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我▪P2

  ..續本文上一頁我」的想法,最後仍然需要自然地去除它,所以盡力去達到「無我」吧!

  讀完這本書之後,由于健康情況不斷地惡化,我覺得自己無法親自翻譯它,但是爲了回應佛使尊者的期望,我決定完成這項工作,藉此表達我對他所作貢獻的敬意。因爲他去除人們對佛法的無知,引領人們見到佛法的光明,並使人更能明白快樂的真谛。所以,我試著接洽幾位從事翻譯的朋友,請他們幫忙。第一位是竹拉隆宮大學的蒙可‧第那卡瑞特拉(Mongkol Dejnakarintra)法師,他以前就曾經慈悲地協助我翻譯佛使尊者的另一本書──《佛法的二十四個界面》【譯注一】,此次蒙可法師也欣然允諾幫忙,另外還有竹拉隆宮大學的蘇帕潘‧南‧邦昌(Supaphan Na Bangchang)法師,以及最近加入的維特‧西哇沙裏亞諾(Witt Siwasariyanon)博士,和瓦裏亞‧親瓦諾(Wariya Chinwanno)博士等人的善心合作,現在翻譯的成品就呈現在您的手上,我非常感謝他們。

  此書能順利出版發行,也要誠摯地感謝佛法解行中心協助關照美術設計及印刷。

  最後,也是最微不足道的,就是我自己在此書印行上也盡了微薄之力,我希望在一九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佛使尊者八十四歲生日紀念時,以此作爲獻禮。

  蘇尼‧蘭‧因陀羅(Suny Ram Indra)

   曼谷,一九九○年五月

  【譯注一】《佛法的二十四個界面》(The 24 Dimensions of Dhamma)收錄在鄭振煌譯《何來宗教》,慧炬出版社出版。

  

  前言:撰寫本書的緣起

  要說明「無我」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因爲它是佛學的精髓,我擔心能否將其深奧的義理解釋清楚,如果我解釋得太差,有些人可能因此誤解佛法,以爲佛法真的是那麼差勁,這將是我對佛教造成的最大傷害。但現在我愈來愈有信心,因爲我從一些提出意見和疑問的朋友身上,了解到解釋它比都不解釋好,至少可以消除對這問題的爭議。

  「做比不做好」意味著還能利益那些認識不清或不了解「無我」的人,因此,在沒有抱著必須完美無缺的期待下進行解釋,即使只能解答疑問,也會有良好的結果,我也會感到非常滿意;而假如這解釋正好是完美的,或帶來出人意料的啓發效果,則是意外的收獲。

  

  「自我」與「無我」的對立,並非無解的難題

  「自我」或「無我」這個問題對有些人而言,好像是永遠無法解開的難題,各種解釋莫衷一是,就像其他雷同的問題一般,這個爭議會永無止境地持續下去。實際上,它並不是無法解決的難題,反倒是個最有限製性且深奧的問題,就因爲它是深奧的,才使得人們無法透徹了解,也因此對它産生各種不同的看法。

  我們以「殺死動物是否有罪」這個問題爲例,有些人可能認爲無罪,甚至我們也可以看見有些宗教師用槍射殺鳥類,但是,佛教徒卻認爲這是有罪的。可見人們即使對這與宗教無關的事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會將這樣的問題,看成是無法解開的難題嗎?對佛教徒來說,我們不會如此認爲,我們認爲殺害動物是罪惡的,因爲大多數的人只要對動物有一點點的憐憫心,就會認爲殺害動物是有罪的。因此,如果從佛教的立場考量,這種問題並非無解,事實上它本身就有明確的答案,相同地,「自我」與「無我」也是如此,假如從佛教的立場來加以仔細思量,我們便可以看到其決定性的意義。只有當人們用膚淺的教理(他們的徒衆不了解「無我」的意義)去探討時,這個問題才會成爲無解的難題,這就好比和那些視動物生命如草芥的人討論殺害動物的問題一般,永遠無解。

  

  爭論的雙方──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盡管如此,我們發現問題幾乎多數發生在佛教徒之間,現在讓我們試著來想想爭論的雙方。根據事實,更精確地說,「佛教是否主張有永恒的自我」這個問題,是存在于某些大乘教派和上座部教派之間,而不只是存在于上座部教派中。泰國佛教是屬于小乘,或稱「上座部佛教」,通常都持有「佛教中沒有『自我』」的看法,但我們之中也有些人持與某些大乘教派相同的看法,而認爲有「自我」,這是不足爲奇的。原因之一是他們並沒有正確地了解上座部佛教的教義;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從大乘佛教中斷章取義,且秘密地傳播這些片面的觀念,並將之視爲真理,因爲這些片面的觀念和他們早已信仰的觀點相符。由此可知,這個爭論的雙方就只是某些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徒而已(注一)。

    部分上座部佛教徒具有某些大乘佛教的觀念是不足爲奇的,大乘佛教內部也有類似的情形,他們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並且分裂成許多支派。所以,有些人的見解會與其他宗派雷同,這是任何宗派都不可避免的情形,但透過對曆史事件和各部派主要教理的廣泛研究,我們就可以知道個別宗派的主張。我們曾仔細檢視信仰泰國上座部佛教者的想法,發現只有極少數人認可大乘教派的觀點,然而這些人盲目地認爲這些觀點是大乘佛教特別新穎的觀念,殊不知大乘佛教很久以前就宣揚這些觀念了。

  一開始時,有些人鄭重地堅稱佛教主張有「自我」,那就是寂滅的涅槃或無爲法,後來,當他們看到這種觀點站不住腳時,就避重就輕地說那只是他們想要如此稱呼或推論所得的結果罷了!而另一些人,即使先前在他們的書中曾經確認它是「自我」,後來卻又說涅槃既不是「自我」,也不是「無我」,什麼都不是。最後,還有些人意圖擺脫這個問題,借口說會將涅槃解釋成「自我」,只是爲了勸服根器較差的人,使他們更好樂學佛。然而,還是有些人一直持有「佛教主張有『自我』(涅槃)」的觀點,這可以從他們登載在《佛教》和其他刊物的文章中明顯地看出來。

  (注一)大乘佛教主張「自我」是基于某種需要,也就是在佛滅後數百年來和婆羅門教競爭的需要,這點將在後文中討論。

  

  爭論的焦點──有「自我」或「無我」

  一旦我們承認不論信仰大乘和小乘佛教的人都是佛教徒,就必須以「自我」或「無我」這個問題,作爲區分兩個群體的標准。明確區分那個宗派屬于那一種觀點是不太恰當的,因爲大乘佛教有許多宗派,每個宗派所持的觀點又不完全相同,更何況在我們小乘佛教中也有人持有大乘佛教的觀點。因此,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可以分出兩派,其中一派認爲即使是究竟的真理(不是字面或膚淺的真理),還是有真實的「自我」,那就是「涅槃」或「無爲法」。這一派人堅持他們的觀點才是佛陀的真理,並認爲主張「無我」的人是誤解佛法,這是其中一派的說法。另一派則堅持佛教否定「自我」,萬事萬物從最低層的到最高層的涅槃,都是「無我」或「沒有我」的。根據他們的說法,佛陀所說的「自我」,是世俗的用法,其目的是爲了促進世人了解佛法。總而言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有一派主張佛教中有「自我」,而且說佛陀教人們追求它,以之爲依怙(以下稱這派爲「有我論者」,Attavadi)。

  (二)另一派則認爲佛教主張「無我」,而且說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去追求它,反而要我們滅除「自我感」或有關「自我」的感覺,能夠如此,我們就不必尋求庇護,就可以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一派被稱爲「無我論者」,Anattavadi)。

  最後,我們可以確定雙方爭論的焦點乃在于「自我」和「無我」(所謂「爭論的焦點」是指各有不同觀點,而不是指爭吵)。下文中當我們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時,會詳細討論雙方所持的理由。以下我想對這令人困惑的難題的重要性,再表達一些我的看法。

  

  有「自我」與「無我」爭論的擴大

  如前所述,「無我」是佛教的本質,有如佛法的心髒般重要,不論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它一直是思想家及尋求解脫痛苦的人最喜愛的題目,從來沒有例外。即使不喜歡持有特定看法的歐洲學者,也會不由自主地將之作爲他們思考的好材料,並加以研究,他們認爲「無我」是佛教有別于其他宗教唯一的特殊教法。但是,也有某些西方的研究者被誤導而誤解佛教的觀念,例如他們有些人非常傾向大乘佛教的觀點,認爲小乘經典並非佛說的真義,更嚴重的是,有些人甚至無意間錯把其他宗教的觀點,如《奧義書》的吠檀多哲學,認爲是佛教的教理,但因這些研究者非常有名,有高等教育的背景,擁有高等的學術地位,或身爲世界重要大學的講師,許多人就相信、追隨他們的觀點,這就引起更多的爭論,終而造成那些將來要研究這個主題者的困惑和混亂。

  當今有許多以外文印行的佛教書籍和期刊(小、大乘佛教兩者均有),每一派都根據他們的觀點發表言論,而最引人爭論的主題就是「無我觀」。大乘佛教一如往常地占在主導的角色,除了適時地介紹、推廣和解說外,他們也主張迎合一般大衆的「自我觀」。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對這類的研究者和思想家(佛教徒和外國人)均有之間存有對立的意見感到驚訝,他們這些喜愛思考的人,只是把這個題目當作是追求快樂的思考食糧罷了!

  

  宗教研究的四個主題

  不論研究何種宗教,一般認爲有四個主題:

  (一)教主的一生和教法。譬如佛教徒研究佛陀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教法。

  (二)世俗教義。該宗教信徒必須知道和實踐所有的教義,這包括該宗教所有信徒必須實踐,直到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道德規範(或戒律)。

  (叁)勝義谛(深奧的教義)或哲學。譬如佛教的阿毗達磨(又可譯爲「論」),這是根據邏輯而形成的要義,在推理的原則下,詳細分門別類,它們是思考用的理論原則,和踐行…

《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精神食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