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該如此看待它,因爲它是喜悅、幸福、甯靜、自覺、完全醒覺和舒適的境界。
布咤婆樓!假如其他苦行者和婆羅門問我:「既然你已經說沒有『自我』,那麼你指的『自我』是什麼?」對于這個問題,我要說:「究竟是這個『自我』或那個『自我』並不重要,但那個你心中所理解並執著不放的『自我』,你必須揚棄它才會快樂。」
布咤婆樓!這件事(即我告訴他們要揚棄心中所理解並執持的「自我」),就有如一個人造了一座梯子,帶到城堡牆腳,准備把梯子頂住城牆立起來,當其他的人問他:「你要用你所造的梯子爬上的城堡是那一座呀?」他說:「就是這座城堡,我已把梯子立在牆腳上。」就這譬喻而言,你覺得我所說的是否有根據?
布咤婆樓回答說:
這是有確實的根據。
這時,吉達馴象師說:
我的想法是:當取得粗糙肉身的「自我」時,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以及意識所造的「自我」不可得;當取得心靈元素所造成的「自我」時,粗糙肉身的「自我」以及意識所造的「自我」不可得;當取得意識所造的「自我」時,粗糙肉身的「自我」以及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不可得。
他的意思是指「自我」的叁種形式不能同時存在,當執著于某一形式的「自我」時,只有這特定的形式被認爲是存在的,而其他兩者則不存在。
佛陀說:
吉達!如果有人說:「你在長久以前就存在,而非未曾存在;你將在未來存在,而非永遠不存在;你現在正存在,而非現在不存在。」當人們問你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時,你會怎麼說?
吉達回答:
我必須接受我曾存在于過去,也將存在于未來,而現在也存在的事實。
佛陀然後說:
吉達!假如你進一步被問到:「無論你在過去所執持的是那一種『自我』,它都是真實的,而其他的『自我』都是虛假的;或無論你未來所執持的是那一種『自我』,它都是真實的,其他的『自我』都是虛假的;無論你在現在執持的是那一種『自我』,它都是真實的,其他的『自我』,都是虛假的。」這麼說是否正確?你會怎麼說?
吉達回答:
任何時候所執持的「自我」,若是針對那個特定時刻而說的話,都是真實的,其他的「自我」則被認爲是虛假的。事實上,這就是針對那個特定的時刻而說的,過去的「自我」只有在過去才是真實的,至于未來的「自我」和現在的「自我」,它們在過去的時間流裏,都是虛假的,事實上它們也只在過去如此。但當相應時刻到來,後面的兩個「自我」也各自變成真實的。同樣地,在過去一度真實的「自我」,將于現在及未來變成虛假。
佛陀接著說:
吉達!「自我」的形式也是如此,不論任何時刻,當得到粗糙肉體的「自我」時,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和意識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當得到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時,粗糙肉體的「自我」和意識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當得到意識所造的「自我」時,粗糙肉體的「自我」和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
吉達!這恰如新鮮牛奶來自母牛,凝乳來自新鮮牛奶,奶油來自凝乳,奶酥來自奶油,而凍奶來自奶酥。當它是新鮮牛奶時,沒人稱它爲凝乳、奶油、奶酥或凍奶;而當它變成凝乳時,沒人會稱它爲鮮奶、奶油或其他的東西。
對執取的「自我」也是如此,當一個人執著粗糙肉體的「自我」時,就不會認爲心靈元素所造的和意識所造的那個「自我」是「自我」;當一個人執著心靈元素所造的「自我」時,就不會認爲粗糙肉體所造的和意識所造的「自我」是「自我」;當一個人執著意識所造的「自我」時,就不會認爲粗糙肉體所造的和心靈元素所造的爲「自我」。
吉達!這些有關「自我」的名詞是根據世俗的語言和世俗的定義,當成是世俗語言中的世俗名詞,如來也隨俗使用它們,但絕未執著它們。
最後,布咤婆樓和吉達贊歎這次說法令人非常歡喜,它好像把傾覆的船翻正;將被遮蓋住的東西掀開;爲一個絕望迷途的人指示道路;在黑暗中點起一盞燈,使視力正常的人能夠清楚地看見東西。布咤婆樓從一個流浪的遊方者變成佛陀的在家信徒,吉達請求出家,並且獲准剃度爲僧,不久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
(注二)事實上,佛陀是用巴利語的一般形式,逐一說到這叁種形式的,但由于這叁種說明大致相同,所以作者將它們並在一起,以免讀者困擾。
佛陀所駁斥的「自我」
我們可以將前述巴利經典的經文總結如下:
(一)有許多不同學說的老師主張有「自我」的存在,而且當人死時,這種「自我」將會是快樂的,不受任何東西的傷害。但當這些人被問到是否知道這種「自我」及「自我」所歸向的常樂世界,或是否能證實他們的修行能使人到達常樂的世界,或是否聽過那個世界的神向他們保證這種世界的存在時,他們既不能正面回答,也不能確實證明任何的問題。
因此,他們的觀點只是夢想而已,就好比一個年輕人愛上一個並不存在的美麗少女;又好比一個人造了梯子,要爬上一座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在那裏的房子一般。
(二)佛陀自己倡導抛棄每一種「自我」。當人們問:「要抛棄的『自我』在何處?」佛陀回答:「它就在人們執著的地方。」不管當時人們所執持的「自我」是什麼,他們心中非常清楚的是必須去除它,永不應拿它當作「自我」。
因此,佛陀希望人們抛棄的東西,是真正存在要抛棄的個體上,這和一個年輕人愛上一個並不存在的美麗少女不同,也和一個人造了梯子要爬上一座他不知道房子在何處的情況不同。在佛陀的觀點中,要抛棄的是有個「自我」的觀念,也就是不管人們執著的「自我」是什麼,都必須要抛棄。
然而,對于那些主張有「自我」的老師而言,他們所指的「自我」,是不能經由理性原則加以確認的,因爲那只是人們錯誤觀念中所執著的東西,這種錯誤的觀念是常常改變的。有時「自我」是在粗糙的肉體中,有時是在心的靈體上,有時又會在意識裏,依照人們思考它的時刻和方式,以及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深度而有所不同。所以,「自我」有如今日的婦女時裝一般,不斷地變化,無法被視爲永遠美好。更精確地說,佛陀教導人們必須抛棄的「自我」,只不過是無明和錯誤觀念所造出的東西罷了。
(叁)必須抛棄的「自我」,是前面所說的人們執著的叁種東西。第一是粗糙、平凡的肉體。第二是靈體,這種靈體會在禅修時出現,有時它自己會出現,它是一個很神妙的東西,例如它會使我們用心來聽、看,進而和遠方的友人溝通聯絡。第叁則是意識或創造出的無意識──如當我們沈睡、無知覺或死亡時,人們認爲這種東西交替進出人的肉體。只要執著「自我」,其形式都不出這叁種。
但佛陀說這叁種「自我」都要抛棄,心靈才會變得純淨,智慧才能圓滿,終而獲得幸福。但基于這點,有些人轉而執著于這種幸福或純淨,以之爲「自我」,並且說這是佛陀教導人們必須去尋求的真正「自我」,執著這種新的「自我」,和印度哲學教人找尋「自我」的意義相同。有些佛教徒接受這種看法,認爲確實如此,而且相信這新的「自我」就是佛陀教我們要尋找的涅槃。
簡單地說,他們認爲涅槃就是佛陀教導人們抛棄前述叁種「自我」之後,所追求的「自我」,這點將于稍後加以討論。這裏先讓我們清楚地記得,佛陀說一個人如果要找尋「自我」,不必在這叁者之外尋找。這意思是說對于愚癡執著有「自我」的人而言,「自我」只有肉體、靈體和意識叁種基本形式。
(四)佛陀的話語中存有一些可能使人們困惑的觀點。例如馴象師吉達懷疑既然對「自我」的概念隨著不同的人、時間而有所不同,又如何能去除「自我」呢?
關于這點,佛陀說當一個人執著某個東西爲「自我」時,他無法將另一個東西當作第二個「自我」,即使在一生當中,他可能執著許多東西爲「自我」,但每次所執著的「自我」,都不會同時出現。
他應確切知道,不管他執著的是什麼東西,都必須舍棄。這好比牛奶和奶油等不同的乳類産品,它們全來自母牛,但由于不同的處理過程,而有次第的變化,當執著一件事時,我們應專注在那件事上,然後舍棄它。持續執行這種方法,直到所有被執著的「自我」不存在爲止,也就是直到不再執著「自我」,或說心中沒有任何東西被認定爲是「自我」爲止。
(五)最後,我們得知「自我」的特殊定義,它只是世人執著爲「自我」身分認定的一個名詞而已,所以「自我」絕不會在出世間的境界被提到,只有當談論到要去除它時,也就是當一個人要排除對它的誤解時才會被提到。
因此,它只是幻想或幻相的代名詞,只要人們執著它,它就存在;當不再執著時,它就會自然消失。就如一個人作夢時,夢中影像僅存在夢中一般,只有人們執著「自我」時,它才存在。世俗名稱、語言、表達方式以及定義,這是受無知和直覺導引而說話的凡夫所使用的四種語法,假如我們使用世俗語言來說明涅槃,而讓涅槃成爲「自我」,我們也許可以如此做,但應只限于教導小孩和那些仍想擁有「自我」的人──這是一般世人自然的傾向。然而,就一般而言,這並不可行,因爲事實上,這樣做不會帶來任何好處,一個人只要心中執著「自我」或想要執著它,即使只有一丁點兒,他就無從知曉涅槃,因爲涅槃只在完全去除對「自我」的執著時才能證得。
所以,若說一個小孩或一個人雖然受騙而認爲涅槃是「自我」,卻又能知曉真正的涅槃,而執著它作爲「自我」,那是無法令人置信的。假如他們說執著某些東西,那一定是從無明之類的煩惱所産生,他們必須再次抛棄它,才能達到佛陀所說的涅槃,這種涅槃和其他宗派的涅槃不同,因爲其他宗派的涅槃…
《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