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法中,佛陀暗指所谓的「自我」,是那些相信有「自我」存在者的妄想或无明所创造出来的,他们认为「自我」会进出人身,而且造成意识的出现或消失。同时,佛陀也否定「自我」由上帝所操纵,而且它会使一个人失去知觉或复活的说法。
我们完全赞同研究巴利经典的西方学者大卫‧莱斯教授(Rhys David)所说的话。他说:「所有否定『自我』的经文中,再也没有比这部《布咤婆楼经》更精深而明确的了。」我们将进一步研讨这部经。
意识和「自我」是一还是异?
布咤婆楼就问佛陀:
意识是否真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或者意识和「自我」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对此,佛陀反问:
你说的是那一种「自我」?
布咤婆楼回答:
我指的是有明显的形体,由四大组合而成,并且由像米等食物滋养而成长的东西。
佛陀说:
如果是这样,你所指的意识和「自我」是不同的东西,你必须明白,一如生起的意识和消失的意识并非相同的东西。那么你所指的意识和「自我」就必然不是同一个东西。(巴利经典第231页)
因为假如把其中之一看成是「自我」,则另一个自然就必定不是「自我」。
布咤婆楼说:
假如我认为「自我」是由心灵元素,加上主要和次要的器官所组成的呢?
佛陀回答:
即使是如此,意识和你所指的「自我」仍是两回事。讨论你所说的「自我」是没有用的,因为生起的意识和消失的意识都不是同一个东西(理由如前述),所以,意识和你所谓的「自我」就不是相同的东西。(巴利经典第231页)
布咤婆楼进一步说:
那么,假如我是指那没有形象,由意识自己所形成的「自我」呢?
就如由风吹动水所形成的浪,问题是到底这浪和水是否同是一个东西?
佛陀回答:
即使是如此,它们也不是相同的东西。讨论你所说的从意识本身所形成的无形象的「自我」,是没有用的,因为生起的意识和消失的意识都不相同。(巴利经典第232页)
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也就是假如其中之一为「自我」,剩下的那一个和前者不同,就不可能为「自我」。譬如当这一刻的水和下一刻的水并不相同时,说水和浪是相同的东西,这就很荒谬了。【译注一】
【译注一】为了使读者易于了解《布咤婆楼经》的原文,我们在编译时,将部分佛使尊者插在经文中的注释移到经文之后。
意识不是「自我」,只是持续变异的现象
经文中奥妙的主旨是,根据佛陀的教理,即使是生起的意识和消失的意识(如前面不同层次禅定的解释),也不是相同的东西,它们顺着因缘条件次第出现,只是连续不断变异的东西,在这过程当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可当作是它们的「自我」。
当佛陀被问到究竟意识是否就是「自我」时,佛陀无法回答,因为根据佛陀的观点,无论如何都没有「自我」这东西。为了互相了解,佛陀只好反问布咤婆楼所指的「自我」具有那些特质,先让这位游方者简短地说明他的意思。在他说明之后,佛陀指出意识和「自我」不可能是相同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说正在讨论的东西就是意识或是「自我」,因为连先生起的意识和后生起的意识都不是同一个东西时,它又怎能是我们根本的「自我」呢?
当布咤婆楼不能找到任何「自我」的特性是和意识相同时,这代表着他认为「自我」是人用来感知万物的东西,这种说法自然必须被扬弃,而且他既找不到一个没有感知的「自我」,也找不到一个根本的「自我」,因此称那些意识为「自我」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游方者有一先入为主的信念,认为「自我」是在一个人身体里面,真正在感觉、思考和做一切事情的东西。佛陀认为我们无法在自己之内,找到一个能感知和思考的「自我」的个体,只有按照因缘条件持续变异的个体或现象。
外道主张的三种「自我」
在那些游方者的学说中,有三种「自我」:
(一)如一般所了解的以色身为「自我」;
(二)心灵所产生的灵体(astral body);
(三)意识。
但如前面已解释的,佛陀证明意识的生起和消失可以由禅定的力量加以控制,那么意识就不能被视为「自我」,因为人们无法接受「自我」是没有自主力的个体,或者它无法自行成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个体,因此它无法符合这个名词的定义。所以即使有布咤婆楼所说那种特性的个体存在,也不能称它为「自我」。也就是说,它无法自主地成为有觉知或无觉知的个体,因为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证实它具有这种自主力,而且为唯一真正的永恒者,当然就没有东西可以是「自我」。意识不可能成为「自我」,因为它不停地变化成不同的个体,即使是和「自我」一起生起和消失,它仍不是「自我」。它们是相续生灭的个体,这在后面有关「缘起法」的章节中将会解释。
布咤婆楼进一步问:
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知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是相同或不同的东西?
佛陀回答:
布咤婆楼!这对你来说恐怕太困难了,因为你已经有其他的成见了,所以无法了解你认为正确、恰当的其实是不正确的东西,你喜欢其他观点,你企图用其他方式来了解,你曾经受教于其他外道的老师。
布咤婆楼换个题目问:
那么,关于我从其他老师学到的理论,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譬如世界是恒常的或不是恒常的;世界是有限的或是无限的等等,那一个是真实、正确的?
佛陀回答:
这不是我所应该告诉(教导)你的。
游方者问:
为什么佛陀不谈这些事?
佛陀回答:
谈它们没有用处。
我们必须知道,世界是恒常或不恒常之类的问题,与「自我」的问题是直接相关的,但是根据佛陀的看法,「自我」并不存在,也无法描述。佛陀认为解脱痛苦的方法,和那些探寻世界是否恒常或「自我」的问题根本无关。佛陀所教导的正道,只要求如实地看清事物真正的本质,也就是绝不要执持或粘着于不停循环、运转的「法」或自然法则上,更不要将它执着为「自我」。所以,佛陀说:「这些题目是没有用的,而且不能止息痛苦。」这些话发生在佛陀进城托钵前的当天早晨,佛陀和游方者谈到这里就分手了。
几天后,游方者布咤婆楼由一位名叫「吉达」(Citta)的驯象师伴随着,又去听佛陀开示。他告诉佛陀,虽然佛陀没谈及世界是否恒常之类的问题,但他因为同意佛陀的话,受游方同侪的责备。佛陀再度坚定地说,谈这些东西是没有用处的,但四圣谛可以直接利益修行者。然后,佛陀接着说:
布咤婆楼!有些苦行者和婆罗门有一种想法,说人死后他的「自我」将会完全快乐,没有东西可以碰触或践踏它。我去找他们,并问他们是否真有如此的观点和说法,他们说是真的,然后我问:「你们是否曾看过并知道只有快乐而没有苦痛的世界?」他们说:「没有」。所以我再问:「你们是否全都清楚地感知常乐的『自我』?即使只有一夜、一天、半夜、半天?」他们说:「没有」。其次,我问:「你们使用的修行(方法就是你现在正在修的方法),是否能使常乐的世界实现?」他们也否定了。然后,我又问他们:「是否曾听到在常乐世界里的神仙们说:『世人啊!行善并真诚地修行,以便能来到这常乐、无苦痛的世界,我们已经这么做了,所以到达这常乐的世界。』」对此他们也否认。所以仔细听着,布咤婆楼!既然如此,他们的说法有证据吗?
布咤婆楼回答:
他们的说法完全没有根据。
佛陀再说:
布咤婆楼!这正如有个人说:「我爱慕并追求某家的美丽姑娘。」但当别人问:「她是谁?是属于武士阶级?祭司(婆罗门)阶级?平民阶级或贱民阶级?」他回答:「我不知道」。而当他们再问:「她名叫什么?姓什么?她是高、矮或中等身材?她是黑皮肤、白皮肤或黄皮肤?她住什么村、什么省、那一国?」他又回答:「不知道。」所以他们说:「年轻人,难道你的意思是,你爱慕并追求一个你从来没见过的美丽姑娘吗?」他说:「对的」。布咤婆楼!如果你可以从这年轻人所说的话中,找出任何实质意义的话,那么你也能如此看待那些苦行者和婆罗门所说的话了。(巴利经典第238页)
这就是说有「自我」,但被质问之后,又显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自我」。
布咤婆楼!这也像有个人造了一个梯子,带到十字路口,向人说他要爬上一座城墙,但当其他的人问他:「要攀登那一座城堡?墙在那里?是在东方?西方?南方或北方?城墙是高的?是低的?还是中等高度?」他回答说:「不知道」。因此,他们进一步问他:「是否要将梯子放在一个你从未看过的城墙上?」他说:「是的」。布咤婆楼!你想这人的话有任何实质意义吗?那些苦行者和婆罗门所说的(他们知道的常乐的「自我」)就如同这种情况。
「自我」在那里?
布咤婆楼!一个人只能在三个地方找到「自我」,这三个地方是那里呢?
(一)由四大组合的粗糙肉身,受食物如米饭等的滋养者。
(二)由心灵元素所造的灵体,具有和肉身一样的器官,但不是粗糙之类的东西。
(三)由意识本身所造,无形象的「自我」。(巴利经典第241页)
布咤婆楼!这是我为人们宣说教法,希望他们去除「自我」的三种形式。(注二)我的教理是佛法,当依此修行时,将使错误、愁苦的事消失,而能生起并大大增长光明和智慧。你将以自己的聪敏,清楚地感知这充满着人类智慧和完美的境界,并且保持这种境界。布啊楼婆!假如你怀疑它是一个悲哀的境界,布哈楼婆!我要告诉你,不…
《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