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将很难了解它。事实上,身体和心灵是以上行为的执行者,也是后果的承受者,这些果报伴随它们直到来生,所有的果报就留在身心中。但身体和心灵并非「自我」,它们是自然的,受到本身内在、自然与为自己等的力量影响而运作,只要身心两者协调合作或步调一致,并且因缘具足,就会去追求符合它们直觉的利益。
身心两者都不是「自我」,因为它们都只是幻相。假如我们能使心灵不执着于「自我」的观念,就可立刻发现,「自我」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自然创作出来可以感知和思考的傀儡,或类似傀儡的个体,而这个个体却反过来把自然的傀儡当成是「自我」,这才造成了「我们」、「他们」、「这个人」、「那个人」、「得失」、「爱恨」等概念,而这些想法全都是虚幻的,因为它们源自于内心,而内心已如前面所说的,本身就是幻相。
一般人都知道「帘幕之前」有什么东西,却没有人曾探索「帘幕之后」又是如何,甚至从未想过有「帘幕之后」的存在,所以他们自然就认为所有存在的东西只限于能知觉到的东西。他们把身心合在一起看成是「自我」,而以心灵为中心(更精确地说,把心灵当作是灵魂),没有任何事物在「自我」之外,或超越「自我」。
所以,我执成为人们最根深蒂固的本性,而且主宰人们的身心,使身心受到「自我」思考和感觉的统御,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心灵能自然感知到的事物,全都是有为法的范围,而从来没有探索到「帘幕之后」的无为法,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谈论无为法会令人难以理解,而身心并非「自我」的说法却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原因,这是因为如前面所说的,人只认知到事物的一半道理。
根据这点,我们可以明白,虽然佛陀说任何事物都没有「自我」(诸法无我),但他并不否定功德与罪恶等的存在,功德与罪恶等只是由身心组成的个体所做的行为,对只有肉体的个体而言,那些活动就只是反应动作,而没有功德或罪恶。由于肉体与心灵不是「自我」,功德或罪恶也跟它们一样没有「自我」,假如我们清楚了解肉体和心灵并不是「自我」,也就可以立刻清楚了解它们的功德或罪恶也不是「自我」。
请切记:生、老、病、死、修德、犯罪、行善、做恶都是「无我」。只要一个人对「帘幕之后」的东西毫无所知,只知道「帘幕之前」的东西,他就是把自己看成是有「自我」的人,他会害怕罪恶和想修功德,想藉此使他的「自我」(他执着的东西)拥有幸福、快乐和舒适,而这将是无法避免的现象,就如一个人不可避免地把自己当成是「自我」一般。
去除「我执」才能成为解脱者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真实世间的众生无法避免「自我」的观念,所以,佛陀就教导人们去除罪恶和做功德。佛陀也说:「『自我』是『自我』的依怙」,意思是众生都会执着,并且以之为自己的本体的那个「自我」,必须是「自我」本身的依怙,直到众生和它毫无牵连(也就是从「自我」执着中解脱出来),不再执持「自我」或需要依赖「自我」,到达这种境界以后,只剩下一种变化不止及另一种平静安住的自然本性。
当一个人从执着「自我」中解脱出来时,也就是说他已确实明白「无我」,将超越「自我」以及做功德、犯罪的束缚,这就像一般人所说的,阿罗汉超越了功德、罪恶和善恶,因为阿罗汉已从「自我」的执着中超脱。但是一个已经去除我执而解脱的人,是否仍然还有「自我」呢?这是不可能的。
最初,人以身心的结合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后来他清楚地知道它不是「自我」,要消除它而达到「无我」的境界,但对那些仍然有些微错误观念和无明的人来说,再度将这境界当作「自我」是可能的,所以这样的境界必须进一步予以消除。但是一个人如果真的达到最究竟的境界,或痛苦完全止息时,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因此,把涅槃看成是「自我」的本体并不是佛陀的看法,而是其他较佛陀稍早存在的宗派的观点。佛陀入灭后,部分的佛教徒却再度声称这个错误的观点是佛陀的看法,即使到今日,仍然有些人附和这种陈旧的观点,或为了某种利益而将这种观点说成是佛陀的教法。
总之,佛陀的无我说否定各种层面的「自我」,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两者,换句话说,就是「帘幕之前」和「帘幕之后」的两边,也就是知识与无知的两边。佛陀遵从世俗的说法,说要行善而不造恶的那个「自我」,只限于对尚未明白真理、执着邪见的众生而说。到目前为止,笔者所解释的只是主要教法的摘要,详细的内容将在以后各章中加以说明。
在下一章中,我将先讨论与佛教不同的其他学说所说的无我论,目的是将他们所说的与佛教真正的无我论做比较,这将是个预防措施,避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使佛教的无我论偏离真义,或我们自己很可笑地成为其他学说的教师或传播者。
其他宗教学说的无我观
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必须注意外道的无我观。根据佛教的分法,外道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会毁灭世界的错误观点,第二类虽然不是错误观点,但不属于佛教,而且不同于佛陀所说的教法。
错误的无我观
根据佛教的说法,有下列三种错误的无我观(或内含「无我」的观念):无作见(Akiriyaditthi行为无效论)、无因见(Ahetukaditthi)、空无见(Natthikaditthi虚无主义论)。在佛世时,能和佛教相抗衡的哲学观是六师外道(Annatitthiyas),这些宗教师提出和佛教不同的教义,他们的教义充满极端的无我观,其中有些观点非常地精深微妙,致使一些如国王的高层人士,把它们误认为是佛教的观点,而因此接受,即使到了今天,这些观点也仍然可以和佛法抗衡。
[富兰那迦叶──任何人不论在行善或作恶,都没有「自我」存在]
六师外道中的富兰那迦叶(Puranakassapa),持有如下的看法:
没有功德,也没有罪业;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杀、盗,也没有邪淫;而且也没有因为造作这些行为所犯下的罪业。即使有人杀死所有的动物,将它们的尸体切成碎片,将这些碎肉堆满整个阎浮大地(印度大陆),也只是有这种行为,而完全没有罪恶;即使有人行祭祀,或布施世界上所有的苦行者及婆罗门,也只有这个动作,而没有任何功德;即使有人在神圣的恒河左岸或右岸做了以上的行为,也不会有一般人所相信的功德或罪业。
这派的观点认为除了行为或显现的事相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举例来说,屠杀动物只是拿一把刀刺穿它,而使它受伤或死亡的行为而已,较严重的后果,也只是把肉拿来当作食物,但这样做仍然没有功德,也没有罪业。这是「无作见」(行为无效论),它否认有功德和罪业。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持有这种观点,例如有些科学家只从物质层面看待事物,而认为宗教已经过时。他们大概不知道,这样的观点于佛陀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并一直与佛法抗衡。这种观点主张「无我」,和佛教一样否定「自我」,它坚持所有事物完全只是一个物体、一个自然的个体,在任何人身上都没有所谓的「自我」在行善或作恶。和佛法比起来,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因为它否定仍然执持「自我」者所具有的功德和罪业,这种观点只是在表面上去除「自我」,然而,仍然有相当多的人接受这种观点,这使得富兰那迦叶成为著名的大师。
[末迦利瞿舍罗──生命自然运行,没有力量能染污或净化它]
末迦利瞿舍罗(Makkhaligosala)持有以下的观点,并以之教导他的信徒:
生命只是完全自然的一团东西,它根据自己的特性自然运行,当它必须在某一种状态时,就会不断地停在该状态中,直到停止或不留痕迹地自动消失为止。人既不能使它成为行善或作恶的「自我」,也无法改变它,更无须担忧如何加速净化自己,以停止轮回或获得解脱,即使真的这么做了,其结果也会和什么都没做一样。这就好比一团纱球,一个人握住线一端的结,当此人握着这个结,将纱球丢出去时,纱球将会一面滚动一面解开,愈滚愈小,最后当纱球滚完时,它就会自己停下来,所以没有必要去使它停下来。生命也是如此,它在生死轮回中滚动,同时自己会解开,渐渐变得纯净或完全自动解脱,没有人可以加快或延缓这个过程,因此没有原因或力量能够污染或净化它。所谓「好的行为是净化的因,坏的行为则是染污的因」,其实这两者都只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这个观点对某些人而言,恰好投其所好,因为他们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顺其自然地发展就行了。这是一种完全否定自己和自己能力的哲学,它与佛教不同之处在于佛法教我们清净、不清净是有其因缘的,假如我们造作了任何的因缘,就会根据这因缘而加速变得不清净或清净,结果也将影响造作这因缘的身心,也就是影响我们自己。虽然在出世间的层次上,佛法说世事皆是「无我」,但佛教并不否定污秽和德行的存在,以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缘。
末迦利瞿舍罗的观点符合现代科学的演化论,例如所有有机物自然演化,并依序改变成较高级的生物,演化论与此理论的差别是在于演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创造因缘或力量,来阻碍、延缓、促进或加速它的进化。我们相信佛法的涅槃是所有的人最后都要到达的究竟目的,但有个例外──我们承认可以创造因缘,使我们在此生或当下就证得涅槃;我们也承认,如果不去创造因缘,证得涅槃的时间就会延后,我们可能因此必须留在较低的境界相当长的时间。这意思是说佛教接受因缘的力量,且并不认为因缘不能被改变,而这正是末迦利瞿舍罗完全否定的观点,这个非佛教的观点被归类为「无因见」,意指没有因果的观念。换句话说,即使就世俗的层次而言,也没…
《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