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我▪P8

  ..續本文上一頁說法中,佛陀暗指所謂的「自我」,是那些相信有「自我」存在者的妄想或無明所創造出來的,他們認爲「自我」會進出人身,而且造成意識的出現或消失。同時,佛陀也否定「自我」由上帝所操縱,而且它會使一個人失去知覺或複活的說法。

  我們完全贊同研究巴利經典的西方學者大衛‧萊斯教授(Rhys David)所說的話。他說:「所有否定『自我』的經文中,再也沒有比這部《布咤婆樓經》更精深而明確的了。」我們將進一步研討這部經。

  

  意識和「自我」是一還是異?

  布咤婆樓就問佛陀:

  意識是否真的是一個人的「自我」?或者意識和「自我」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對此,佛陀反問:

  你說的是那一種「自我」?

  布咤婆樓回答:

  我指的是有明顯的形體,由四大組合而成,並且由像米等食物滋養而成長的東西。

  佛陀說:

  如果是這樣,你所指的意識和「自我」是不同的東西,你必須明白,一如生起的意識和消失的意識並非相同的東西。那麼你所指的意識和「自我」就必然不是同一個東西。(巴利經典第231頁)

  因爲假如把其中之一看成是「自我」,則另一個自然就必定不是「自我」。

  布咤婆樓說:

  假如我認爲「自我」是由心靈元素,加上主要和次要的器官所組成的呢?

  佛陀回答:

  即使是如此,意識和你所指的「自我」仍是兩回事。討論你所說的「自我」是沒有用的,因爲生起的意識和消失的意識都不是同一個東西(理由如前述),所以,意識和你所謂的「自我」就不是相同的東西。(巴利經典第231頁)

  布咤婆樓進一步說:

  那麼,假如我是指那沒有形象,由意識自己所形成的「自我」呢?

  就如由風吹動水所形成的浪,問題是到底這浪和水是否同是一個東西?

  佛陀回答:

  即使是如此,它們也不是相同的東西。討論你所說的從意識本身所形成的無形象的「自我」,是沒有用的,因爲生起的意識和消失的意識都不相同。(巴利經典第232頁)

  和前面所說的理由相同,也就是假如其中之一爲「自我」,剩下的那一個和前者不同,就不可能爲「自我」。譬如當這一刻的水和下一刻的水並不相同時,說水和浪是相同的東西,這就很荒謬了。【譯注一】

  【譯注一】爲了使讀者易于了解《布咤婆樓經》的原文,我們在編譯時,將部分佛使尊者插在經文中的注釋移到經文之後。

  

  意識不是「自我」,只是持續變異的現象

  經文中奧妙的主旨是,根據佛陀的教理,即使是生起的意識和消失的意識(如前面不同層次禅定的解釋),也不是相同的東西,它們順著因緣條件次第出現,只是連續不斷變異的東西,在這過程當中沒有任何一部分可當作是它們的「自我」。

  當佛陀被問到究竟意識是否就是「自我」時,佛陀無法回答,因爲根據佛陀的觀點,無論如何都沒有「自我」這東西。爲了互相了解,佛陀只好反問布咤婆樓所指的「自我」具有那些特質,先讓這位遊方者簡短地說明他的意思。在他說明之後,佛陀指出意識和「自我」不可能是相同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不能說正在討論的東西就是意識或是「自我」,因爲連先生起的意識和後生起的意識都不是同一個東西時,它又怎能是我們根本的「自我」呢?

  當布咤婆樓不能找到任何「自我」的特性是和意識相同時,這代表著他認爲「自我」是人用來感知萬物的東西,這種說法自然必須被揚棄,而且他既找不到一個沒有感知的「自我」,也找不到一個根本的「自我」,因此稱那些意識爲「自我」是沒有用的。我們不要忘記,那些遊方者有一先入爲主的信念,認爲「自我」是在一個人身體裏面,真正在感覺、思考和做一切事情的東西。佛陀認爲我們無法在自己之內,找到一個能感知和思考的「自我」的個體,只有按照因緣條件持續變異的個體或現象。

  

  外道主張的叁種「自我」

  在那些遊方者的學說中,有叁種「自我」:

  (一)如一般所了解的以色身爲「自我」;

  (二)心靈所産生的靈體(astral body);

  (叁)意識。

  但如前面已解釋的,佛陀證明意識的生起和消失可以由禅定的力量加以控製,那麼意識就不能被視爲「自我」,因爲人們無法接受「自我」是沒有自主力的個體,或者它無法自行成爲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個體,因此它無法符合這個名詞的定義。所以即使有布咤婆樓所說那種特性的個體存在,也不能稱它爲「自我」。也就是說,它無法自主地成爲有覺知或無覺知的個體,因爲找不到任何東西可以證實它具有這種自主力,而且爲唯一真正的永恒者,當然就沒有東西可以是「自我」。意識不可能成爲「自我」,因爲它不停地變化成不同的個體,即使是和「自我」一起生起和消失,它仍不是「自我」。它們是相續生滅的個體,這在後面有關「緣起法」的章節中將會解釋。

  布咤婆樓進一步問:

  有什麼方法能讓我知道,一個人的意識和「自我」是相同或不同的東西?

  佛陀回答:

  布咤婆樓!這對你來說恐怕太困難了,因爲你已經有其他的成見了,所以無法了解你認爲正確、恰當的其實是不正確的東西,你喜歡其他觀點,你企圖用其他方式來了解,你曾經受教于其他外道的老師。

  布咤婆樓換個題目問:

  那麼,關于我從其他老師學到的理論,他們的觀點各不相同,譬如世界是恒常的或不是恒常的;世界是有限的或是無限的等等,那一個是真實、正確的?

  佛陀回答:

  這不是我所應該告訴(教導)你的。

  遊方者問:

  爲什麼佛陀不談這些事?

  佛陀回答:

  談它們沒有用處。

  我們必須知道,世界是恒常或不恒常之類的問題,與「自我」的問題是直接相關的,但是根據佛陀的看法,「自我」並不存在,也無法描述。佛陀認爲解脫痛苦的方法,和那些探尋世界是否恒常或「自我」的問題根本無關。佛陀所教導的正道,只要求如實地看清事物真正的本質,也就是絕不要執持或粘著于不停循環、運轉的「法」或自然法則上,更不要將它執著爲「自我」。所以,佛陀說:「這些題目是沒有用的,而且不能止息痛苦。」這些話發生在佛陀進城托缽前的當天早晨,佛陀和遊方者談到這裏就分手了。

  幾天後,遊方者布咤婆樓由一位名叫「吉達」(Citta)的馴象師伴隨著,又去聽佛陀開示。他告訴佛陀,雖然佛陀沒談及世界是否恒常之類的問題,但他因爲同意佛陀的話,受遊方同侪的責備。佛陀再度堅定地說,談這些東西是沒有用處的,但四聖谛可以直接利益修行者。然後,佛陀接著說:

  布咤婆樓!有些苦行者和婆羅門有一種想法,說人死後他的「自我」將會完全快樂,沒有東西可以碰觸或踐踏它。我去找他們,並問他們是否真有如此的觀點和說法,他們說是真的,然後我問:「你們是否曾看過並知道只有快樂而沒有苦痛的世界?」他們說:「沒有」。所以我再問:「你們是否全都清楚地感知常樂的『自我』?即使只有一夜、一天、半夜、半天?」他們說:「沒有」。其次,我問:「你們使用的修行(方法就是你現在正在修的方法),是否能使常樂的世界實現?」他們也否定了。然後,我又問他們:「是否曾聽到在常樂世界裏的神仙們說:『世人啊!行善並真誠地修行,以便能來到這常樂、無苦痛的世界,我們已經這麼做了,所以到達這常樂的世界。』」對此他們也否認。所以仔細聽著,布咤婆樓!既然如此,他們的說法有證據嗎?

  布咤婆樓回答:

  他們的說法完全沒有根據。

  佛陀再說:

  布咤婆樓!這正如有個人說:「我愛慕並追求某家的美麗姑娘。」但當別人問:「她是誰?是屬于武士階級?祭司(婆羅門)階級?平民階級或賤民階級?」他回答:「我不知道」。而當他們再問:「她名叫什麼?姓什麼?她是高、矮或中等身材?她是黑皮膚、白皮膚或黃皮膚?她住什麼村、什麼省、那一國?」他又回答:「不知道。」所以他們說:「年輕人,難道你的意思是,你愛慕並追求一個你從來沒見過的美麗姑娘嗎?」他說:「對的」。布咤婆樓!如果你可以從這年輕人所說的話中,找出任何實質意義的話,那麼你也能如此看待那些苦行者和婆羅門所說的話了。(巴利經典第238頁)

  這就是說有「自我」,但被質問之後,又顯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自我」。

  布咤婆樓!這也像有個人造了一個梯子,帶到十字路口,向人說他要爬上一座城牆,但當其他的人問他:「要攀登那一座城堡?牆在那裏?是在東方?西方?南方或北方?城牆是高的?是低的?還是中等高度?」他回答說:「不知道」。因此,他們進一步問他:「是否要將梯子放在一個你從未看過的城牆上?」他說:「是的」。布咤婆樓!你想這人的話有任何實質意義嗎?那些苦行者和婆羅門所說的(他們知道的常樂的「自我」)就如同這種情況。

  

  「自我」在那裏?

  布咤婆樓!一個人只能在叁個地方找到「自我」,這叁個地方是那裏呢?

  (一)由四大組合的粗糙肉身,受食物如米飯等的滋養者。

  (二)由心靈元素所造的靈體,具有和肉身一樣的器官,但不是粗糙之類的東西。

  (叁)由意識本身所造,無形象的「自我」。(巴利經典第241頁)

  布咤婆樓!這是我爲人們宣說教法,希望他們去除「自我」的叁種形式。(注二)我的教理是佛法,當依此修行時,將使錯誤、愁苦的事消失,而能生起並大大增長光明和智慧。你將以自己的聰敏,清楚地感知這充滿著人類智慧和完美的境界,並且保持這種境界。布啊樓婆!假如你懷疑它是一個悲哀的境界,布哈樓婆!我要告訴你,不…

《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精神食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