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我▪P4

  ..續本文上一頁我」,將很難了解它。事實上,身體和心靈是以上行爲的執行者,也是後果的承受者,這些果報伴隨它們直到來生,所有的果報就留在身心中。但身體和心靈並非「自我」,它們是自然的,受到本身內在、自然與爲自己等的力量影響而運作,只要身心兩者協調合作或步調一致,並且因緣具足,就會去追求符合它們直覺的利益。

  身心兩者都不是「自我」,因爲它們都只是幻相。假如我們能使心靈不執著于「自我」的觀念,就可立刻發現,「自我」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自然創作出來可以感知和思考的傀儡,或類似傀儡的個體,而這個個體卻反過來把自然的傀儡當成是「自我」,這才造成了「我們」、「他們」、「這個人」、「那個人」、「得失」、「愛恨」等概念,而這些想法全都是虛幻的,因爲它們源自于內心,而內心已如前面所說的,本身就是幻相。

  一般人都知道「簾幕之前」有什麼東西,卻沒有人曾探索「簾幕之後」又是如何,甚至從未想過有「簾幕之後」的存在,所以他們自然就認爲所有存在的東西只限于能知覺到的東西。他們把身心合在一起看成是「自我」,而以心靈爲中心(更精確地說,把心靈當作是靈魂),沒有任何事物在「自我」之外,或超越「自我」。

  所以,我執成爲人們最根深蒂固的本性,而且主宰人們的身心,使身心受到「自我」思考和感覺的統禦,而這也就是爲什麼說心靈能自然感知到的事物,全都是有爲法的範圍,而從來沒有探索到「簾幕之後」的無爲法,這也說明了爲什麼談論無爲法會令人難以理解,而身心並非「自我」的說法卻是人們最容易接受的原因,這是因爲如前面所說的,人只認知到事物的一半道理。

  根據這點,我們可以明白,雖然佛陀說任何事物都沒有「自我」(諸法無我),但他並不否定功德與罪惡等的存在,功德與罪惡等只是由身心組成的個體所做的行爲,對只有肉體的個體而言,那些活動就只是反應動作,而沒有功德或罪惡。由于肉體與心靈不是「自我」,功德或罪惡也跟它們一樣沒有「自我」,假如我們清楚了解肉體和心靈並不是「自我」,也就可以立刻清楚了解它們的功德或罪惡也不是「自我」。

  請切記:生、老、病、死、修德、犯罪、行善、做惡都是「無我」。只要一個人對「簾幕之後」的東西毫無所知,只知道「簾幕之前」的東西,他就是把自己看成是有「自我」的人,他會害怕罪惡和想修功德,想藉此使他的「自我」(他執著的東西)擁有幸福、快樂和舒適,而這將是無法避免的現象,就如一個人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當成是「自我」一般。

  

  去除「我執」才能成爲解脫者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真實世間的衆生無法避免「自我」的觀念,所以,佛陀就教導人們去除罪惡和做功德。佛陀也說:「『自我』是『自我』的依怙」,意思是衆生都會執著,並且以之爲自己的本體的那個「自我」,必須是「自我」本身的依怙,直到衆生和它毫無牽連(也就是從「自我」執著中解脫出來),不再執持「自我」或需要依賴「自我」,到達這種境界以後,只剩下一種變化不止及另一種平靜安住的自然本性。

  當一個人從執著「自我」中解脫出來時,也就是說他已確實明白「無我」,將超越「自我」以及做功德、犯罪的束縛,這就像一般人所說的,阿羅漢超越了功德、罪惡和善惡,因爲阿羅漢已從「自我」的執著中超脫。但是一個已經去除我執而解脫的人,是否仍然還有「自我」呢?這是不可能的。

  最初,人以身心的結合作爲一個人的個體,後來他清楚地知道它不是「自我」,要消除它而達到「無我」的境界,但對那些仍然有些微錯誤觀念和無明的人來說,再度將這境界當作「自我」是可能的,所以這樣的境界必須進一步予以消除。但是一個人如果真的達到最究竟的境界,或痛苦完全止息時,就不會發生這種事。

  因此,把涅槃看成是「自我」的本體並不是佛陀的看法,而是其他較佛陀稍早存在的宗派的觀點。佛陀入滅後,部分的佛教徒卻再度聲稱這個錯誤的觀點是佛陀的看法,即使到今日,仍然有些人附和這種陳舊的觀點,或爲了某種利益而將這種觀點說成是佛陀的教法。

  總之,佛陀的無我說否定各種層面的「自我」,包括有爲法和無爲法兩者,換句話說,就是「簾幕之前」和「簾幕之後」的兩邊,也就是知識與無知的兩邊。佛陀遵從世俗的說法,說要行善而不造惡的那個「自我」,只限于對尚未明白真理、執著邪見的衆生而說。到目前爲止,筆者所解釋的只是主要教法的摘要,詳細的內容將在以後各章中加以說明。

  在下一章中,我將先討論與佛教不同的其他學說所說的無我論,目的是將他們所說的與佛教真正的無我論做比較,這將是個預防措施,避免因爲我們的無知而使佛教的無我論偏離真義,或我們自己很可笑地成爲其他學說的教師或傳播者。

  

  其他宗教學說的無我觀

  爲了避免混淆,我們必須注意外道的無我觀。根據佛教的分法,外道的觀點可以分爲兩類,第一類是會毀滅世界的錯誤觀點,第二類雖然不是錯誤觀點,但不屬于佛教,而且不同于佛陀所說的教法。

  

  錯誤的無我觀

  根據佛教的說法,有下列叁種錯誤的無我觀(或內含「無我」的觀念):無作見(Akiriyaditthi行爲無效論)、無因見(Ahetukaditthi)、空無見(Natthikaditthi虛無主義論)。在佛世時,能和佛教相抗衡的哲學觀是六師外道(Annatitthiyas),這些宗教師提出和佛教不同的教義,他們的教義充滿極端的無我觀,其中有些觀點非常地精深微妙,致使一些如國王的高層人士,把它們誤認爲是佛教的觀點,而因此接受,即使到了今天,這些觀點也仍然可以和佛法抗衡。

  

  [富蘭那迦葉──任何人不論在行善或作惡,都沒有「自我」存在]

  六師外道中的富蘭那迦葉(Puranakassapa),持有如下的看法:

  沒有功德,也沒有罪業;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殺、盜,也沒有邪淫;而且也沒有因爲造作這些行爲所犯下的罪業。即使有人殺死所有的動物,將它們的屍體切成碎片,將這些碎肉堆滿整個閻浮大地(印度大陸),也只是有這種行爲,而完全沒有罪惡;即使有人行祭祀,或布施世界上所有的苦行者及婆羅門,也只有這個動作,而沒有任何功德;即使有人在神聖的恒河左岸或右岸做了以上的行爲,也不會有一般人所相信的功德或罪業。

  這派的觀點認爲除了行爲或顯現的事相外,沒有任何東西存在。舉例來說,屠殺動物只是拿一把刀刺穿它,而使它受傷或死亡的行爲而已,較嚴重的後果,也只是把肉拿來當作食物,但這樣做仍然沒有功德,也沒有罪業。這是「無作見」(行爲無效論),它否認有功德和罪業。時至今日,仍然有人持有這種觀點,例如有些科學家只從物質層面看待事物,而認爲宗教已經過時。他們大概不知道,這樣的觀點于佛陀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並一直與佛法抗衡。這種觀點主張「無我」,和佛教一樣否定「自我」,它堅持所有事物完全只是一個物體、一個自然的個體,在任何人身上都沒有所謂的「自我」在行善或作惡。和佛法比起來,這是一種極端的觀點,因爲它否定仍然執持「自我」者所具有的功德和罪業,這種觀點只是在表面上去除「自我」,然而,仍然有相當多的人接受這種觀點,這使得富蘭那迦葉成爲著名的大師。

  

  [末迦利瞿舍羅──生命自然運行,沒有力量能染汙或淨化它]

  末迦利瞿舍羅(Makkhaligosala)持有以下的觀點,並以之教導他的信徒:

  生命只是完全自然的一團東西,它根據自己的特性自然運行,當它必須在某一種狀態時,就會不斷地停在該狀態中,直到停止或不留痕迹地自動消失爲止。人既不能使它成爲行善或作惡的「自我」,也無法改變它,更無須擔憂如何加速淨化自己,以停止輪回或獲得解脫,即使真的這麼做了,其結果也會和什麼都沒做一樣。這就好比一團紗球,一個人握住線一端的結,當此人握著這個結,將紗球丟出去時,紗球將會一面滾動一面解開,愈滾愈小,最後當紗球滾完時,它就會自己停下來,所以沒有必要去使它停下來。生命也是如此,它在生死輪回中滾動,同時自己會解開,漸漸變得純淨或完全自動解脫,沒有人可以加快或延緩這個過程,因此沒有原因或力量能夠汙染或淨化它。所謂「好的行爲是淨化的因,壞的行爲則是染汙的因」,其實這兩者都只是騙人的幌子罷了!

  這個觀點對某些人而言,恰好投其所好,因爲他們無須做任何事情,只要順其自然地發展就行了。這是一種完全否定自己和自己能力的哲學,它與佛教不同之處在于佛法教我們清淨、不清淨是有其因緣的,假如我們造作了任何的因緣,就會根據這因緣而加速變得不清淨或清淨,結果也將影響造作這因緣的身心,也就是影響我們自己。雖然在出世間的層次上,佛法說世事皆是「無我」,但佛教並不否定汙穢和德行的存在,以及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緣。

  末迦利瞿舍羅的觀點符合現代科學的演化論,例如所有有機物自然演化,並依序改變成較高級的生物,演化論與此理論的差別是在于演化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創造因緣或力量,來阻礙、延緩、促進或加速它的進化。我們相信佛法的涅槃是所有的人最後都要到達的究竟目的,但有個例外──我們承認可以創造因緣,使我們在此生或當下就證得涅槃;我們也承認,如果不去創造因緣,證得涅槃的時間就會延後,我們可能因此必須留在較低的境界相當長的時間。這意思是說佛教接受因緣的力量,且並不認爲因緣不能被改變,而這正是末迦利瞿舍羅完全否定的觀點,這個非佛教的觀點被歸類爲「無因見」,意指沒有因果的觀念。換句話說,即使就世俗的層次而言,也沒…

《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精神食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