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我▪P10

  ..續本文上一頁仍允許些微的「自我」留存在心中。

  

  「自我」只是人們無明的妄執

  在此再一次總結:佛陀常論及的「自我」,只是無知的人們自然執著作爲「自我」的東西,如前所說,當以確切的言詞來說明時,它可能以叁種人們常常執著的形式出現。「自我」或被提出作爲「自我」的東西,是世人因爲無明而執著的東西,無論它是在較高或較低的層次出現,都同樣是無明。

  所以,「自我」的特征難以確定,它依什麼樣的人會認定什麼樣的東西爲「自我」而定,但盡管名稱可能不同,「自我」有一共同特性──無明是造成執著的唯一基礎。

  這意思是說,被稱爲「自我」的東西,通常會依執著者的知識水准而改變,因人、因時而異,這好比牛奶的衍生物,或是從母牛所産生的豐美食品,某些時刻它叫做牛奶,另一時刻它叫做凝乳、奶油、奶酥或凍奶,最後,牛奶的衍生物的意義只是指根據因緣條件,而自然形成並持續變化的種種元素而已。化學最能解釋他們是何種元素所成,以及他們進行何種變化,然而,我們不宜視它們爲牛奶的衍生物或某種特殊奇妙的東西。

  經過以上對佛陀所說「自我」特性的充分說明後,我們可以了解,有時佛陀說到這個名詞時(例如佛陀說:「『自我』是『自我』的依怙」),其實是借用世俗言語,以作爲交談之用,並沒有執著于使用此名詞的是什麼樣的人。因此可以說,我們已經明白世人所執著的「自我」是什麼意義。然而還有另一層次的「自我」,有些人執持超凡的「自我」,這是一種清淨或究竟智慧,它發生在前述叁種形式的「自我」全部去除時,或産生于這叁種「自我」逐漸消失時的禅修境界中。

  

  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

  

  微細殘存的「自我」

  讀者也許還記得,在前面提到的巴利經典《布咤婆樓經》中,佛陀對布咤婆樓說:

  布咤婆樓!我教導人們去除叁種「自我」,凡是依照這種方法修行的人,都會減少煩惱,並能絕對地助長「清淨的境界」,你將能證得完美的智慧,同時透過自己的智慧達到(心靈提升的)圓滿境界。……它將充滿幸福、喜樂、甯靜、正念、正知與快樂。(《長部.戒蘊品》,9/242)

  前面所提的「清淨的境界」變成是外道修法最高者的執著,他們在否定叁種層次的「自我」,又反過來執著「自我」,他們執取清淨的境界,把它當成是涅槃或「自我」,並且教導別人以它作爲依怙。他們更進一步地說佛陀所謂的「『自我』是『自我』的依怙」,其中第一個「自我」實際上是「清淨的自我」,而不是受苦的「個體自我」,就如一般所說的,「清淨的自我」必須幫助它自己。爲了避免混淆且便于討論,筆者在此要給這種自我觀一個特定的名字──「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或簡稱爲「終極的自我」。這麼稱呼它,是因爲它與外道修法最高者有關,這些修法者執著「自我」,有如吸食鴉片的瘾君子執著于鴉片一般。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這種「終極的自我」是在佛陀以前的其他宗教就已講授很久的學說,它非常類似且接近佛陀的觀點。他們的解釋方式和我們相同,認爲當人去除對世間或所有會生住異滅之物的執著時,「真正的自我(梵文稱爲「阿特曼」atman)」會出現,這種境界的「自我」是恒常的、恒樂的、非常純淨的,它屬于每一個人,也是宇宙大我的一部分。它也是有些佛教徒受誤導而執著的東西,這些佛教徒也說這是佛法的義理,因而教導別人也如是奉行,所以,我把它稱爲「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使用這個名詞是因爲它只是一絲殘留的「自我」,就像呼出去的一縷煙絲般有殘留的痕迹。這些外道修法最高者過去雖然緊緊地執著「自我」,但修行後幾乎已經達到修行的極限,如果沒有執著這種「自我」,或是進一步去除這種「自我」,就可以從「自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在最後修行階段中只有微細的無明,會執著這種「終極的自我」,如果不是頑固地執著它,就不算是錯誤的觀點,因爲它像是射偏了的智慧箭,或像煙絲般微細殘留的無明。除了前面所說的次第去除粗俗肉體的、靈體的和意識的叁種「自我」外,這種無明必須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地予以去除。事實上並非每個人都會有這種「自我」的觀念,只有太執著于「自我」的人,或者尋求究竟什麼是真正「自我」的宗派(特別是印度哲學)才會有這種「自我」。但是對尋求「什麼是止息痛苦的境界」者而言,就不會有這種殘存的「自我」,所以,修行者也就沒必要再次舍棄它。例如追隨佛陀的五比丘,能夠在五蘊中看破「自我」,而且不把解脫看成是「真正的自我」,就能立刻證得阿羅漢果。對于這種情況,佛陀說:「當你放下舊有的負擔後,就不要再執取其他東西成爲新的負擔」。

  

  佛法中沒有殘存的「自我」

  你將不會在佛教文獻中找到「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因爲佛陀不曾提過它。但某些時期有些愚癡的人將它誤解爲是佛陀的教法,並且把這種學說傳授給偏執「自我」的人,這些人很容易地接受了這種觀點,因爲一般人很自然地傾向于認同有「自我」。像這樣的傷害是可能發生的,因爲那些人既沒有適當的修學,也沒有受過宗教的學術訓練,他們宣稱自己所說的都是來自親身體驗的智慧,不是像經典學者記憶中的知識,他們也教導學生不要去相信學者,即使這些學者也曾經修習內觀法門(vipassana)。簡而言之,這種「自我觀」在佛教圈內也會發生,這是由于某些人士缺乏足夠的知識,對佛法沒有徹底地了解,又降低佛教的水准以配合自己的方便或欲望,而且根據自己強烈的「自我」傾向,作出臆測的說法。他們這麼做的原因是爲了以這些說法,取悅那些在本能上已充滿著「自我」的俗世衆生,這些教師和信徒可以說都是嚴重的「對佛法認識不清者」,盲目不停地把佛法降低到他們「自我」的水准。這是談到佛教圈內也有不同觀點的成員。

  在非佛教徒當中,像一些學《奧義書》的教派,他們有自己的哲學,並且早在佛陀之前就已確實執持著這種「終極的自我」的觀點,因爲這是他們教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們修學的方式是詢問「什麼是『真正的自我』」,這和佛教徒探討「什麼能滅除痛苦」是不同的。雖然在佛陀之後,相關的印度哲學已經一再地發展和更新,例如吠檀多哲學在商羯羅阿阇黎(Sankaracriya)時代已被改良成新觀點,卻仍然和以前一樣,是以「自我」作爲目標。這是因爲他們的哲學原本就是如此,他們的企求也僅止于此,于是就滿足于此,所以無法超越既有的水准,因而造成了世界上許多不同的哲學。

  我想在此表明,討論這些的用意,並不是想借著比較佛教哲學和其他哲學來決定何者較好或較高深,因爲每種哲學都有它特殊的一面,而且各自滿意于自己的哲學。互相引述的目的在于區分它們的不同,以避免混淆,避免錯把別人的教義當成是自己的教義。明確地說,我要堅持如前面所說的,佛教的觀點是不同于印度教的,因此,我輩佛教徒不應錯把印度教的觀念當成是佛教的教義,因爲這將傷害雙方,更明白地說,我堅持佛教的觀點,並非如某些人所說的相似于印度教或婆羅門教的觀點。

  有些人也知道這種錯誤的學說本就不該出現,更不應長久存在,但事實上,它們卻是存在的,甚至有時我們可能還會相信這些學說,要是把各種小學派都算進來的話,它們甚至比正確的學說還多。所以,假如某一教派的哲學和我們的不同,那一點也不稀奇,因爲那是他們自己的學說。但是因爲佛教是超越某些學說而建立起來的,並且一一否定這些學說,例如它否定了六師外道、阿羅邏迦羅和商卡耶(Sankhaya)的學說A以及當時和佛教非常相近的郁多迦羅的學說。所以爲了討論並清楚了解佛教哲學,我們必須提到這些學說,並和佛教作個比較,看看彼此間不同的地方。我們尤其要看出佛法如何強烈地否定或反對這些觀點,以及佛教如何一一地超越它們,直到人們能夠很明顯地認知佛教才是真正究竟的、已達解脫痛苦的宗教。

  讀者必須知道,在佛陀未成佛仍是菩薩時,就已否定阿羅邏迦羅的觀點,但他並沒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只是認爲它不能達到滅除痛苦的境界,因爲滅除痛苦的境界應當還要再高一點,也就是要進一步去除覺知者或「自我」才能達成。假如把「自我」當作是痛苦止息處也可以,只是這麼一來,阿羅邏迦羅所形容的就不能算是「自我」了,因爲執著于「自我」就表示仍然有些痛苦,但事實上,阿羅邏迦羅和他的弟子們已經滿意于這種境界,而他們會停留在這境界上,就是因爲他的學說沒有超越這點執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假如有位法師的弟子拿另一位法師的觀點,而說這是他老師的觀點,這就非常奇怪了;若是他拿別的法師的觀點卻宣稱是自己所領悟的,並且說這觀點無異于佛陀的教導或符合佛陀的觀念,那也是同樣奇怪的事。

  爲了要了解前述這種對「終極的自我」的執著並不符合佛陀的觀點(佛陀主張心靈在真正、確實淨化之前,必須更進一步抛棄「自我」),我們必須提到一個在佛陀之前就已經存在的觀點,並將它和佛陀的觀點作比較,看看兩者各有什麼內涵。爲了這個目的,本章才會如此長篇大論地討論「殘存的自我」或「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如前所說,佛教中「殘存的自我」或「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和印度哲學中某些宗派的「自我」是相同的,它們是如何相同的呢?只要去想想它們的哲學觀點就可回答這個問題。假如你認爲佛陀的觀點和印度教不同,我希望你仔細地審查印度教,婆羅門教和佛教是兩個不同的宗教,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對「自我」的看法不同,如果不是這樣,就沒有形成不同宗教的必要了。

  

  《薄伽梵歌》中的「自我」

  印度哲學中這種「終極的自我…

《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精神食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