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我▪P6

  ..续本文上一页乐。总之,这两位苦行者的目标是在于具有如前所说特性的「自我」,而且把它看成是灭除所有痛苦的境界。

  毕‧卡鲁斯(P. Carus)在他所著的《佛陀传》(Biography of the Buddha)一书中提到,佛陀在未成佛前,曾和许多苦行者辩论道:

  众生因为没有去除我执,所以受到束缚。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个物体和它内在的性质是两回事,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一般人认为「热」和「火」是不同的东西,事实上,我们无法把「热」从「火」中分离出来。现在你说能够把物体和它的性质分离开来(注一),使该物体不具任何性质而单独存在,但假如你认为这理论完全正确,稍后将会发现,事实并非如你现在所了解或坚持的那样。

  难道我们不是由智者所谓的「蕴」等各种不同元素聚合而成的吗?我们是由色、受、想、行和识五蕴所组成,这些「蕴」共同组合形成「我们」。当我们说「我们是这个」或「我们是那个」时,还不都是指这些的集合体,「我们」是由这些集合体所组成的……。所谓的「自我」,只是我们的想法而已,凡是相信有个单独存在之个体的人,就是对事物没有正确的看法。狂热追寻「自我」是错误的,它是错误的目标和起点,因为它们并非奠基于真正的事实,只会将你引向错误的道路。

  ……你那「自我」的理念,是介于理论与真实之间的,所以你找不到真实,唯有抛弃这个概念,才能如实地看到事物的真貌。……

  ……更进一步来说,如果你自认为已经达到解脱,但是你的「自我」依然残存,而且以之来觉知自己的个体,又怎能达到真正的解脱呢?……

  以上两位苦行者将净化的个体和灭除痛苦的境界当作是「自我」,这是人们想解脱痛苦所追寻的目标。介绍完这两位苦行者的观点后,我本想更进一步告诉你们,还有其他几位类似的观点,但为了避免重复,现在略去不谈。然而,我将再说明另一种观点,这是最后的一种──《奥义书》的吠檀多哲学思想。佛陀时代这个教派的实际情形,佛经并没有记载,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出它在佛陀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我请教一些吠檀多哲学的学者有关这种思想的观点,他们亲切地向我解释,我也阅读有关这方面的学说和典籍,据我所知,吠檀多哲学的观点大致如下。

  

  [吠檀多哲学的观点──「自我」能从覆盖已久的尘俗状态中解脱]

  吠檀多哲学观点的内容大致如下:

  当一个人知识增长,拥有更高的智慧,心灵更加净化,而且所有世俗尘事都已从心中消失时,「自我」就会出现,更简单地说,「自我」能从以往被覆盖很久的尘俗状态中解脱出来,这时「自我」已经获得自由,所以它被称为「解脱」,也就是解脱了一切的痛苦。「自我」是用来称呼那种无所不在,只要心灵被尘俗遮蔽就无法看见的东西,一旦我们看得到它,就能进一步了知它是无所不在的。在每个地方它都是以相同的型态存在,无论它是我们的、别人的或普通的、伟大的,这东西就叫做「梵」。它遍布万事万物,无论我们是什么,它就是你,也就是「梵」,由此可知,所有的「自我」都相同。我们之所以独立出不同的个人,是因为被尘俗所蒙蔽的缘故,如果尘俗的状态去除时,所有的「自我」就都一样了。拿空气做个简单的比拟,瓶内和瓶外的空气实际上是相同的,假如我们把瓶子打破,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但只要把空气装在像尘俗般的瓶子里时,这部分的空气就会被认为是属于瓶子内的,当我们有类似的执着时,就会把瓶内的空气看成是不同的个体。同样的道理也存在于小我和宇宙大我(或称「最高的自我」之间)。

  解脱(相当于佛教的涅槃)就是小我从封闭的尘俗世界中解脱出来,而在解脱的过程中,心灵也看见了「自我」。

  大乘佛教中有些教派的著名大师,主张吠檀多哲学的「自我」与佛教的涅槃相同,这些观点也出现在那些教派的典籍里,当我们听到这种说法时,可能会把这两者看成是同样的东西,以为它们的差别只在于所用的名称不同而已。这是因为在佛教中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心灵从无明以及无明所造成的所有障碍中解放出来时,心灵会因为痛苦的消失而获得自由、清净、平安和清凉,而这样的心灵也清楚了知灭除痛苦的境界──涅槃。虽然我们称之为「涅槃」,而他们称之为「自我」,似乎是指不同的东西,但两者都是用来说明痛苦消失的状态或境界。

  不过,在这里有个问题已经出现或随时可能出现,由于吠檀多哲学的观点远在佛陀之前就已存在,那么一定有什么理由,使佛陀没成为这种理论的信徒,而使得那种观念不再有进展。有些吠檀多哲学的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佛陀只是把吠檀多哲学的观点解释并说明得更清楚而已,因为在佛陀之前,这种观点太过深奥以致无人能轻易地了解它,当时人们误解吠檀多哲学和佛教是两种不同的理论。

  即使我会被指责为顽固,我仍坚持这两种理论是不同的。至于如何不同,以后将会进一步说明,在现阶段,读者必须清楚地记住每一种外道的观点。

  (注一)佛陀这么说是因为苦行者认为「自我」与意识无关,或「自我」不具有被人们执着的性质,可是他们却主张人有种解脱「自我」的知觉,所以佛陀以苦行者所主张的无热之火作为譬喻。

  【译注一】「菩萨」一词有多义,此处是指修行期间的释尊,这和后来大乘佛教泛称发心修行者为「菩萨」的观念不同。对「菩萨」一词有兴趣者,可参见《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六十五册、六十六册,《菩萨思想的研究》上、下册。

  

  「有我论」与「无我论」的比较

  简而言之,所有的观点可以区分为两类──提倡有「自我」的「有我论」,和否定这种说法的「无我论」。

  

  [有我论者主张无为法是真正的「自我」]

  在有我论者中,有部分的人否定某些东西的「自我」,说这些东西是「无我」,但认为其他的东西有「自我」。如前面所提到的两位苦行者,他们都否定世俗的「自我」及所有尘俗的境界,认为这些世俗事物是「无我」的,但却把觉知解脱和脱离尘俗境界者看成是「自我」。吠檀多哲学也有类似的说法,它们的差异是,吠檀多哲学认为「自我」本身并不是那个知者,而是心灵从尘俗中解脱出来,智慧展现后所造成的境界,而且那种境界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中,那个才是「自我」。但是吠檀多哲学也和前面所说的两位苦行者一样,都认为尘俗境界是「无我」的。另外有些人,例如波拘陀迦旃延,也提倡生命(jiva)是不朽的,而这生命就是「自我」,据说他们也认为其他一切事物都是「无我」。

  至于尼干陀若提子,他是一位真正的有我论者,我们知道他的观点在佛陀时代是属于吠檀多哲学的一种,他强调务实的看法和现在的吠檀多哲学观不同,现在吠檀多哲学的解释比较精细,更强调哲理及其特殊性。总而言之,有我论者认为属于无为法的个体,既没有生灭,也不是因缘合和而成,它恒常保持自己,是真正的「自我」。由于这派的观点坚决强调「自我」,并于不再有痛苦的境界中寻找它,而且他们也承认生、老、病、死是痛苦的,所以他们的「自我」至少是不会受制于生死;而阿罗逻迦罗则将觉知的境界(如前所说)看成是不再受制于生死的个体。

  

  [断减论者否定「自我」与「无我」]

  至于无我论者则否定一切的事物,其中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观点,是所谓的「断灭论」,这种观点不接受别人的任何看法,也就是否定「自我」和「无我」两者。由于他们认为并没有所谓的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涅槃,所以涅槃究竟是「自我」或是「无我」就无关紧要了。富兰那迦叶的观点和他大致相似,但承认有贪欲的对象(这是次要的观点),例如只有能够被眼睛看见的这类东西可以存在。总而言之,这些人认为每样东西都没有本质,只有像海市蜃楼般的幻相,而这些也终究会消失。

  总之,我们发现主张「自我」是永恒的人,认为有一种永恒的灵魂(sassataditthi常见),也就是他们认为有一永恒存在的个体。我们也发现,那些主张完全没有「自我」的人,是一种「断灭见」,认为我们曾说过的东西都不存在,也就是没有任何事物存在。

  

  [佛教主张万事万物是由因缘所造成]

  然而佛教并不接受常见者所说的有个恒常不变的「自我」,无为法虽然不生也不灭,恒常存在,但它不是「自我」,也没有这样的「自我」,只有一切尘俗境界(有为法)灭除或止息的境界;无为法并不是「自我」,也不是像持常见者所说的是恒常存在的「自我」。所以,佛教并不是常见论者,换句话说,佛法中并没有永恒「自我」的观念,虽然有永恒的事物,但那不是「自我」,而是寂灭的境界,也就是所有无常的事物都消失后的状态,佛教称这境界为「涅槃」或「无为法」,但它不是「自我」。

  就另一方面而言,佛教既不像空无见者那样否定任何东西,也不像断灭论者认为人是一死百了,佛教持有以下明确的教义:

  (一)万事万物如果是由因缘所造成,或有其形成的因缘的话,只要因缘存在,它就存在,但它是无常的,会随着因缘改变而改变。即使对那些已经死亡的人或事物而言,假如使它重现或重生的因和缘仍然存在的话,它就会重现或重新出生;如果它的因和缘不再存在,它也将完全消失,因为它们是因缘和合而产生,所以我们不能偏颇地认为这些现象本身是生和死,因为它们并不能自行选择生死。

  (二)但如果事物并不是从因和缘产生,它不需要「生」就能存在,而且永不消灭,成为永恒,例如佛陀所说的涅槃,这种存在是完全超越了因缘及因缘所现的果,它是完全解脱的境界。简而言之,它去除所有的因和果,剩下的是既…

《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精神食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