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因也非果,完全超越了因果,这就是因果止息的境界,只要有因和果进入,这个境界就会完全消失。而这止息的境界恒常存在,它是痛苦止息的所在,因为痛苦是果(或被归类为果),是从烦恼与无明之类的因所产生的果,如前面所说,涅槃是所有因和果灭尽的境界,也就是所有烦恼和痛苦消失的境界或状态。
就这层面而言,佛教认可有个恒常的个体存在,不受因果控制,但它不是「自我」。佛教也认为有无常的事物,这种无常的事物包括烦恼、善行、恶行、快乐和痛苦,以及所有与它们有关的世俗事物,但它们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佛法不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或断灭论。
让我们再总结一次:佛教否定灵魂不灭论,因为佛教不接受有个永恒的「自我」的观念;佛教也不是断灭论者,因为它主张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依待因缘而成就,而且能超越因缘就是永恒。佛教也不是断灭论者,因为它主张有两种「法」──变动无常的「有为法」和恒常的「无为法」。
当我们寻求佛教不同于外道的特色时,会发现它就在于佛教不主张有个「自我」。虽然佛教接受「常」与「无常」两种事物存在,但它把这两者都看成是不具有「自我」或本身是「无我」的事物,否则佛教就会和前面所说的某些外道相同。更重要的是,如果佛教主张有个「自我」存在,就无法证得完全消除所有痛苦的智慧和境界,这点我们在后面讨论涅槃是「自我」或「无我」时,将再特别仔细说明。
佛教不主张有「自我」
比较各种学说的要旨后,我们会发现,主张有「自我」的人(有我论者)即使已达到超越世俗那么高的境界,仍然具有「自我」,特别如吠檀多哲学所说的解脱是指「自我」脱离尘俗的境界,并将之认为是远离痛苦的究竟解脱。
而主张「无我」的人可以分成两种,其一包括虚无主义者,无论是相对地说或绝对地说都完全否定一切,不接受有任何事物。(经过仔细思考,我们将发现这种人既不注重「自我」,也不关切「无我」,一心一意地只是否定一切。然而,这种否定看起来好像纯属巧合地拒斥「自我」或「无我」。)再者就是佛法,它主张「一切法无我」,但同时也接受事物存在于两种状态──持续的生灭变异,以及既无源头也无止息,而且恒常不变。
这两种状态的事物,例如心灵,如果以世俗的观点来说,可能会有「自我」的概念,这是因为所有的众生在沟通时,很自然地会以「自我」来认知所有的东西,譬如人称呼和自己有关的任何东西为「我的」。然而,若以绝对的观点或根据绝对的真理来说,佛法否定「自我」,只主张前面所提的两种自然状态。假如「自我」是两者之一,即使是超越生灭变异的无为法,这种说法也是就相对法而言,或和相对法有关,而不是事实或完全绝对的真实。佛陀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自我」的字眼来说明佛法,然而,当用通俗常用的说法时,他有时也会用「自我」这个词,这是因为他的说法有涉及道德,或是针对未开悟的人方便说法的缘故。
在此我做个简短的结论:佛教在绝对真实的层次上并不主张有「自我」,这是不同于其他学说之处,其他的学说即使达到最高的境界,仍然主张有「自我」,这个「自我」是他们努力追求,而佛教极力要去除的东西。
佛陀所驳斥的「自我」
什么是「自我」?
佛陀所否定的「自我」,其字面上的意义,主要是从「无我」一词的涵意中了解的。譬如在《无我相经》(Anattalakkhanasutta)中,当佛陀说到「五蕴无我」时,他说明无常的事物经常变异,从未产生出如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这就是「无我」。但他并未说与这相反的就是「自我」,但是我们却在逻辑上接受它的相反者──「自我」。
如此一来,在某些方面便会造成混淆,那些希望拥有「自我」的人立刻宣称,无为法中的事物,如涅槃是恒常不变的,所以这些东西可以归类为「自我」。他们也宣称,佛陀所教授的「以『自我』为依怙」中的「自我」,可能指的就是这个「自我」,这种说法导致人们愈来愈倾向于将涅槃当成是「自我」。他们忘了涅槃实际上不受任何人的掌控,无论人们多么想得到它,却都从来没有得到,因为它超越于人们的欲求。对照《无我相经》的教义,我们会发现把涅槃或无为法当作是「自我」,是无法令人接受的。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H们不应执着的「自我」有那些特性。
在巴利经典中的《小部》(Khuddakanikaya)和其他经典中,「诸法无我」意指所有的个体都没有「自我」,也完全否定「自我」,但它还是不能让我们认识「自我」的特性,或世俗所说及一般人所谓的「自我」的概念。
然而,假如我们提出一个新的、简单的问题,依照世俗的说法,「自我」究竟是什么意思?并且参照佛陀使用的世俗说法,「自我」又是什么意思呢?「自我」是指肉体,心灵或其他东西?我们可以从佛陀在《长部》(Dighanikaya)的《布咤婆楼经》(Pottapadasutta)或《戒聚品》(Slakkhandhavagga)的开示中,找到这个问题明确的答案。为了能通畅且清楚地了解它,这几部经都必须仔细研读。在此我将一一引述佛陀的说法,这也许相当冗长,但请保持专注以详细检视它。
意识是「自我」吗?
《布咤婆楼经》的内容是有关游方者布咤婆楼的故事,他像佛陀一样,游方各地参学,并讲授激励人心的教法。有一天,他遇见了佛陀,并和佛陀讨论「想」(sanna)的止息,更精确地说,是意识的止息(注一),若用禅修的说法,就是「意识」和「受」止息的境界。当一个人的意识停止活动时,表面上好像是死了,但实际上并没死。
这游方者告诉佛陀,在一个学说辩论的场合上,这个题目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一群人说「意识」不能被任何东西控制,它自动生起、消失,当它出现在人身上时,这个人就有意识;当它不再存在时,这个人就没有意识,而且这种生灭迟早会发生。另一群人则辩驳说并非如此,「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意识,只要「自我」进入我们身体内,我们就具有意识,「自我」离开时,我们就变成没有意识,一直要到「自我」再回到身上时,我们才又有意识。第三群人则说前面两者都不正确,事实上,这世界上有某人具有大能力,他存在于一个神秘的领域中,决定我们每个人意识的生灭。最后一群人则说前面的说法都不对,实际上是神在主宰每个人意识的生灭。最后,这个游方者说他相信佛陀的智慧,而且认定佛陀知道意识息灭的真实义,所以请求佛陀开示。
(注一)想(sanna)这个字不是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记忆」,例如某人记得一首歌一样,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想」是指「意识」,它使人异于无意识的死人或熟睡的人。另外,这个字也可以单指「知觉」,一个无意识或熟睡的人是不具有意识或知觉的。在巴利经典中,「想」有这些特殊意义,这和巴利语的五蕴中的「想蕴」(sanna khandha)意思不同,「想蕴」多数是指「记忆」或「回忆」。
意识活动受因缘法控制
佛陀以下述的说明回答这位游方者:
那些认为意识是没有因缘可以控制的人,当然是错的,因为意识可以因个人行为而产生或息灭。
接着佛陀解说一个僧人如何证入禅定(jhana),从初禅到无所有处定(akincannayatanajhana),然后佛陀分别解释并举例说明每一种禅定。
譬如当一个僧人达到初禅时,他的意识或思维的感觉不起了,代之而起的是远离愦闹所产生的喜悦(piti)和快乐(sukha),这就是意识在禅定功夫下产生和消失的情形。因此,怎么能说意识的产生和消失是没有因缘的呢?在第二禅时,寻(vitakka)和伺(vicara)的意识消失了,代之而生起的是定(samadhi)所生的喜悦。在第三禅时,喜悦的意识消失了,只有从平静所产生的快乐。在第四禅时,快乐的意识消失了,只有平静净化后所产生的无分别的感觉。
在空无边处定(akasanancayatana jhana)中,形体上的意识消失了,只有空虚的形式留着;在识无边处定(vinnanancayatana jhana)中,意识上的空虚的形式消失了,但清楚觉知意识的行相的智慧出现了;在无所有处定中,有意识行相的意识消失了,空无一物的意识出现了;最后,在禅定的最后一个层次──灭尽定(sannavedayitanirodha jhana)中,空无的意识也消失了,不再有新的意识产生,因此,意识完全止息。而这样的境界一直持续下去,在此阶段,我们不能说有意识存在,因为此人一点也没有感觉;但我们也不能说他没有意识,因为此人出定后仍然具有知觉,他既不能称为死亡,也不能称为没有死亡,这是经由人类的控制力或行为而使意识完全止息。
佛陀最后问游行者:
以前可曾听过类似的说法?
听了佛陀说法后,感到极度敬畏的游方者回答:
以前从未听过,佛陀所说的非常真实。
这故事的意义是指意识的生灭既非来自于自我意识进出肉体,也不是因某位具有超能力人士的作用,更不是因为上帝的力量,或无因无缘就会生起、消失。很明显地,意识生起后,由于禅修者修习禅定,使意识活动渐渐止息,直到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说,意识活动确实是受因缘法的控制,也就是在践行者的行动和努力的力量掌控之下。
佛陀这种说法完全否定「自我」,有些人称这种「自我」为「真心」(cetabhuta)或「灵魂」(jivo),并将它想象成会进入或离开肉体的东西。在上述…
《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