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濟的價值觀與物質需求,及滿足這種需求的物質有關,若需求大時,物資無法充分供應,物價就會很高;若需求減少,物資供過于求,物價就會降低,這是根據不同東西的價格而定的價值觀,也就是說,價值如同貨幣,會因不同幣值、不同用途、不同族群而有不同價值。但只是經濟的價值無法解決世界的根本問題,這種經濟觀點忽略道德,使人沈溺于不該沈溺的事物,執著于不該執著的東西上。有個诙諧的例子可說明這種情況:最近在曼谷,有些人對昂貴的豬肉價格感到憤怒。爲什麼人們會這麼激動和困擾呢?如果豬肉太貴,不吃就好了嘛!不要厚著臉皮大聲嚷嚷說:「這種局勢真壞啊!」這就是從人的需求而來的價值觀。從道德觀點來看,這種價值觀虛僞不實,並且混淆道德的真正價值。
今天社會上的人似乎不需要道德,道德幾乎不具任何價值,而痛苦也就從這種無明産生出來。如果人類需要道德,而人們卻認爲不需要它,那麼道德就會變得沒有價值或沒人對它感興趣,一旦道德不再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人們缺乏道德意識時,社會就會發生各式各樣的問題,造成困擾和麻煩。
[因自然界需要而産生的價值]
價值的另一個更深刻的意義來自自然的需求,如果自然有法則標准,那麼我們的所作所爲必須符合自然的法則,如果違返這些法則,就會有痛苦和死亡。
例如飲食、衣物、住所和醫藥等四種需求,這些都是物質方面的自然需求,我們必須根據自然的法則以擁有這些需求。很奇怪的是,生命需要的東西都非常便宜,而無關痛癢的東西卻很貴,舉例來說,爲什麼米不會像金子、鑽石或寶石那麼貴?如果就身體的需要來比較珍貴的珠寶和生活必需品時,我們會發現它們不如一杯水或一把米,食物和水是自然的需要,如果沒有食物和水,不論有多少財富,生命都會變得沒有價值。
再來看看衣服的價值,我們應該考慮的是衣服真實的用處,而不可誤用它,所謂誤用衣服就是穿著衣服只是爲了引人注目或者爲了炫耀,而不是保暖護身。至于住所,只要足夠且適當就可以了,但人們卻想住得如神仙一般,而把住的地方建造得像皇宮。醫藥也是如此,我們不需要的補藥賣得比需要的藥還要昂貴。
自然就是順其道而行,如果我們違反它的根本法則,事實上,就自然法則而言,我們就違反道德,也就是說我們缺乏道德,結果身體乃至心靈都會産生問題。換句話說,自然把人的心靈置于均衡健全且正常的幸福中,但我們不曉得去重視它,直到我們精神受到煩惱的扭曲才了解它的重要。仔細思考下面的話:自然的法則就像道德法則,而且比道德法則更奧秘,那些只對肉體、口腹等感官有興趣的人是不健全的,他們違反自然的道德。如果我們的身體違反自然法則,就會生病或死亡;如果在精神方面違反自然法則,就會在精神層次上死亡,也就是發瘋或毫無意義與價值可言。人們若不遵守自然法則,不論個人或社會,都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根據自然法則,道德的價值意謂著自然要求人們具有一種均衡健全、中道且滿足的道德特性。不幸的是,一般人只對口腹等肉體的需求價值感興趣,而這些東西會增加我執,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剝奪和世界性的災難。凡夫根據自己身體和物質的需求而定義價值,雖是價值的意義之一,但真正的價值是尊基于更深刻、更奧秘的自然需求。
[堅守道德價值觀,得正常之樂]
現在讓我們從錯誤和正確的價值觀來討論價值。人們非常重視錯誤的價值觀,卻忽視正確的價值觀。錯誤的價值觀以肉體、口腹之欲爲標准,而正確的價值觀則以心(citta)、識(vinnana)和事物真正的本質(gunasampatti)做爲基礎,能夠把握正確價值觀,就能得到正常之樂。確實遵守下列說法:道德(sila)是事物的本質或是事物處于自然的狀態,如果堅守這種價值觀,萬物都會根據其正常的原則來運作,進而産生甯靜的幸福,不要用錯誤的價值觀處理事物,因爲這麼做只會帶來困難和困惑。
現在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比較說明。錯誤的價值觀主張吃得好、住得好;正確的價值觀則主張吃、住只要足夠就好,這兩者差別很大。凡是想「吃得好、住得好」的人都不知節製,他們總是無限地擴張欲望,希望擁有像神仙一般的享受,而且從來不會感到滿足;抱持「吃、住只要足夠就好」的人,他們是行于中道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依中道而行,這樣就能享有正常或均衡健全的快樂,而從不感到匮乏,也沒有私心。人如果有過度的野心,就會變得自私;而知道節製的人,就不會自私,不會有欲火中燒的情形。總之,正確和錯誤的價值觀差別很大,前者引導人有正確的生活習慣,後者則使人欲望無窮、揮霍無度。
錯誤的價值觀認爲道德微不足道,而正確的價值觀則認爲道德十分重要,具有高超的價值和利益。如果城市和鄉村的人都認爲道德沒有價值,我們怎麼判斷他們的價值觀究竟是正確或錯誤的呢?如果全國的人都認爲道德沒有任何價值,因此不注意也不探討道德的問題,那麼我們怎麼能區分正確和錯誤的價值觀呢?如果全國上下,由于不知道倫理道德的價值,不重視倫理也不重視道德,我們又如何能分辨他們的道德觀是正確或錯誤的呢?
道德在正確和錯誤價值觀的評斷下,會有不同的價值,我們究竟是屬于那一種呢?如果我們認爲道德微不足道或毫無價值,就應承認自己的價值觀是錯誤的或至少擁有部分錯誤的觀點。如果我們有正確的認識,而且知道道德的價值,那麼爲什麼不踐行道德,並且在親朋好友和全世界中傳播這種道德觀呢?爲什麼我們不能爲了護持道德而犧牲奉獻呢?大家常把做功德挂在嘴邊,卻不清楚自己所作所爲是什麼?事實上,做功德最好的方式是:使人民具有道德觀念。沒有任何功德比這更好、更真實的了。如果明白道德的價值,我們就應該盡量去改進它,並護持我們的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道德。
如果我們不探討道德,就不能了解它的意義,如此一來,道德的價值就會模糊不清。其實道德的價值無與倫比,人類社會絕對無法在缺乏道德的情況下還能正常運作,如果我們都缺乏道德,世界就會變得沒有意義,也會面臨毀滅。
[執著價值會造成瞋恨與愛欲]
我們已經從價值的觀點探討過道德,但除了從價值觀探討外,道德是否還有其他的意義呢?價值在某種意義上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或基礎所在,如果沒有價值或利害關系,就不會發生問題,問題之所以發生,在于我們渴望利益和有價值的東西。價值引起我們的欲望和需求感,一旦我們發現有價值的事物,欲望馬上升起,且會根據自己對價值的定位而對事物有或好或壞的想法。除了相對的價值觀外,道德仍有更高的層次,一個人如果認爲世間沒有真正的價值這種東西,他就可證得阿羅漢或成爲聖人,一個人如果執著于價值或功德、利益,就無法成爲阿羅漢,因爲它們是欲望的根源。渴望擁有東西會造成愛欲,企圖逃避某些事物則會造成瞋恨,所以價值只有兩種:一者造成愛欲,另一者造成瞋恨。
巴利語中「價值」以guna表示,而在泰文中是以價值或品質(khunkha)來表示。巴利語的guna是中性的,價值或品質可以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可能是有利或有害的。我們的心靈會根據價值而飄移不定,如果心念是善的,就有好的品質,並執著于好的感受,反之,如果心念是惡的,就會有壞的品質,而執著壞的感受。如果我們討厭邪惡,就會喜愛善的;如果厭惡壞的而又喜愛善的,我們就會執著價值。
只有阿羅漢才不受價值的影響,而執著價值的人,無法解脫煩惱和痛苦,反而變成價值的奴隸,而這價值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有些人誤把壞的價值當做好價值,其他的人可能根據他所具有的正確或錯誤的價值觀,而確實分辨出價值的好壞,雖然觀念正確的人能夠分辨價值的好壞,但如果內心仍然執著于價值,就無法超脫出價值的束縛,因此生起欲愛(kamatanha感官的享樂)、有愛(bhavatanha生存的渴愛)和無有愛(vibharatanha渴愛證得涅槃)。
我們對價值這個觀念必須特別小心,因爲它是所有問題的核心,若誤解價值,就會造成困擾、破壞道德,並讓我們遠離涅槃。所以,要確實明白價值、品質、價格和財産,它們是所有執著的根源,它們會造成二種情況:一是造成瞋恨,另一是形成愛欲。如果我們的智慧不夠,就會執著于事物的價值而厚此薄彼,這樣就會破壞正常、平衡的狀態。我們的內心和觀念就會不正常,而這不平衡的心也會造成不正常、不平衡的言行舉止,結果是幹擾自己,也幹擾他人,這些都是由于我們誤解價值所造成的後果。
我們一旦有所執著,就會被價值的力量所左右,剎那間的好惡變化就是執著的表現。初果、二果和不還果(叁果)仍然無法超越價值的影響,只有阿羅漢可以超越我們所謂的「價值」。價值可以小如一粒谷、一粒米到最高的道德,這些都稱爲「價值」,也都是執著的根源。
超越價值,才能如實知見世間
假如我們要如實知見世間,就必須超越價值(分別高低的心念)。但如果我們是無知的,就會錯誤地執著價值,並且墮落,我們整個人將會被邪惡的事物所盤據,而認爲它們有價值,以致浪費時光。也許我們可能究竟排除邪惡的事物,但我們仍會執著善良事物的價值或善的本身,因此,我們仍受製于價值,而在無意中陷入煩惱和困擾中,我們必須提升自己,才能不再受製于價值,甚至是善的價值,這才是最高的道德。當今的人們不想證得這種境界…
《法的社會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