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妙法蓮華經》淺釋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8月7日 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

  這一品題目是“分別功德品”,經文一開始承接上一品如來壽量品: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衆生。得大饒益。于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得無生法忍。

  這就是聽聞了上一品——如來壽量品之後,有這麼多衆生得無生法忍。

  複有千倍菩薩摩诃薩。得聞持陀羅尼門。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樂說無礙辯才。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複有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能轉不退*輪。複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诃薩。能轉清淨*輪。複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菩薩很多,數字都用微塵數來形容。這是無數無量無邊的衆生,聽聞了如來壽量品以後,他們所證得的悟境或者是法益、法利,法的利益。爲什麼聽完如來壽量品之後衆生獲得如此大的法利呢?在上一品中我們也強調了,佛作爲千古聖賢,應現于世,雖然他前半生苦行,說法很多場,但是最要說的是他晚年所說的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在壽量品裏面提到了如來壽量劫數長遠,用我們今天話說就是永恒生命,生命實相。能夠證得法身慧命,就能夠確信、確認生命實相是永恒存在的,是無量壽。現在淨土宗很普遍,淨土宗的行人經常念誦《無量壽經》,但是不見得能夠體悟爲什麼是無量壽。我們說時間對于存在的事物是至關重要的,存在就是指的他擁有的時間,離開了時間一切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

  佛祖給衆生說法,指點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困惑,或者是與生俱來的生命自身的根本問題。首先是生命存在的時間問題,也就是壽命的問題,生命存在擁有時間長短的問題。如果說生命只此一生,只有短短的百年的話,那就不需要佛法了,佛法是不承認這一點的,生命存在不是僅僅這幾十年上百年的事。佛說法很大一塊分量,橫說豎說,無非是想證實生命實相的永恒,擁有永恒時間,都是爲了說明這一點,也就是我們每一個靈性生命存在是永恒的,無所謂生,無所謂滅,不生不滅。一般衆生由于對生命實相不了解、不理解,他體悟不到這一點。在凡夫知見上,認爲生命就是這幾十年上百年的事,他習以爲常,認爲這才是自然規律,才是真實的。要有人說長生不老,或者說生命實相是永恒的,在常人常態下,就說這是迷信,不切實際。如來正是要打破這一觀念,他來到世間爲衆生說法,主要就是強調生命的實相,法身慧命永恒存在。他強調這一點以後,有這麼多衆生得如是的法益:有的證果,得無生法忍;有的得總持陀羅尼門;還有的得樂說無礙辯才;得不退轉*輪,能轉不退*輪,能轉清淨*輪;還有的八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樣大的功德。聽了生命實相,永恒生命以後,這些智慧根器非常猛利的衆生,就能夠獲得這麼大的法利。這也說明時間對于我們生命存在的可貴,所以佛祖特別強調了如來壽量品。

  我們要證得法身,見到法身,都能成爲如來。見法身,就成就法身佛。像禅宗說的“即身開悟,見性成佛”,就指成的法身佛。成就法身佛,我們這一生完全都有可能。而要成就圓滿報身佛,那要一點一滴的,經過長劫的積累才能夠成就。成就了法身佛,我們在佛的十大名號裏面,首先是“如來”,如來就是知道了生命的來龍去脈,就可以稱爲如來了。我們在座的大家能夠體悟法身,大家都能夠理解如來的真實含義:如如不動,如其本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爲什麼說如來壽量品而不說佛壽量品?主要從法身的角度,我們體悟了法身,就體悟了什麼是如來,所以說是如來壽量品。聽完了法身永恒以後,竟然有這麼多數量的衆生,獲得不同的法益,證得不同的成果。

  這一品主要是以彌勒菩薩爲代表,爲什麼以彌勒菩薩作爲這幾品中聽法的代表呢?因爲我們知道彌勒佛將來要接續釋迦牟尼佛的教主位,將來要在我們此世界成佛,繼續宣揚佛法。佛祖特別囑咐彌勒佛,這就是如來無上妙法承上啓下的大事因緣,所以彌勒佛作爲這幾品的代表。

  這一品關鍵的佛經術語,我們先看“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一種思想精神境界,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證得四果阿羅漢,才能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完整地說,就是不生不滅,體悟到事物的原本存在,見到了事物的本源,確認、發現了本源是不生不滅的,法爾如是,原本如此。首先是認知、認識,從認識再上升到一種境界,認識是理論上的指導,理論上體悟到了,上升到了境界,就是這種認知思想爲我所用,轉化爲自己的起心動念,能見到自己的法身,自己確實能夠受用,這就是境界,從思想認識到精神境界,見到這種不生不滅的境界,就是獲得無生法忍。我們看到有“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聽到如來壽量品以後,也就是聽到如來說法身不滅以後,當下獲得無生法忍,就見到了自己的法身,體悟到了法身,也就是成了法身佛。開悟就是法身成就,這是無生法忍。

  我們再看“陀羅尼”,陀羅尼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沒有翻譯過來,翻譯過來意思是總持,總一切法門,持一切功德。或者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陀羅尼細說有四種意思:1、法陀羅尼:對于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2、義陀羅尼:對于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3、咒陀羅尼:對于咒(秘密語),總持而不忘。4、忍陀羅尼:對于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爲忍陀羅尼。 總持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對于古德的教法能夠從義理上融會貫通,同時還能夠堅持、持守,能夠跟現實結合起來,從理論轉化爲實踐的指導方向。“複有千倍菩薩摩诃薩。得聞持陀羅尼門。”聞持陀羅尼,就是他們能夠時刻思維生命實相究竟怎麼理解?從何把握?他們經常思維。所謂參禅,就是不斷地思維生命實相,究竟怎麼理解怎麼把握?久而久之,功夫成熟的時候,我們就會豁然開悟,豁然明白生命實相原來如此,確實如此,像古德所說。這就是在佛祖如來壽量品的啓發下,有很多的大菩薩,雖然他們是菩薩摩诃薩,但是不見得他們就成就了法身的智慧,達到法身佛的境界。所以他們聽到了如來壽量品之後,就獲得了思想認知上,或者是境界上的大提升、大超越。證果是修行上的大的突破,根本性的突破。

  爲什麼這一品叫作“分別功德品”,就是這一段,雖然是同樣的聽聞如來壽量品,但是大家所得的利益不盡相同。首先我們看到最殊勝的是“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得無生法忍。”其次是證得陀羅尼門,再其次是辯才無礙,再再其次是多生以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就是分別功德品,同樣聽聞一法,但是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各不相同,所得的功德不盡相同。

  功德這個詞,大家最熟悉不過了。我們看古德對功德的解釋:何謂功德?功是對外而言;德是對內而言。在外邊能立功,在內邊思想認識或者說精神境界才能夠提高,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本來這種善事,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是,在可做可不做的情形之下,你若能做這種善事,那就是功德。既不是責任也不是義務,可做可不做,不一定是份內的事,份內的事做了不算是功德,份外的事主動做了才算是功。就像國家機關場所能夠看到的一句話:“無功便是過”。確實從發展的角度講,要不主動地去有所作爲,坐享其成的話,不僅無功,反而有過。說到我們個人的修行上也是這樣,不要以爲我們眼前的一切現狀都是很好,何必還講什麼修行呢?眼前一切跟周圍的人比或者是跟過去比都很不錯了。這就是一種懈怠。要知道我們生命存在,隨著時空的推移轉換,我們要時刻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認識、精神狀態,否則的話,我們就是懈怠、墮落。在古聖先賢的提示下,更應該要樹立起功德意識,主動地來做份內份外的事,這就是功德。有功之後,在自性上産生一種快樂之感覺。有了快樂之感覺,那就是德。德者得也,品德的德同時也是獲得的得,我們主動做功,自然就有所得。功德是積累而成的,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外立功,內培德,我們才能夠逐漸地圓滿、完善自己的報身。這裏所說的道業,應該指的是報身,成就我們的報身佛。

  大家學習參悟了上一品——如來壽量品以後,所得到的悟境是什麼樣的?我們探討了真身和化身,還有法身、報身、化身。因爲我們所做的功德不同,所以根器就有差異,從而聽聞了如來壽量品,如來開示法身不滅的大法以後,大家所領悟到的、所體悟到的,對于法身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所以叫作分別功德品。爲什麼所得不同呢?因爲功不同,所以所獲得的得不同。功德是我們體悟妙法的資糧和基礎,我們以前所做功德多,那我們聽聞妙法以後,我們的領悟就深刻一些,從思想認識到精神境界的提升程度就會多一些。如果我們以前積功累德的意識比較淡薄,所做功德很有限的話,我們聽聞了妙法從思想認識到精神境界上所獲得的法益就很有限。這就是爲什麼在同一個法因下,大家所獲得的法益不盡相同的原因。因爲在因地,以前我們功德的積累的多少不同,所以就有法的獲益程度不同。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就要加強功德意識,份內的事我們要做,份外的事我們也要盡可能地去做,這樣才能夠立功。

  接下來接續上次課中居士提到的問題,我們先從概念上明確一下什麼是法?法,簡單說是方法、途徑、渠道。我們世間大家經常…

《《妙法蓮華經》淺釋—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