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关,修行者可以不必知道这些,仍然可以解脱痛苦。
(四)宗教的神秘经验。实际上宗教并不是任何人创造的,而是自然的真理,所有宗教的神秘经验,其核心内容大都相同。譬如当一个人达到最高层次的善行,他将获得永恒不变的状态,这可称为「涅槃」、「上帝」、「最高自我」、「天堂」或其他任何的名字,所以宗教都以此为终极目标,希望证得究竟常乐的境界。关于这点,我们必须明白,在这个世界或任何世界上,只有一种宗教,──真理的宗教或自然真理的宗教,当我们根据这个真理正确地修行时,我们就会得到究竟且恒常的快乐。
哲学意义上的「无我」
这里所讨论的「自我」和「无我」是属于上述的第三层次,也就是哲学层次的问题,而且有部分是属于第四层次神秘经验的问题。说它属于哲学问题,是因为它是纯理论的,指出人类和动物是虚妄的,没有真正的「自我」,并且说明事物是自然地经由其他事物和合而成。它告诉我们如何去分解这些实体,使其还原到最小的组成份子,这种份子构成了所有的事物,它也告诉我们事物从何而来,如何成长、改变,以及为何会如此变化。它和第四层次的神秘经验有关,是因为它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无我」的意义涵盖了涅槃──一种永恒、平静和快乐的境界。虽然这种境界是所有宗教共同的目标,但是各有差异。有的宗教认为拥有「自我」就是达到永恒快乐的状态,而那个「自我」是「大我」,是「世界的自我」或「上帝的自我」。但是佛教否认所有这些「自我」,而认为这些个体虽然都存在,但它们不是「自我」,因为它们有些是幻象,其他不是幻象的也只是「法」或「自然」,它们不应被执着而且误认为是「自我」A因为它们会纠缠我们的心智,微细地、不知不觉地折磨着我们,使我们永远执着它。
以上说明「无我」的理论是如何的精细和深奥,它又是如何的重要,而成为佛教的核心教义。假如我们有透视「无我」的能力,就能广泛且透彻地知晓事物的真理,不论它们是有形的、无形的、世俗的或超越世俗的,这都将使我们明白世间没有不寻常的事物,无须执着或迷恋世事,我们也将不会被任何事物所左右。换句话说,假如我们的目的在探究是否有可作为精神的指标,且带领我们真正解脱的哲学概念,我们将会发现「无我」的哲学,就是这个精神指标,它将引领我们达到完全解脱的目的。本文最后会说明「无我」哲学如何使人解脱,这里必须先讨论「无我」的概念。
佛教因「无我」教法而超越其他宗教
从最究竟的意义来说,所有的宗教都有相同目的──以永恒的快乐为目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想想以下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宗教被认为层次比较高,有的却是比较低?而且有的比较深,有的比较浅?答案是因为各宗教的创始者对永恒的快乐境界了解与体会不同的缘故。例如基督教和回教说永恒的快乐是指上帝的天堂,但《奥义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则认为是「最高自我」(paramatman),或是其他人所说的「梵」(Brahma);佛教则说它是涅槃,或是当人们心中完全不执着于「自我」、梵、上帝、天堂等,或不再视它们为「自我」而想拥有或与其合而为一的境界。
关于这点,我们必须知道,人类一开始就有一步步追求更好的事物,直到最完美状态的本能。接着产生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最完美或极乐的状态、境界?当时最能适切回答或教导这个问题的人,都被后人尊称为「大师」。在这当中有些大师倾向于物质主义,他们着眼于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这就产生了可以满足人们所有欲望的天堂观,这种天堂可能是由神祇或上帝所创造。另外也有些宗教大师,将天堂解释为永生或不朽的境界,并教导人们这种观念。后来,更深入思考和教育更深化之后,一些注重精神层次的大师,深刻地发现最快乐或最好的心灵境界,必须是一个有智慧且不会受到干扰、污损或晦涩不明的心灵。在这些宗教师当中,所发现的智慧,程度各有不同,有些高超,有些低微,但无论他们的心灵净化程度多高,多数的人仍然觉得有「自我」的存在,或感觉到「自我」的快乐。
最后,佛陀发现究竟的真理:只有当心灵不再执着于「自我」的观念,甚至也不执着于清净时,才是最祥和、最纯净、最能解脱痛苦的境界。只要心灵意识到有「自我」存在于事物中,那么它就会执着「自我」,而心就不能解脱,这点后文会做更详细的解释。(由于这是很长的题目,读者应尽量逐步记住每个章节的重点,否则将会搞迷糊了,而且会一无所获。)
佛陀的「无我」要旨
有些人在听到别人谈及佛陀的「无我」教法时,可能会感到惊讶,这里必须特别提起佛陀,是因为在其他学说中,有的非常类似佛陀所说的意思,但是佛陀所说的「无我」,还是不同于其他学说所说的「无我」。
一切都只是自然的「法」
佛陀所说的「无我」,意义广大周延,既不认为事物中有个「自我」,也不把任何的个体看成是「自我」。对「自我」最明确的定义是:「自我」不是虚幻的,而是不假因缘而自行存在的实体,而且是触摸不着、无法加以左右的。这在宗教专有用词上称为「无为法」(asankhatadhamma),相对于「无为法」的就是「有为法」(sankhatadhamma)。有为法是由各种因缘组合而成,并且必须藉助它们才能形成,所以没有实体,而且是短暂的,比如说世俗中的物质或精神层面的事物,就是有为法。
更精确地说,无为法的境界是真理的境界或涅槃,它会使我们错以为是「自我」,因为它以不变异的形式出现。尽管它存在而且具有形象,也不是一般虚幻的事物,但是它仍然不是「自我」或其他的东西,而且不应该被认为是事物本身的「自我」或其他事物的「自我」,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诸法无我」。更深一层地说,一切都只是自然的「法」或自然的事物,它们可以分成两个领域,即前面所说的有为法与无为法。
[有为法是可经由身心认知的现象]
有为法属于现象界,我们可以经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认知它们,也可以经由身心与它们沟通或研究它们。属于这个领域的「法」或事物都是虚幻的,因为它们由许多事物集结而成,受时间的影响,它们形状的大小也会随着时间不停地变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有为法」,有为法就好比是一种现象。
[无为法只能以智慧作认知的基础]
无为法和有为法完全不同,它既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精神层面,无法单由接触去认知它;它不是由任何事物所创造的,不随时间变化,也没有形状或大小,所以不能从表象去度量或计算它,唯一的方法是用智慧,也就是以智慧作为认知的基础。
即使当我们说心灵以涅槃作为意识的对象,或自认为已经深刻地理解涅槃的本质时,我们也必须了解,心还是不能把涅槃当作是任何形式的「自我」,这意思是只有心灵的平静或妄想的断然止息,才有可能体证涅槃。一旦人的心灵明澈,就可以看清涅槃的实相,不过却无法向别人描述涅槃的情况,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至于涅槃的味道,把它当作某种东西,比方说像糖一般,这更是完全错误的事,因为涅槃没有味道、颜色、形状,或任何可以感知的性质。尝到涅槃的味道是指当心灵完全没有烦恼,或达到所谓涅槃的境界时,心中自然生起的一种感觉。这就好比我们沐浴之后,除掉身上所有的汗渍和脏污时所生起的舒适感,但我们不能说这种舒适感是清洁的味道,它只是和清洁有关,因为清洁没有任何味道,然而当身体清洁时,自然就会产生清新的感觉。达到涅槃──完全净化的心灵,也是如此。
像涅槃这种抽象的境界,并不是物质性的存在,也不具任何明确、特殊的味道,所以不能经由感官的接触来加以认知。有些事物可以用感觉、记忆和满不满意来认知,我们甚至能够体验到涅槃所产生的乐受,但是,那只是存在心中的一种感觉,会随时间改变,可以触摸得到,并受某些因素影响而改变;而无为法的涅槃,不是那种感觉,却比这些感觉更深刻。
总之,无为法很难用言语说明,我们必须慢慢地研究、观察它,直到能亲自清楚地体悟它,目前我们只能说涅槃不属于现象界,而且各方面都不同于有为法。确切地说,涅槃既不变异也不坏死,它是不朽的,即使没有任何事物去创造并且维持它,它也能够稳定地存在,而不是虚幻的,我们将这种境界称为「无为法」或「本体」(本来面目)。
有为法、无为法都不是「自我」
在前面我已经说过,所有存在的事物可以分成两大类──有为法和无为法,我奉劝各位,要进一步认识这两者,它们既非「自我」,也没有「自我」,它们完全是抽象的事物,两者唯一的差别在于有为法是虚幻的,无为法则不是虚幻的,而且两者都只是自然存在的事物。
我指出这点是希望使人们能摒除心中的所有意念,以免执持这些事物,而把它们当作是「自我」。心灵可能执持的有为法包括色身、心灵本身、个人所作的功德和所犯的罪恶、财产、名誉、威望、烦恼欲望、爱恋、愤怒、自私等烦恼,以及因执着所产生的生、老、苦、病、死等世事的生灭;最后,也包括执着,执着是产生并坚持错误观念的导因(注一),执着也造成轮回和转世,它根深蒂固且常出现在众生心中。无为法是心灵解脱或已超脱有为法后所达到的状态,在发现这不执着的状态(涅槃)时,心灵可能将它当作「自我」而执着不放,而这也是习气所使然。
(注一)执着包括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身体和心灵也不是「自我」
究竟是谁想要去做或被禁止不能做,或害怕去做功德、罪恶、善事、坏事?对于这点,假如我们没有看清「无…
《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