別人痛苦,長久以往也會帶給自己痛苦。只想到自己,就是背棄了菩薩的六度萬行。依止一位善知識,放棄對財富、食物、衣服和友伴的一切自私迷戀,不是比較好嗎?
如果你跟隨末法時期大多數人的樣子,結果就只是像他們一樣成了欺騙專家。你會浪費生命在追逐得不到的事物上。你會像忙于玩耍而忘了饑寒的孩童般,不知是日將盡,直到天黑才突然想起媽媽而開始哭號。如果你真正想要幫助衆生,必先使自己完善。如果你擬定許多野心大計,要做生意、招攬信徒、自擡身價宛若上師,你將如蜘蛛般自陷網中。耗盡一生去織結這般的蛛網,你將難以察覺光陰正在飛逝,直到突然恍知死期已至。你將竭盡所有精力、曆經各種險阻,但這些險阻並不像精神修行的試煉,絲毫無助于自我的提升。
尊貴的噶當派上師常用極謙卑的方式來修行,全然不顧舒適逸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抛棄了王宮的享樂,苦行六年之久。既然我們是他的追隨者,難道不該抛開俗務,忘卻親朋好友的無盡紛擾,全心全意追循一位真實上師的教導嗎?
在輪回中打滾到底有何好處?輪回中的諸事不斷遽變,百萬富翁變乞丐,乞丐變百萬富翁。不論發生什麼事,人們永遠不會滿足――如果賺到一百萬,就想賺兩百萬,如果賺了兩百萬,就想賺叁百萬。如此你怎麼會滿足?只有一件事你應該永遠感到不足,那就是你的修法。要像一只饑餓的蠻牛吃草一般,永遠凝視前方,看那裏可以找到更多青草。照此方式修行,就不會失望。
假若在一生中,每件東西你都想得到的話,就永遠不會有夠用的時間。俗話說:『所有計劃如同兒戲。若我們真要付諸實行,永遠也完成不了;但如果我們撒手不管,它們霎時都結束了!』
10、
承侍上者難令其悅意;
養護下者難令其滿意;
悲憫顧他他人不顧念;
思惟此理下定堅決心。
不管你做什麼,都無法滿足每個人。這世上有權勢的人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不論你多麼努力嘗試去取悅、服侍他們,他們都不會心存感激。他們甚至很容易被一些小差錯激怒而處罰你、鞭打你或把你關進牢裏。而那些依靠你的人,不論你多麼照顧他們,也無法永遠讓他們滿意。不論朋友的動機是如何良善,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果你依循他們的建議,只會在輪回中愈陷愈深。征服仇敵和照料親人是永無止境的,全是在浪費時間。在利他之前先要使自己完善,而要使自己完善則必先切斷以下叁種束縛:服從權貴,無濟于事地助人,以及人雲亦雲。
試圖取悅權貴,只會引起情緒騷動。試圖用此生的俗事去幫助他人,只是替輪回火上加油。不論這些方法能帶來多少滿足,充其量都只是暫時的;對死亡一點幫助也沒有。事實上,這些是對慈悲的誤解。真正的慈悲是將衆生安頓在無死的、極樂的圓滿佛果上。
深陷輪回中,你應當覺得自己像個被關在地牢裏的囚犯,一心只想著如何脫逃。了知日常俗務的無謂,就像噶當派大師常說的:
安汝心于法,
安汝法于簡,
安簡于念死,
安死于僻穴。
安住在偏遠的地方閉關,遠離紛擾,是確保你會真正修行佛法的最佳方式。
難道我們不應把這些謹記在心,並且努力使自己完美嗎?那是朝向真正利他的第一步。
11、
博學不圓教義增爭辯,
修持不爲利他多诋毀,
上位不理政事圖謀亂,
思惟今世如斯悲厭離。
雖然偉大、證量高深的上師的確出現在此末法時期的迷惘人群中,但他們就像水銀瀉地般沒入塵土。他們雖精通五明,並廣爲弘法,但多數人不是以邪見妄加批評,就是對佛法興趣缺缺。即使有少數人真正聽聞,但一、兩天後就覺得乏味,不能了解受持這樣的法教是如何地珍貴稀有。
如果有人接受了法教卻不實修,他們可能得到淺薄的知識,這只會增長其傲慢心。…
《末法時期的過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