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合形成組織,組織結合形成肌肉或樹葉或任何東西,全都根據大自然純正社會主義的原則,互相依存並且平衡發展。
[了解自然平衡,防範暴力式社會主義]
和諧的平衡一旦受到擾亂就會産生問題,當任何團體自視爲分離或獨立的,其他的團體也會以相同的態度回應,結果引發沖突,人們也就因此不斷地互相殘殺。對自然平衡缺乏了解,我們就將無從防範暴力式社會主義的烈火,侵入並占領這個國家。
我說這些是爲讓身爲佛教徒的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倘若沒有人願意負起責任就會産生動亂,我們必須使佛法保存在社會和世界裏,當我們的言行舉止都奉行佛法時,我們本身就是佛法。就這種意義而言,雖然大家的肉體終會死亡而且分解,但我們將成爲永恒,而且佛法也得以經由我們而延續不絕。
佛法的社會主義傾向和特性顯示在一切事物的和諧平衡裏,當不再保持這自然平衡的和諧時,我們就會經曆焦慮、失眠等痛苦,可以說當我們作出違背自然平衡的行爲時,佛法使我們經曆痛苦。我奉勸各位要生活在這和諧的、法的平衡中,假如能如此做,各位就是將自己托付給佛陀及僧伽,佛、法、僧叁者其實是相同一體的,我們以「法」這名詞來代表這叁者所呈現的內涵。不要只是在語言上崇敬佛、法、僧,卻過著完全背道而馳的生活,當你說皈依叁寶時,必須真的如此做,否則你將不配稱爲真正的人。
[有道德的政治體製就是在奉行佛法]
也許有人懷疑:所有這些有關社會主義和政治理念的說法和佛法有什麼關連?仔細思考後,你將明白正確運用政治是件道德的事,因爲如果一個政治體製要有道德的話,它必須符合自然的實相或本質,一個道德的政治體製就是在奉行佛法,但一個政治體製未根植于道德,那就是不正當的、具破壞性的,而且不符合根本的自然本質或實相。
無論我們進行的是政治、經濟或戰爭的活動,如果是根據道德做,就可維持一切事物自然和諧的平衡,也將符合自然法則,爲保存佛法而努力是絕對正確的,但爲佛法之外的事而戰是錯誤的。事實上爲了大我,也就是爲了全人類保存佛法,我們應當樂于犧牲自己的生命,假如被個人小我的私欲牽著鼻子走,我們將會被自私的動機引入歧途。依循自然社會主義而生活,就是與宇宙大我(勝義谛或大我的宇宙偉大真理)和諧共處,了解這個真理並保存它,就能成爲完全的人。一個人不需要成爲正式的佛教徒才能做到這樣,任何根據佛法自然平衡的原則而生活的人,就已做到這個理想。這樣的方式來了解佛教,可以擴展佛教意義,因爲佛法的基本理想是宇宙性的法的理想,這個宇宙及其他宇宙存在的每個層面,都根植在這個理想裏。佛法包含了所有衆生和所有不同的世界,所以佛法展現慈悲的範圍不可限量。
道德的價值
道德指的是正常或事物的本來面貌
今天我要討論的話題是「道德的價值及其必要性」,也就是道德的價值及人類必須具備道德的必要性。
我來問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一個村子裏沒有馬路,是不是因爲村民沒有道德?答案是肯定的人,表示他意識到由于村民的自私或懶惰,以致無法合作興建馬路。因此,這問題可以看成是道德問題。
或者以一個人的屋子髒亂、疏于打掃爲例,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不切題的例子,但就深一層意義而言,它也可以從道德的角度加以探討。更進一步地說,如果一個家庭充滿爭吵、辱罵聲,這就和公然偷盜一樣,都代表著缺乏道德。今天社會上缺乏道德的情形可從各種自私的行爲中看出,如人們互占便宜;團體之間,如資本家和農人只爲了自己的私利,彼此爭論不休;道德匮乏也遍及社會各行各業,例如學生、老師、行政人員、商人、顧客、律師、警察和法官等。
道德危機對當今世界造成什麼影響呢?人們只知控訴別人處理社會問題的錯誤,如譴責經濟、政治等,可是他們並不了解問題真正的原因其實就在于缺乏道德。即使有非常好的政治領袖,如果人民缺乏道德,不受約束,也無法管理,就沒有任何進步可言。
我們所謂的道德究竟是什麼?長久以來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其實,道德有太多的名稱,同時因引用方式不同,使得道德的觀念變得沒有意義,甚至模糊不清。像「人們的好道德」這種說法就是其中之一,它似乎隱含著另外有個「壞道德」,事實上,道德沒有所謂的好壞,道德本質上就是對的、好的、有益的。
道德的意義有時很廣泛,有時卻又太狹窄,那是因爲人們忽略了道德的真義和它在自然界中的深刻意義。道德的真義可由巴利語sila一字表示,道德指的是正常或事物本來的面貌,任何有助于道德且不混亂的事物,就可稱爲sila,造成這種狀態的「法」(dhamma)稱之爲「道德法」(siladhamma)。
prakati(本質或自然)這個字有多種意義,如果你將事物的本質看成如石頭般靜止不動,那麼人就會像石頭般沒有任何反應,如果你再把這種狀態認爲是擁有道德,這樣的說法就更荒謬可笑了。這只是從物質的角度來理解本質或自然,如果從智者的觀點來研究道德時,就必須從更深的意義去理解它,也就是從正常的(prakati)身、口、意中去體解它。Prakati(本質、自然或正常)不是寂靜無聲、不言不語或靜止不動,而是表示不與人(包括自己)沖突、不打擾清淨的祥和狀態,不與人起沖突就是不與別人沖突或不打擾別人平靜的狀態,這是根據「道德法」去解釋prakati(正常狀態)。有人會問,如果處于prakati(正常狀態)下,又不與任何人和事物起沖突,那社會怎麼會進步?這種批評實在有待商榷。
若社會脫序時,使它恢複正常,就稱爲「道德法」,就如前面所說,村子沒有馬路會造成交通困難,這就是不正常的狀態(unprakati),沒有正常之樂(prakatisukha)或不是從正常得來的快樂。如果我們解決馬路的問題,那麼事情就可以說是處于正常狀態(prakati),也就是不再有麻煩和村人不和的問題了。如果村子到處是垃圾,這就違反正常狀態,將它打掃幹淨就創造一個清涼、平衡和健全的環境,這種作爲就叫做正常狀態或道德。
現在讓我們更仔細地研究正常狀態的意義。如果有人窮到無立錐之地,那就不是正常狀態,這時他必須努力工作賺錢,這樣物質層次的正常狀態才會出現,努力工作就可稱爲道德。因此,我們必須從正常狀態(prakati)這個字去解釋「道德法」(siladhamma)中的關鍵字「道德」(sila)。如果對象是物質的,那麼就是物質的正常狀態(vatthuprakati);如果是有情衆生,就是有情衆生的平衡、正常狀態;如果是心靈,就是心靈的平衡、正常狀態;如果是身體的,就是身體的平衡、正常狀態。
prakati有二個層次:自然界的本質與平衡正常的狀態,它的法則就是自然。例如,如果身體要處在正常的狀態中,就必須正常地飲食、站立、行走、睡眠、沐浴和排泄,這是正常狀態的一種。另一種正常狀態牽涉到人必須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也就是人必須一齊努力工作,這樣事情才會處于正常的狀態,這就是社會的正常狀態或社會道德。
從價值的觀點來研究道德
首先,從價值的觀點來研究道德,討論之前讓我們先定義什麼是「價值」。「價值」一詞經常由「價格」、「價值」、「一個人的資格」來表示,而這幾個名詞都包含在「價值」一詞中,但什麼是「價值」?仔細研究之後,我們會明白,「價值」的意義在第一個例子中是由人的需要産生的,但自然界的需要才是「價值」最深刻的意義,然而這種「價值」還沒有被人發現。所以「價值」有二個意義:一是人類的需要,二是自然界的需要,其中第二種意義是「價值」最深刻的意義。
[因人類需要而産生的價值]
我們先來看看「價值」的第一層意義,在這裏「價值」可以解釋成物質和物質性的快樂,也就是感官的享樂。這種價值只考慮事物的物質層面,而不考慮心靈或精神層面的價值,從物質化的觀點來看價值,它的意義大部分會局限于物質方面,從物質角度來看,需求高時,價錢會很貴,如果需求小則價格低。更進一步來說,把物質當作是價值的標准,會造成不一致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某個人有某種需要時,另一個人或許就沒有這種需要;同時,對某個人而言,那些有價值或很貴重的物品,在另一個人看來,可能就會覺得沒有價值或根本不是珍貴的東西。
這種評估「價值」的方法是無知的,這可用「雞與寶石」的例子來說明。當一塊很有價值的寶石掉下來時,雞並不知道那寶石具有任何價值,對雞而言,寶石根本比不上一粒米;同樣的道理,綠寶石對猴子而言,根本沒有任何價值,它會覺得一條小胡瓜比綠寶石更好。或者一個執著于物質的人會說:這佛像只有五條魚的價值,一個了解佛像價值的人就無法理解前面的說法。如果人以物質作爲標准,那麼佛像就只有五條魚的價值,這種人是根據口腹來判斷,也就是從物質的角度來解釋「價值」。
第二種形式的「價值」是根據神奇(magic)而定,而此神奇則奠基于盲目的信仰,無明是這價值觀的根源。當人們相信時,事情就變得有力量、有效或有魔力,在這種情況下,有神迹的一小撮泥土或一滴血,必須千百萬元才能買得到,即使是無意義的儀式,其價格也同樣昂貴,這就是從神迹而定的價值。
第叁種形式的「價值」,是從經濟及經濟活動的原則來看,這種經…
《法的社會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