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認識法身、肯定法身、真身,可以通過體悟般若,很快,我們參悟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徹悟、大悟,有一句成語叫作“恍然大悟”,悟就是見到了法身。這是快的,走的慢一點的,我們只要修學的路子對,方法對,這一生肯定能夠見到法身,能夠開悟,當生能夠成就法身。我們的腦子一定比我們的腳快得多。而圓滿報身當生肯定是完不成的,只有好的意念、好的想法,只有善心還不行,還要用雙腳走出去,把善事落實了,這才是莊嚴自己的德報身,多生多劫,點點滴滴的積功累德。佛的報身在佛成就的十大名號中,最少後面這四個“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是指德報身的成就,而“如來、應供、正遍知”這些是指法身的成就。
我們主要講的是真身和化身,再細分,還有報身。但是爲什麼前面主要說的是如來有二身,真身和應化身呢?因爲報身時時刻刻在變化,在增減當中。勤修福德、勤修福慧,報身就越來越圓滿。我們要不勤修福慧、懈怠,或者是走反面的路子,做一些有損于自己福慧的事情,我們的報身就顯得陋劣。報身就是相,相學,如來相、菩薩相、羅漢相、衆生相、地獄相、畜生相都是從報身的角度講。
下面是這一品中,有人談到的認識上的問題。
有人問:“二乘是聖人,尚且不見佛不聞法;我們是凡夫,爲何能見到華嚴經典?”
答:“因爲二乘人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聞大乘法。我們能見到華嚴經,要感激龍樹菩薩的恩典。我們在往昔種下善根,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結了法緣,所以今生得聞此經典。”
我們能夠聽到《華嚴經》或者《妙法蓮華經》確實是有宿緣,有前因的。有些人雖然修行多年,但是從沒有完整地去體悟佛法,他也許還停留在小乘基礎教理的程度上。我們雖然起步晚一點,但是一開始就能夠從《妙法蓮華經》這樣的高度,我們的進步就很快。
壽量品後面主要講了一個譬喻的故事(詳見經文),佛祖晚年說法都是用形象的講故事的方式。一些修行人固執己見,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固步自封,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或者是井底之蛙,得少爲足。修二乘,方便權法就認爲那個是最高的,真正的、究竟的法他接受不了,認識不到。佛祖最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講這部經。佛祖將最能代表佛法經典的《妙法蓮華經》放在晚年說,說完了,佛也就入滅了,看大家還珍惜不珍惜,重視不重視。一般人最後的話,肯定是最真實的話,要不然佛的常隨衆,多少年跟隨佛祖的弟子,對佛祖很依賴,或者說他們聽慣了佛祖二十幾年說般若,後來說的就接受不了。
這一品的大意,一是佛祖入滅不是真入滅,只是化身示現。他實質是住在無量壽,住在本位上。第二點就是如來的入滅,就會令更多的不能夠接受本經究竟真實說法(不是權法)的人,引起珍重、重視,並接受他,從而能夠真正走向大乘了義的佛的境界。至于逐字逐句地解釋經義,有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宣化法師的講解,很詳細的。
要體悟常住不滅的法身慧命,更好地體悟《妙法蓮華經》,最基本的般若經典《金剛經》、《般若心經》,另外再加上《六祖壇經》,要把這叁部代表般若的經典能夠悟一悟。這樣在般若慧觀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體悟《妙法蓮華經》。這一品強調了法身慧命,真身、清淨法身,法身是常住的,還有一個詞是如來,如如不動,如其所來。佛也好,衆生也好,有真身和化身二身。真身是本位,是原本、根本,是本源,化身是示現。如來有叁身,衆生也有叁身,其中如來法身是相同的,其他的就有天上、地下,相差得非常懸殊。我們只要堅持積功累德,依據般若慧觀,靜則依據般若,動則依據如來的五戒十善這樣具體的善心、善行,積功累德,就能夠成就圓滿報身。這樣積聚資糧,就能夠漸漸走向生命的大自在(法身)、大圓滿(報身)。
這就是壽量品的大意就說到這兒。
問:這一品中提到“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裏的成佛指的是成就圓滿報身佛嗎?
答:這一品如來壽量品,主要是指佛祖法身的成就,佛祖悟法身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前。成佛有福慧兩個方面,或者是法身、報身兩個方面。法身成佛,徹悟就象征著成佛,因爲見到法身了,體悟到、認識到法身,對生命的實相毫不懷疑了,徹悟就是成佛,禅宗說的“明心成佛”,這個我們當生就能完成。我們說的即身成佛,就是指的法身成就。還有一個成佛說的是更圓滿,法身佛是自在,體悟法身就擁有了自在,首先是壽自在,無量壽,不受時間的影響,百年以後到哪兒去啊?生命還會不會繼續啊?這些都是大障礙,不自在。而悟到法身,時間上就自在了,無量壽。另外在成就法身佛的基礎上,通過百千萬劫的積聚資糧,不斷地行願,最後成就圓滿報身。報身圓滿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福慧雙圓,真正的佛。要具備佛的十大德號,指的是福慧雙圓。從這個角度講,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才能夠完成圓滿報身。有一句話說“百劫修相好”,修圓滿的相好就要百劫。
問:應化身的能力和法身有關,是否還與報身有關?
答:從徹悟開始就已經具備應化身的可能,但是徹悟初期,應化身的能力還比較小。因爲從業力牽引的化身,叫作業化身,到願力化身也就是德化身,這中間有一個轉換的過程,徹悟是轉換的開始,要有一個過程。在唯識經典上叫作“轉識成智”,怎麼轉?就是悟,徹悟以後才是轉識成智的開始,不是說廢棄的識不要了,再找一個智慧出來,不是這樣,他是在原有的識的基礎上來一個轉化。但這個轉化最明顯的,通過報身來體現,一點一滴都是通過報身來體現。徹悟以後,從業報身轉向德報身的時候,業力牽引的不自在的報身轉向自在願力的化身,首先從報身起變化,從能量的角度,爲了便于理解,借用物理學能量來描述,沒有開悟之前,是在散能量,開悟以後是在聚集、收集能量。將能量聚集在一起,我們的身體,報身,有質量的,就會越來越殊勝,光度越來越亮,質量會越來越重。我們的報身就不斷地充實,走向圓滿。
問:佛陀在世間幾十年,佛陀是不是衆生?
答:佛不是衆生,佛是和衆生相對的生命境界,衆生指的是六道衆生,天人也是衆生,地獄也是衆生。
問:衆生是不是能夠修成佛?
答:佛陀過去是衆生,成佛了就不叫衆生,走出衆生的圈子,超出六道輪回,從過去的衆生,走向了生命最高的境界——佛。這裏有一個大概念,就是無論是衆生還是佛,有一點相同的就是都是靈性生命。我們把靈性就叫作法身、真身,佛和衆生法身是相同的。有生有滅是化身,報身不能說是有生有滅。法身是永恒常住的,永恒存在的,因爲他是原本存在的,世界萬事萬物形相各不相同,有的存在時間長,有的存在時間短,這都是指他所顯現的外相。但是萬事萬物存在的背後,還有一個不生滅的東西,這個就叫作原本存在。原本存在在《華嚴經》境界上,就是不僅是靈性衆生成佛,山河大地都成佛。因爲都歸到原本的本位上去了,這就比較難理解了。
問:虛空中是否處處都有法?
答:處處都有衆生,處處都有佛。離開衆生,離開佛,光說有法就不好理解了。法身是一種形象說法,稱爲身,這是古人的說法。但是在我們科技很發達的今天,法身換成現代科學名詞就是靈性生命的能量,生命能量。生命能就是離不開生命,處處都在,處處有法身,就是處處有衆生,每一個衆生都有法身,因爲這是生命的本源,每一尊佛都有法身,因爲佛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他大自在、大圓滿。法身是無形相的,所以說他無處不在,倒不是離開了衆生,離開了佛有一個物質化的法身,那是不可思議的,那是不好理解的。生命的能量,不只是純能量,還帶有生命信息,就像我們手機,無線電話一樣,不光是能量,還帶有信息。法身可以這樣理解,是生命的本源。
問:剛才您講到般若,要觀察,要如何才能妙觀察?
答:應該說是慧觀,《般若心經》這部經以“觀”開頭,點明了般若內觀。我們知道觀是內觀自己,照是照亮周圍。般若慧觀觀注自我,或者說是觀注生命,反觀自我的方法,這是般若觀,慧觀。觀照也稱爲慧觀。妙觀是《妙法蓮華經》上面所說的佛的知見,佛開示了佛的知見,佛知見是般若慧觀的大成就,他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妙法蓮華經》上的妙法,開示給我們衆生,令我們衆生悟入。悟,首先是體悟,首先要認識,然後更進一步,從認識進一步到佛的知見。先有一個認識,喚起我們佛知見的意識,我們不斷地強化意識,最後變成習慣,把我們凡夫知見換成佛之知見,這就是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妙觀和般若觀有所不同,所以《妙法蓮華經》這個“妙”字,當年智者大師光講妙這個字就講了叁個月,妙是佛的知見,佛的成就,而般若觀或者慧觀還是在路上、在過程中,妙觀就已經在佛的位置上了,居高臨下,高著眼,高起步,這是妙觀。
《《妙法蓮華經》淺釋—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