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妙法莲华经》浅释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8月7日 北京汉唐华夏美术馆

  这一品题目是“分别功德品”,经文一开始承接上一品如来寿量品: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这就是听闻了上一品——如来寿量品之后,有这么多众生得无生法忍。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轮。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轮。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萨很多,数字都用微尘数来形容。这是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听闻了如来寿量品以后,他们所证得的悟境或者是法益、法利,法的利益。为什么听完如来寿量品之后众生获得如此大的法利呢?在上一品中我们也强调了,佛作为千古圣贤,应现于世,虽然他前半生苦行,说法很多场,但是最要说的是他晚年所说的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在寿量品里面提到了如来寿量劫数长远,用我们今天话说就是永恒生命,生命实相。能够证得法身慧命,就能够确信、确认生命实相是永恒存在的,是无量寿。现在净土宗很普遍,净土宗的行人经常念诵《无量寿经》,但是不见得能够体悟为什么是无量寿。我们说时间对于存在的事物是至关重要的,存在就是指的他拥有的时间,离开了时间一切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

  佛祖给众生说法,指点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困惑,或者是与生俱来的生命自身的根本问题。首先是生命存在的时间问题,也就是寿命的问题,生命存在拥有时间长短的问题。如果说生命只此一生,只有短短的百年的话,那就不需要佛法了,佛法是不承认这一点的,生命存在不是仅仅这几十年上百年的事。佛说法很大一块分量,横说竖说,无非是想证实生命实相的永恒,拥有永恒时间,都是为了说明这一点,也就是我们每一个灵性生命存在是永恒的,无所谓生,无所谓灭,不生不灭。一般众生由于对生命实相不了解、不理解,他体悟不到这一点。在凡夫知见上,认为生命就是这几十年上百年的事,他习以为常,认为这才是自然规律,才是真实的。要有人说长生不老,或者说生命实相是永恒的,在常人常态下,就说这是迷信,不切实际。如来正是要打破这一观念,他来到世间为众生说法,主要就是强调生命的实相,法身慧命永恒存在。他强调这一点以后,有这么多众生得如是的法益:有的证果,得无生法忍;有的得总持陀罗尼门;还有的得乐说无碍辩才;得不退转*轮,能转不退*轮,能转清净*轮;还有的八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大的功德。听了生命实相,永恒生命以后,这些智慧根器非常猛利的众生,就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法利。这也说明时间对于我们生命存在的可贵,所以佛祖特别强调了如来寿量品。

  我们要证得法身,见到法身,都能成为如来。见法身,就成就法身佛。像禅宗说的“即身开悟,见性成佛”,就指成的法身佛。成就法身佛,我们这一生完全都有可能。而要成就圆满报身佛,那要一点一滴的,经过长劫的积累才能够成就。成就了法身佛,我们在佛的十大名号里面,首先是“如来”,如来就是知道了生命的来龙去脉,就可以称为如来了。我们在座的大家能够体悟法身,大家都能够理解如来的真实含义:如如不动,如其本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为什么说如来寿量品而不说佛寿量品?主要从法身的角度,我们体悟了法身,就体悟了什么是如来,所以说是如来寿量品。听完了法身永恒以后,竟然有这么多数量的众生,获得不同的法益,证得不同的成果。

  这一品主要是以弥勒菩萨为代表,为什么以弥勒菩萨作为这几品中听法的代表呢?因为我们知道弥勒佛将来要接续释迦牟尼佛的教主位,将来要在我们此世界成佛,继续宣扬佛法。佛祖特别嘱咐弥勒佛,这就是如来无上妙法承上启下的大事因缘,所以弥勒佛作为这几品的代表。

  这一品关键的佛经术语,我们先看“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一种思想精神境界,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完整地说,就是不生不灭,体悟到事物的原本存在,见到了事物的本源,确认、发现了本源是不生不灭的,法尔如是,原本如此。首先是认知、认识,从认识再上升到一种境界,认识是理论上的指导,理论上体悟到了,上升到了境界,就是这种认知思想为我所用,转化为自己的起心动念,能见到自己的法身,自己确实能够受用,这就是境界,从思想认识到精神境界,见到这种不生不灭的境界,就是获得无生法忍。我们看到有“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听到如来寿量品以后,也就是听到如来说法身不灭以后,当下获得无生法忍,就见到了自己的法身,体悟到了法身,也就是成了法身佛。开悟就是法身成就,这是无生法忍。

  我们再看“陀罗尼”,陀罗尼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没有翻译过来,翻译过来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门,持一切功德。或者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陀罗尼细说有四种意思:1、法陀罗尼:对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2、义陀罗尼:对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3、咒陀罗尼:对于咒(秘密语),总持而不忘。4、忍陀罗尼:对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总持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于古德的教法能够从义理上融会贯通,同时还能够坚持、持守,能够跟现实结合起来,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指导方向。“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闻持陀罗尼,就是他们能够时刻思维生命实相究竟怎么理解?从何把握?他们经常思维。所谓参禅,就是不断地思维生命实相,究竟怎么理解怎么把握?久而久之,功夫成熟的时候,我们就会豁然开悟,豁然明白生命实相原来如此,确实如此,像古德所说。这就是在佛祖如来寿量品的启发下,有很多的大菩萨,虽然他们是菩萨摩诃萨,但是不见得他们就成就了法身的智慧,达到法身佛的境界。所以他们听到了如来寿量品之后,就获得了思想认知上,或者是境界上的大提升、大超越。证果是修行上的大的突破,根本性的突破。

  为什么这一品叫作“分别功德品”,就是这一段,虽然是同样的听闻如来寿量品,但是大家所得的利益不尽相同。首先我们看到最殊胜的是“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其次是证得陀罗尼门,再其次是辩才无碍,再再其次是多生以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分别功德品,同样听闻一法,但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各不相同,所得的功德不尽相同。

  功德这个词,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我们看古德对功德的解释:何谓功德?功是对外而言;德是对内而言。在外边能立功,在内边思想认识或者说精神境界才能够提高,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本来这种善事,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是,在可做可不做的情形之下,你若能做这种善事,那就是功德。既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可做可不做,不一定是份内的事,份内的事做了不算是功德,份外的事主动做了才算是功。就像国家机关场所能够看到的一句话:“无功便是过”。确实从发展的角度讲,要不主动地去有所作为,坐享其成的话,不仅无功,反而有过。说到我们个人的修行上也是这样,不要以为我们眼前的一切现状都是很好,何必还讲什么修行呢?眼前一切跟周围的人比或者是跟过去比都很不错了。这就是一种懈怠。要知道我们生命存在,随着时空的推移转换,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认识、精神状态,否则的话,我们就是懈怠、堕落。在古圣先贤的提示下,更应该要树立起功德意识,主动地来做份内份外的事,这就是功德。有功之后,在自性上产生一种快乐之感觉。有了快乐之感觉,那就是德。德者得也,品德的德同时也是获得的得,我们主动做功,自然就有所得。功德是积累而成的,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外立功,内培德,我们才能够逐渐地圆满、完善自己的报身。这里所说的道业,应该指的是报身,成就我们的报身佛。

  大家学习参悟了上一品——如来寿量品以后,所得到的悟境是什么样的?我们探讨了真身和化身,还有法身、报身、化身。因为我们所做的功德不同,所以根器就有差异,从而听闻了如来寿量品,如来开示法身不灭的大法以后,大家所领悟到的、所体悟到的,对于法身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叫作分别功德品。为什么所得不同呢?因为功不同,所以所获得的得不同。功德是我们体悟妙法的资粮和基础,我们以前所做功德多,那我们听闻妙法以后,我们的领悟就深刻一些,从思想认识到精神境界的提升程度就会多一些。如果我们以前积功累德的意识比较淡薄,所做功德很有限的话,我们听闻了妙法从思想认识到精神境界上所获得的法益就很有限。这就是为什么在同一个法因下,大家所获得的法益不尽相同的原因。因为在因地,以前我们功德的积累的多少不同,所以就有法的获益程度不同。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就要加强功德意识,份内的事我们要做,份外的事我们也要尽可能地去做,这样才能够立功。

  接下来接续上次课中居士提到的问题,我们先从概念上明确一下什么是法?法,简单说是方法、途径、渠道。我们世间大家经常…

《《妙法莲华经》浅释—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