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我▪P2

  ..续本文上一页我」的想法,最后仍然需要自然地去除它,所以尽力去达到「无我」吧!

  读完这本书之后,由于健康情况不断地恶化,我觉得自己无法亲自翻译它,但是为了回应佛使尊者的期望,我决定完成这项工作,藉此表达我对他所作贡献的敬意。因为他去除人们对佛法的无知,引领人们见到佛法的光明,并使人更能明白快乐的真谛。所以,我试着接洽几位从事翻译的朋友,请他们帮忙。第一位是竹拉隆宫大学的蒙可‧第那卡瑞特拉(Mongkol Dejnakarintra)法师,他以前就曾经慈悲地协助我翻译佛使尊者的另一本书──《佛法的二十四个界面》【译注一】,此次蒙可法师也欣然允诺帮忙,另外还有竹拉隆宫大学的苏帕潘‧南‧邦昌(Supaphan Na Bangchang)法师,以及最近加入的维特‧西哇沙里亚诺(Witt Siwasariyanon)博士,和瓦里亚‧亲瓦诺(Wariya Chinwanno)博士等人的善心合作,现在翻译的成品就呈现在您的手上,我非常感谢他们。

  此书能顺利出版发行,也要诚挚地感谢佛法解行中心协助关照美术设计及印刷。

  最后,也是最微不足道的,就是我自己在此书印行上也尽了微薄之力,我希望在一九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佛使尊者八十四岁生日纪念时,以此作为献礼。

  苏尼‧兰‧因陀罗(Suny Ram Indra)

   曼谷,一九九○年五月

  【译注一】《佛法的二十四个界面》(The 24 Dimensions of Dhamma)收录在郑振煌译《何来宗教》,慧炬出版社出版。

  

  前言:撰写本书的缘起

  要说明「无我」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因为它是佛学的精髓,我担心能否将其深奥的义理解释清楚,如果我解释得太差,有些人可能因此误解佛法,以为佛法真的是那么差劲,这将是我对佛教造成的最大伤害。但现在我愈来愈有信心,因为我从一些提出意见和疑问的朋友身上,了解到解释它比都不解释好,至少可以消除对这问题的争议。

  「做比不做好」意味着还能利益那些认识不清或不了解「无我」的人,因此,在没有抱着必须完美无缺的期待下进行解释,即使只能解答疑问,也会有良好的结果,我也会感到非常满意;而假如这解释正好是完美的,或带来出人意料的启发效果,则是意外的收获。

  

  「自我」与「无我」的对立,并非无解的难题

  「自我」或「无我」这个问题对有些人而言,好像是永远无法解开的难题,各种解释莫衷一是,就像其他雷同的问题一般,这个争议会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实际上,它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反倒是个最有限制性且深奥的问题,就因为它是深奥的,才使得人们无法透彻了解,也因此对它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

  我们以「杀死动物是否有罪」这个问题为例,有些人可能认为无罪,甚至我们也可以看见有些宗教师用枪射杀鸟类,但是,佛教徒却认为这是有罪的。可见人们即使对这与宗教无关的事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会将这样的问题,看成是无法解开的难题吗?对佛教徒来说,我们不会如此认为,我们认为杀害动物是罪恶的,因为大多数的人只要对动物有一点点的怜悯心,就会认为杀害动物是有罪的。因此,如果从佛教的立场考量,这种问题并非无解,事实上它本身就有明确的答案,相同地,「自我」与「无我」也是如此,假如从佛教的立场来加以仔细思量,我们便可以看到其决定性的意义。只有当人们用肤浅的教理(他们的徒众不了解「无我」的意义)去探讨时,这个问题才会成为无解的难题,这就好比和那些视动物生命如草芥的人讨论杀害动物的问题一般,永远无解。

  

  争论的双方──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尽管如此,我们发现问题几乎多数发生在佛教徒之间,现在让我们试着来想想争论的双方。根据事实,更精确地说,「佛教是否主张有永恒的自我」这个问题,是存在于某些大乘教派和上座部教派之间,而不只是存在于上座部教派中。泰国佛教是属于小乘,或称「上座部佛教」,通常都持有「佛教中没有『自我』」的看法,但我们之中也有些人持与某些大乘教派相同的看法,而认为有「自我」,这是不足为奇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并没有正确地了解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从大乘佛教中断章取义,且秘密地传播这些片面的观念,并将之视为真理,因为这些片面的观念和他们早已信仰的观点相符。由此可知,这个争论的双方就只是某些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徒而已(注一)。

    部分上座部佛教徒具有某些大乘佛教的观念是不足为奇的,大乘佛教内部也有类似的情形,他们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并且分裂成许多支派。所以,有些人的见解会与其他宗派雷同,这是任何宗派都不可避免的情形,但透过对历史事件和各部派主要教理的广泛研究,我们就可以知道个别宗派的主张。我们曾仔细检视信仰泰国上座部佛教者的想法,发现只有极少数人认可大乘教派的观点,然而这些人盲目地认为这些观点是大乘佛教特别新颖的观念,殊不知大乘佛教很久以前就宣扬这些观念了。

  一开始时,有些人郑重地坚称佛教主张有「自我」,那就是寂灭的涅槃或无为法,后来,当他们看到这种观点站不住脚时,就避重就轻地说那只是他们想要如此称呼或推论所得的结果罢了!而另一些人,即使先前在他们的书中曾经确认它是「自我」,后来却又说涅槃既不是「自我」,也不是「无我」,什么都不是。最后,还有些人意图摆脱这个问题,借口说会将涅槃解释成「自我」,只是为了劝服根器较差的人,使他们更好乐学佛。然而,还是有些人一直持有「佛教主张有『自我』(涅槃)」的观点,这可以从他们登载在《佛教》和其他刊物的文章中明显地看出来。

  (注一)大乘佛教主张「自我」是基于某种需要,也就是在佛灭后数百年来和婆罗门教竞争的需要,这点将在后文中讨论。

  

  争论的焦点──有「自我」或「无我」

  一旦我们承认不论信仰大乘和小乘佛教的人都是佛教徒,就必须以「自我」或「无我」这个问题,作为区分两个群体的标准。明确区分那个宗派属于那一种观点是不太恰当的,因为大乘佛教有许多宗派,每个宗派所持的观点又不完全相同,更何况在我们小乘佛教中也有人持有大乘佛教的观点。因此,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可以分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即使是究竟的真理(不是字面或肤浅的真理),还是有真实的「自我」,那就是「涅槃」或「无为法」。这一派人坚持他们的观点才是佛陀的真理,并认为主张「无我」的人是误解佛法,这是其中一派的说法。另一派则坚持佛教否定「自我」,万事万物从最低层的到最高层的涅槃,都是「无我」或「没有我」的。根据他们的说法,佛陀所说的「自我」,是世俗的用法,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世人了解佛法。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一)有一派主张佛教中有「自我」,而且说佛陀教人们追求它,以之为依怙(以下称这派为「有我论者」,Attavadi)。

  (二)另一派则认为佛教主张「无我」,而且说佛陀并没有教导我们去追求它,反而要我们灭除「自我感」或有关「自我」的感觉,能够如此,我们就不必寻求庇护,就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一派被称为「无我论者」,Anattavadi)。

  最后,我们可以确定双方争论的焦点乃在于「自我」和「无我」(所谓「争论的焦点」是指各有不同观点,而不是指争吵)。下文中当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时,会详细讨论双方所持的理由。以下我想对这令人困惑的难题的重要性,再表达一些我的看法。

  

  有「自我」与「无我」争论的扩大

  如前所述,「无我」是佛教的本质,有如佛法的心脏般重要,不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它一直是思想家及寻求解脱痛苦的人最喜爱的题目,从来没有例外。即使不喜欢持有特定看法的欧洲学者,也会不由自主地将之作为他们思考的好材料,并加以研究,他们认为「无我」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唯一的特殊教法。但是,也有某些西方的研究者被误导而误解佛教的观念,例如他们有些人非常倾向大乘佛教的观点,认为小乘经典并非佛说的真义,更严重的是,有些人甚至无意间错把其他宗教的观点,如《奥义书》的吠檀多哲学,认为是佛教的教理,但因这些研究者非常有名,有高等教育的背景,拥有高等的学术地位,或身为世界重要大学的讲师,许多人就相信、追随他们的观点,这就引起更多的争论,终而造成那些将来要研究这个主题者的困惑和混乱。

  当今有许多以外文印行的佛教书籍和期刊(小、大乘佛教两者均有),每一派都根据他们的观点发表言论,而最引人争论的主题就是「无我观」。大乘佛教一如往常地占在主导的角色,除了适时地介绍、推广和解说外,他们也主张迎合一般大众的「自我观」。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对这类的研究者和思想家(佛教徒和外国人)均有之间存有对立的意见感到惊讶,他们这些喜爱思考的人,只是把这个题目当作是追求快乐的思考食粮罢了!

  

  宗教研究的四个主题

  不论研究何种宗教,一般认为有四个主题:

  (一)教主的一生和教法。譬如佛教徒研究佛陀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教法。

  (二)世俗教义。该宗教信徒必须知道和实践所有的教义,这包括该宗教所有信徒必须实践,直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道德规范(或戒律)。

  (三)胜义谛(深奥的教义)或哲学。譬如佛教的阿毗达磨(又可译为「论」),这是根据逻辑而形成的要义,在推理的原则下,详细分门别类,它们是思考用的理论原则,和践行…

《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精神食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