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我▪P13

  ..续本文上一页「自我」的人将和上帝合而为一,上帝是「宇宙我」,整个世界的人可以说是同样的东西,所有的生物也是如此,而这个是唯一的「灵魂」,也就是世界或人类的本质。明白这种道理的人就会与这灵魂合而为一,这就好比基督教所说的,人会和上帝结合一般,最后永远有个「自我」,那就是永恒的「自我」。

  根据前面的说法,读者应先尝试评量,这种「最高修法者的自我的」论点有多么高深(或精深),也可使读者进一步预想到,如果有超越这种主张的哲学那将会是多么地精深啊!而特别的是,这种哲学不是别的,它就是佛教哲学!

  在回头考量佛教哲学之前,让我们跨越到西方哲学,探究其中是否仍然有不同的「自我观」,他们的说法是否会比前面的「自我观」更完美。然而,由史料显示,当「自我」的哲学在佛陀时代的印度已经蓬勃发展时,欧洲却未照耀到「无为法」哲学的阳光(即对此种哲学一无所知)。在佛灭后不久的罗马时代,欧洲才开始稍微接触到这种学说,但大部分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学说。欧洲在形而上学的发展和成就是近代的事,所谓的形而上学,是涉及心灵和神秘自然的学说,而且毋庸置疑的,东方哲学的观念已广泛地渗入西方思想的基础中。因为腓尼基人或巴比伦人,远在佛陀之前就和印度接触,所以,早在西方哲学形成前的古代,印度和巴勒斯坦之间的陆路就已经建立了,有些甚至远到罗马城。不过,我们现在不谈历史,只说从开始到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并且只从目前可获得的资料中,探讨他们的「自我观」。

  各时期的西方哲学家,就如同东方哲学家一般,可分为两大派别,一派主张有「自我」,另一派则主张「无我」。主张有「自我」这派哲学主要源自于具有道德学说、行为因果论与业力的宗教,因此他们需要「自我」来执行行为或接受行为的果报,并且害怕痛苦。主张「无我」这派哲学源于物质主义所产生的科学理念,其后并发展成心理或精神层面,这派的「无我观」发展过度时,就形成虚无主义。但此处我们将只探讨有关「自我」的观点,并研究他们发展的程度。

  

  西赛罗──「自我」是能思考、行动、感觉及承受果报者

  从西塞罗(Cicero)的话中可以看出「自我」的轮廓:

  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它能思考、理解、行使意志、采取行动者,它一定是属于天上或神圣的东西,因此,它一定是永恒的。

  虽然他没有将这种物体定名为「自我」或「灵魂」,但他承认有种东西是从天堂或神秘的地方分离出来的。这种东西无从去想象,而且形成我们肉体的本质,它就是那个能思考、行动、感觉和承受种种果报者,它因为这些目的而存在,并且会贯彻此一目的直到永远。

  

  贝里──「自我」是上帝

  我们可以从贝里(Bailey)的话看到更进一步的线索:

  庙宇崩毁了,但上帝仍然存在。

  这显示他信仰之物既不会死亡,也不会被毁坏,并且认为这样的东西确实存在,但因他无法使用其他恰当的名字,只得称它为「上帝」。

  

  艾彼科蒂塔斯──「自我」是灵魂

  艾彼科蒂塔斯(Epictetus)说:

  「我」(I)是灵魂,拖带一个躯体而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认为自己或我们的真正「自我」并不是肉体,而是一个称为「自我」的神秘物体或灵魂,这个灵魂带着躯体旅行,身体只是个躯壳或骨架。根据这种说法,他所知道的「自我」比他的直觉──也就是任何野蛮人或野兽都知道的肉体──所知的还要深刻。他以这作为人类的本质,这个观点与印度的古老观点相同,也和布咤婆楼告诉佛陀的观点相同。

  

  哥德──「自我」永远持续工作

  另一位西方学者哥德(Goethe)说:

  我完全相信灵魂是不能被毁灭的,它的行动将永远持续。它就像太阳看起来似乎是在夜间沈落,但事实上,它只是到别处去散布光亮。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学者相信「自我」或灵魂不像肉体一样会毁坏,它能永远活跃地执行它的任务,而且认为死亡只是一种假象,毁坏的只是肉体而已,真正的个体或灵魂仍然和以前一样活在另一个层面上。这就好比太阳,事实上它一直存在着,但当我们看着它日出明亮、日落消逝时却误解它。假如我们能乘着太阳,就会发现它任何时刻都相同,从来不像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有时比较明亮,有时比较黯淡。在哥德看来,「自我」也是如此,无论肉体出生,长大成青少年,或年衰死亡,「自我」总是相同,而且永远保持不变。

  我们可以发觉他的观点和印度哲学相当一致,他以某个个体作为「自我」,而这个体永远存在,恒常不变。不过我们必须指出,他对于「自我」的看法是非常乐观的──「自我」要永远「持续地工作」。也就是说让「自我」无止境地工作(就可以得到永远的快乐和平),一如某些教派所期望的无须做任何工作也可以得到快乐和平一样。如果我们认为工作即快乐,或快乐和工作是相同的,那么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可以的。

  

  查尔斯.卫思理──「自我」永远存在

  查尔斯‧卫思理(Charles Wesley),是另一个相信「自我」会不断地工作的学者。他说:

  我有一个任务,

  光耀上帝的任务;

  要去拯救一个永远不死的灵魂,

  把它安顿在天上。

  歌德在另一篇文章中说:

  对我而言,有关我的灵魂永远存在之事,可从我对行动的看法中得到证明。假如我不断地工作直到死亡,直到当下的我已无法支持自己的精神时,自然又会有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出现。

  他相信「自我」的重生和永恒,并坚持一个原则──对工作的热忱是「自我」存在的重要因素。他不曾谈过「自我」的终结,或许他和印度哲学一样,只想到恒久存在的幸福,却从未想过「自我」最后的那一幕吧!

  

  亚迪生──「自我」是不朽和宁静的

  亚迪生(Addison)对「自我」特性的解释最为深刻。他说:

  「自我」的存在没有负担。(注一)

  这种说法恰好和背负着沈着负担的生命事实相反,因为我们至少要饮食、排泄、运作身体的功能,而且必须取得能够满足我们欲求的物品。他的说词非常深刻地指出幸福的特征,他也谈到了不朽和宁静,这都显示这种境界或「法」比世俗的观念更深入或更超越。他也说:

  灵魂,安全无虞,

  对出鞘的刺刀,微微一笑,蔑视它的剑尖。

  星辰将消逝,太阳

  将随岁月流转而渐渐黯淡,自然在流年中沈落;

  但您(灵魂)将青春不朽,兴盛自在,

  在损坏物质

  和毁灭世界的战争中,您将不受伤害。

  (注一)这种论点可用来形容佛教中「无为法」的特性。

  

  朗费罗──「自我」是永远不变的个体

  朗费罗(Longfellow)说:

  啊!那些去世者的灵魂,

  只不过是向上飘扬的太阳光芒。

  他不只相信「自我」不朽,也相信「自我」永不停止地向着永恒的幸福迈进,这种观点和动物进化论很相近,差别之处在于他认为「自我」是永远不变的个体,而进化论则认为「自我」是个体持续发展的起点,进化论的说法符合佛教的教理。

  

  蒙哥马利──「自我」是宇宙最高的灵魂

  蒙哥马利(Montgomery)说:

  灵魂和它的先祖一样是不朽的,永不死亡。

  这说法首先使我们约略明白他多少相信「自我」显示的部分,就如印度哲学中所说的「梵」或宇宙最高的灵魂,是万物的创造者一般,也就是如俗话所说的「上帝创造万物」。假如这种论述不使用拟人化的名词,这种观点可能和佛教观点相同,即大我和小我只是一种「自然」或「法」,自然严密的法则必然普遍地统理一切事物,使万物存在或产生各种变化,即使所有万物都改变或毁灭,自然律也不会改变,它可能会彰显自己,也可能不会。

  

  渥兹华斯──「自我」源于上帝

  从渥兹华斯(Wordsworth)的诗中,我们发现有些人信仰「最高的自我」,或宇宙性灵魂之类的上帝。他说:

  我们的出生只是一场大梦和遗忘,

  与我们一起出生的灵魂是我们生命的星辰,

  它的居所在别的地方,

  而且来自遥远的路;

  不是完全被遗忘,

  也不是彻底地显现,

  但追寻光耀的云彩,我们确实

  来自上帝,祂是我们的家园。

  像这样相信人直接来自上帝,或为上帝所创造的观点,和印度教的「自我」是相同的,具有这种观点的人执着「自我」或灵魂,并因此而感到生命安稳无虞,他们认为「自我」或灵魂直接源自上帝,他甚至抨击目前的生命有如一场大梦或放纵游戏。

  坦白说,眼前的生命比死后的生命还差,因「自我」执着身体时,它是封闭、受迫的,并且会做出许多黑暗的事情,但当它抛弃身体时,它则是清净纯洁的。渥兹华斯所谓的「生命中心」或「生命的星辰」,与佛教语词中的「生有」(渴望存在bhavatanha)最为类似。

  

  桑摩威利──「自我」不信赖物质而单独存在

  桑摩威利(W.C. Somervilie)将物质及世界完全和「自我」分开。他说:

  来自尘土的东西,必归向尘土,

  单单只有人的灵魂,

  是神圣的微粒,

  在万物消逝时,

  逃过了世界的毁灭。

  这种信仰是极端的,他相信「自我」或灵魂是独立的个体,能够不依赖任何物质(例如身体)而单独存在,这点违反佛法所说的心灵只有在以物质作为基础时才会出现,就如有水才会有波浪一般;「自我」只是心灵的一种认知活动,是瞬间生灭的思考活动,也必须以物质做为支柱。换句话说,没有物质做基础,心灵的认知就无法存在,例如若没有大…

《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精神食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