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合形成组织,组织结合形成肌肉或树叶或任何东西,全都根据大自然纯正社会主义的原则,互相依存并且平衡发展。
[了解自然平衡,防范暴力式社会主义]
和谐的平衡一旦受到扰乱就会产生问题,当任何团体自视为分离或独立的,其他的团体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回应,结果引发冲突,人们也就因此不断地互相残杀。对自然平衡缺乏了解,我们就将无从防范暴力式社会主义的烈火,侵入并占领这个国家。
我说这些是为让身为佛教徒的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倘若没有人愿意负起责任就会产生动乱,我们必须使佛法保存在社会和世界里,当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奉行佛法时,我们本身就是佛法。就这种意义而言,虽然大家的肉体终会死亡而且分解,但我们将成为永恒,而且佛法也得以经由我们而延续不绝。
佛法的社会主义倾向和特性显示在一切事物的和谐平衡里,当不再保持这自然平衡的和谐时,我们就会经历焦虑、失眠等痛苦,可以说当我们作出违背自然平衡的行为时,佛法使我们经历痛苦。我奉劝各位要生活在这和谐的、法的平衡中,假如能如此做,各位就是将自己托付给佛陀及僧伽,佛、法、僧三者其实是相同一体的,我们以「法」这名词来代表这三者所呈现的内涵。不要只是在语言上崇敬佛、法、僧,却过着完全背道而驰的生活,当你说皈依三宝时,必须真的如此做,否则你将不配称为真正的人。
[有道德的政治体制就是在奉行佛法]
也许有人怀疑:所有这些有关社会主义和政治理念的说法和佛法有什么关连?仔细思考后,你将明白正确运用政治是件道德的事,因为如果一个政治体制要有道德的话,它必须符合自然的实相或本质,一个道德的政治体制就是在奉行佛法,但一个政治体制未根植于道德,那就是不正当的、具破坏性的,而且不符合根本的自然本质或实相。
无论我们进行的是政治、经济或战争的活动,如果是根据道德做,就可维持一切事物自然和谐的平衡,也将符合自然法则,为保存佛法而努力是绝对正确的,但为佛法之外的事而战是错误的。事实上为了大我,也就是为了全人类保存佛法,我们应当乐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假如被个人小我的私欲牵着鼻子走,我们将会被自私的动机引入歧途。依循自然社会主义而生活,就是与宇宙大我(胜义谛或大我的宇宙伟大真理)和谐共处,了解这个真理并保存它,就能成为完全的人。一个人不需要成为正式的佛教徒才能做到这样,任何根据佛法自然平衡的原则而生活的人,就已做到这个理想。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佛教,可以扩展佛教意义,因为佛法的基本理想是宇宙性的法的理想,这个宇宙及其他宇宙存在的每个层面,都根植在这个理想里。佛法包含了所有众生和所有不同的世界,所以佛法展现慈悲的范围不可限量。
道德的价值
道德指的是正常或事物的本来面貌
今天我要讨论的话题是「道德的价值及其必要性」,也就是道德的价值及人类必须具备道德的必要性。
我来问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一个村子里没有马路,是不是因为村民没有道德?答案是肯定的人,表示他意识到由于村民的自私或懒惰,以致无法合作兴建马路。因此,这问题可以看成是道德问题。
或者以一个人的屋子脏乱、疏于打扫为例,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不切题的例子,但就深一层意义而言,它也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加以探讨。更进一步地说,如果一个家庭充满争吵、辱骂声,这就和公然偷盗一样,都代表着缺乏道德。今天社会上缺乏道德的情形可从各种自私的行为中看出,如人们互占便宜;团体之间,如资本家和农人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彼此争论不休;道德匮乏也遍及社会各行各业,例如学生、老师、行政人员、商人、顾客、律师、警察和法官等。
道德危机对当今世界造成什么影响呢?人们只知控诉别人处理社会问题的错误,如谴责经济、政治等,可是他们并不了解问题真正的原因其实就在于缺乏道德。即使有非常好的政治领袖,如果人民缺乏道德,不受约束,也无法管理,就没有任何进步可言。
我们所谓的道德究竟是什么?长久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其实,道德有太多的名称,同时因引用方式不同,使得道德的观念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模糊不清。像「人们的好道德」这种说法就是其中之一,它似乎隐含着另外有个「坏道德」,事实上,道德没有所谓的好坏,道德本质上就是对的、好的、有益的。
道德的意义有时很广泛,有时却又太狭窄,那是因为人们忽略了道德的真义和它在自然界中的深刻意义。道德的真义可由巴利语sila一字表示,道德指的是正常或事物本来的面貌,任何有助于道德且不混乱的事物,就可称为sila,造成这种状态的「法」(dhamma)称之为「道德法」(siladhamma)。
prakati(本质或自然)这个字有多种意义,如果你将事物的本质看成如石头般静止不动,那么人就会像石头般没有任何反应,如果你再把这种状态认为是拥有道德,这样的说法就更荒谬可笑了。这只是从物质的角度来理解本质或自然,如果从智者的观点来研究道德时,就必须从更深的意义去理解它,也就是从正常的(prakati)身、口、意中去体解它。Prakati(本质、自然或正常)不是寂静无声、不言不语或静止不动,而是表示不与人(包括自己)冲突、不打扰清净的祥和状态,不与人起冲突就是不与别人冲突或不打扰别人平静的状态,这是根据「道德法」去解释prakati(正常状态)。有人会问,如果处于prakati(正常状态)下,又不与任何人和事物起冲突,那社会怎么会进步?这种批评实在有待商榷。
若社会脱序时,使它恢复正常,就称为「道德法」,就如前面所说,村子没有马路会造成交通困难,这就是不正常的状态(unprakati),没有正常之乐(prakatisukha)或不是从正常得来的快乐。如果我们解决马路的问题,那么事情就可以说是处于正常状态(prakati),也就是不再有麻烦和村人不和的问题了。如果村子到处是垃圾,这就违反正常状态,将它打扫干净就创造一个清凉、平衡和健全的环境,这种作为就叫做正常状态或道德。
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研究正常状态的意义。如果有人穷到无立锥之地,那就不是正常状态,这时他必须努力工作赚钱,这样物质层次的正常状态才会出现,努力工作就可称为道德。因此,我们必须从正常状态(prakati)这个字去解释「道德法」(siladhamma)中的关键字「道德」(sila)。如果对象是物质的,那么就是物质的正常状态(vatthuprakati);如果是有情众生,就是有情众生的平衡、正常状态;如果是心灵,就是心灵的平衡、正常状态;如果是身体的,就是身体的平衡、正常状态。
prakati有二个层次:自然界的本质与平衡正常的状态,它的法则就是自然。例如,如果身体要处在正常的状态中,就必须正常地饮食、站立、行走、睡眠、沐浴和排泄,这是正常状态的一种。另一种正常状态牵涉到人必须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也就是人必须一齐努力工作,这样事情才会处于正常的状态,这就是社会的正常状态或社会道德。
从价值的观点来研究道德
首先,从价值的观点来研究道德,讨论之前让我们先定义什么是「价值」。「价值」一词经常由「价格」、「价值」、「一个人的资格」来表示,而这几个名词都包含在「价值」一词中,但什么是「价值」?仔细研究之后,我们会明白,「价值」的意义在第一个例子中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但自然界的需要才是「价值」最深刻的意义,然而这种「价值」还没有被人发现。所以「价值」有二个意义:一是人类的需要,二是自然界的需要,其中第二种意义是「价值」最深刻的意义。
[因人类需要而产生的价值]
我们先来看看「价值」的第一层意义,在这里「价值」可以解释成物质和物质性的快乐,也就是感官的享乐。这种价值只考虑事物的物质层面,而不考虑心灵或精神层面的价值,从物质化的观点来看价值,它的意义大部分会局限于物质方面,从物质角度来看,需求高时,价钱会很贵,如果需求小则价格低。更进一步来说,把物质当作是价值的标准,会造成不一致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某个人有某种需要时,另一个人或许就没有这种需要;同时,对某个人而言,那些有价值或很贵重的物品,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就会觉得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是珍贵的东西。
这种评估「价值」的方法是无知的,这可用「鸡与宝石」的例子来说明。当一块很有价值的宝石掉下来时,鸡并不知道那宝石具有任何价值,对鸡而言,宝石根本比不上一粒米;同样的道理,绿宝石对猴子而言,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它会觉得一条小胡瓜比绿宝石更好。或者一个执着于物质的人会说:这佛像只有五条鱼的价值,一个了解佛像价值的人就无法理解前面的说法。如果人以物质作为标准,那么佛像就只有五条鱼的价值,这种人是根据口腹来判断,也就是从物质的角度来解释「价值」。
第二种形式的「价值」是根据神奇(magic)而定,而此神奇则奠基于盲目的信仰,无明是这价值观的根源。当人们相信时,事情就变得有力量、有效或有魔力,在这种情况下,有神迹的一小撮泥土或一滴血,必须千百万元才能买得到,即使是无意义的仪式,其价格也同样昂贵,这就是从神迹而定的价值。
第三种形式的「价值」,是从经济及经济活动的原则来看,这种经…
《法的社会主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