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
by Buddhadasa Bhikkhu
佛使比丘
------------------------------------------
目次
泰文序
英译序
【前言:撰写本书的缘起】
「自我」与「无我」的对立,并非无解的难题
争论的双方──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争论的焦点──「自我」或「无我」
「自我」与「无我」的争论是如何扩大的
宗教研究的四个主题
哲学上意义的「无我」
佛教因「无我」教法而超越其他宗教
【佛陀的「无我」要旨】
一切都只是自然的「法」
有为法、无为法都不是「自我」
身体和心灵也不是「自我」
去除「我执」才能成为解脱者
【其他宗教学说的无我观】
错误的无我观
有实体的无我观
「有我论」与「无我论」的比较
佛教不主张有「自我」
【佛陀所驳斥的「自我」】
什么是「自我」?
意识是「自我」吗?
意识活动受因缘法控制
意识和「自我」是一还是异?
意识不是「自我」,只是持续变异的现象
外道主张的三种「自我」
「自我」在那里?
佛陀所驳斥的「自我」
「自我」只是人们无明的妄执
【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
微细残存的「自我」
佛法中没有残存的「自我」
《薄伽梵歌》中的「自我」
涅槃是「法」,不是「自我」
佛与《薄伽梵歌》之别
【耆那教的「自我」】
耆那教主张「自我」即涅槃
佛教认为唯有去除「自我」,才能证得涅槃
【西方学者的「自我观」】
「自我」是永恒不变的灵魂
西赛罗——「自我」就是能思考、行动、感觉及承受果报者
贝里——「自我」是上帝
艾彼科蒂塔斯——「自我」是灵魂
哥德——「自我」永远持续工作
查尔斯.卫思理──「自我」永远存在
亚迪生——「自我」是不朽和宁静的
朗费罗——「自我」是永远不变的个体
蒙哥马利——「自我」是宇宙最高的灵魂
渥兹华斯——「自我」源于上帝
桑摩威利——「自我」不信赖物质而单独存在
朱文拿──质、量皆大的「自我」
杰瑞米.泰勒──灵魂感知所有的风味
艾佛布瑞爵士──「自我」是不朽的本体
【总结:佛法与各种观点的比较】
有我执就有负担、痛若
放下「自我」,才是痛若止息处
◎本书段落标题为香光书乡编译组所加
关于「无我」
------------------------------------------
泰文序
《无我》这本书是佛使尊者最令人感兴趣的文学著作之一。本书写于一九三九年,最初刊行于法施社出版的《佛教杂志》(Buddhasasana)期刊中,不久它就被收录在《佛使尊者长篇著作集》(Collection of Buddhadasa”s Long Writings)里,重新印行。但本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保存佛使尊者的早期著作,所以泰国法隆解行基金会未经重新编修就再次发行。基金会同时也印行《布施》(Alms Giving)、《一般人所认识的佛教》(Buddhism at the Ordinary Man Level)、《推广佛法的修持和教义》(Promotion of Dhamma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of Buddhism)等书,分赠读者,而这些都是在他改名为「佛使比丘」之前的早期作品。
本书说明佛法中的「无我」教义,众所周知,「无我」是佛学基本要义,它使得佛教在与其他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等有神论的宗教)相比较时,显得更为殊胜。但因为印度教蓬勃发展而且有所改革,在融合与吸收了佛教教义后,最后将佛教排挤出它的发源地──印度。而佛教徒本身对「无我」的教义也认识不清,许多宗教师在解释「业」及「涅槃」时,误把印度教的教义当作是佛教的教法,因而误导大众,其严重的结果甚至使大部分的泰国佛教徒误解佛法,并且执着错误的观点。举例来说,某个禅修中心教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水晶球或心中观想的佛像上,而且误以为禅定境界就是已证得涅槃;另外有些人则错将涅槃当成「自我」,因为它看起来似乎是恒久而且常乐的,但这毫无疑问地违反了佛教「诸法」包括有为法及无为法,后者指涅槃「无我」的教理。
这种误解衍生出深刻又不易察觉的后果,严重地妨害了佛法的研究、修持和弘传。因为一个人假如没有正确的知见,就无法完全去除痛苦,反而会愈来愈偏离正道,并且更加执着「自我」;而当「自我」愈是精微时,人就愈难脱离「自我」。所以,我们要非常注意「无我」的教理。
《无我》这本书,可说是涵盖了泰国文献中对「无我」所作的最精辟的解释,它非常有助于解答疑难者的困惑。作者在书中论及研究「无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无我」也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长期争论的主题。除了解释佛陀对「无我」的开示外,作者也指出佛陀的观点与其他教义的不同处。例如富兰那迦叶(Purakassapa)、末迦利瞿舍罗(Makkhaligosala)、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波拘陀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散若耶毗罗提子(Sanjaya Velathaputta)、尼干陀若提子(Niganthanataputta)等六师外道的错误观点,以及阿罗逻迦罗(Aaratapasa)和郁多迦罗(Udakatapasa)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有印度的吠檀多哲学(Vedanta)和《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的观点。他引用这些不同的教法,加以清晰地比较,而且有系统地组织这些观点。他也引用巴利三藏中的《布咤婆楼经》(Potthapadasutta),此经记载着佛陀清楚明确地回答了「自我」的这个问题,使人们得以完全去除「自我」,这「自我」包括外道修法最高者所说的「自我」,他们执着纯净是究竟的「自我」,并误解佛陀所说的「以『自我』为依怙(Atta hiattano natho)的意思,因而错误地传播它且偏离了灭除痛苦的正途。此外,作者搜集并研究十三位西方哲学家对「无我」的看法,再加以比较,结果显示出佛陀观点的超越、精深及究竟解脱的正知。
法隆解行基金会出版这本书,不仅着眼于保存原稿以及促进佛法的传播,同时也是为了呼应佛使尊者的决心。以下是摘录自佛使尊者的谈话:
这座国际禅修中心(即新近建成的国际解脱自在园)建立的主要目的是「还给佛教正义和公理!」特别是公平。有许多宗教,尤其是印度教,坚持并宣称:「因为佛教发源自印度,所以佛教实际上就是印度教,或是印度教的分支或派系」,更有人说:「佛教是印度教的产物。」这些都是很不公平的说法。尼泊尔僧伽大会(Nepalese Sangha)的主席要我找出并纠正这些错误的理论或主张,这些误解是由几本讨论佛教的书所造成的,这些书在全世界发行,而且广泛地被人阅读,其中特别是印度学者所写的那几本,通常都采用上述的说法,从而使佛教难以在尼泊尔传播。……
史瓦密‧剎提安南达菩利(Swami Satyanandapuri)多年前应塔尼王子(H.H. Prince Thani)的邀请抵达泰国时,曾经在竹拉隆宫大学举行一场演讲,题目是「佛陀思想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Buddha”s Views),当时布拉查希波克国王(H.M. King Prachathipok)拉玛七世国王(King Rama VII)也莅临听讲,该演讲的内容后来收在《佛教思想的起源》(The Origin of Buddhistic Views)这本书里,由法乐‧费塔雅(Phrae Phittaya)出版公司发行。他在演讲中提到,印度的吠檀多哲学及《奥义书》(Upanishad)是佛教思想的起源,这是不正确的说法,应予以驳斥!事实上,佛教并不是起源于这两种吠檀多哲学,但不幸的是,这篇演讲虽然错误,却广为泰国人所接受并且影响至今。(节录自由法隆解行基金会发行,佛使尊者所著的《晚年的决心》Resolutions in the Twilight Years)。
我们期望本书的出版对研究哲学和实践佛法,或多或少能满足并有助于所有学佛的同修。佛使尊者为法隆解行基金会所作的感恩诗中,也郑重地表达了这份期望。
谨致上最诚挚的祝福
沙地.梅塔库罗比丘(Phra Dusadee Medhankuro)
英译序
佛使尊者从素叨他尼府猜耶县解脱自在园寄了回函给我,同时附送了一迭他的佛书,其中有一本书,书名是《无我》。他在信中说:
可能的话,希望你能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
信中,佛使尊者说:
这本书有助于人们了解佛陀所说的「无我」(anatta),因为长久以来有关「无我」义理,众说纷云,使人因此对「无我」认识不清。如果你真的无法翻译这本书的话,我建议你尽可能去研究它,并与对这个主题有兴趣的朋友讨论。
接着佛使尊者解释了相关的名相:
Atta:「自我」。
Niratta:没有「自我」。
Anatta:无我。
他接着说:
这意指我们所认知的「自我」是借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先要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得到益处,否则会不得其利反受其害。执着任何事物都有「自…
《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