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认识法身、肯定法身、真身,可以通过体悟般若,很快,我们参悟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彻悟、大悟,有一句成语叫作“恍然大悟”,悟就是见到了法身。这是快的,走的慢一点的,我们只要修学的路子对,方法对,这一生肯定能够见到法身,能够开悟,当生能够成就法身。我们的脑子一定比我们的脚快得多。而圆满报身当生肯定是完不成的,只有好的意念、好的想法,只有善心还不行,还要用双脚走出去,把善事落实了,这才是庄严自己的德报身,多生多劫,点点滴滴的积功累德。佛的报身在佛成就的十大名号中,最少后面这四个“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是指德报身的成就,而“如来、应供、正遍知”这些是指法身的成就。
我们主要讲的是真身和化身,再细分,还有报身。但是为什么前面主要说的是如来有二身,真身和应化身呢?因为报身时时刻刻在变化,在增减当中。勤修福德、勤修福慧,报身就越来越圆满。我们要不勤修福慧、懈怠,或者是走反面的路子,做一些有损于自己福慧的事情,我们的报身就显得陋劣。报身就是相,相学,如来相、菩萨相、罗汉相、众生相、地狱相、畜生相都是从报身的角度讲。
下面是这一品中,有人谈到的认识上的问题。
有人问:“二乘是圣人,尚且不见佛不闻法;我们是凡夫,为何能见到华严经典?”
答:“因为二乘人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不闻大乘法。我们能见到华严经,要感激龙树菩萨的恩典。我们在往昔种下善根,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结了法缘,所以今生得闻此经典。”
我们能够听到《华严经》或者《妙法莲华经》确实是有宿缘,有前因的。有些人虽然修行多年,但是从没有完整地去体悟佛法,他也许还停留在小乘基础教理的程度上。我们虽然起步晚一点,但是一开始就能够从《妙法莲华经》这样的高度,我们的进步就很快。
寿量品后面主要讲了一个譬喻的故事(详见经文),佛祖晚年说法都是用形象的讲故事的方式。一些修行人固执己见,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固步自封,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是井底之蛙,得少为足。修二乘,方便权法就认为那个是最高的,真正的、究竟的法他接受不了,认识不到。佛祖最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讲这部经。佛祖将最能代表佛法经典的《妙法莲华经》放在晚年说,说完了,佛也就入灭了,看大家还珍惜不珍惜,重视不重视。一般人最后的话,肯定是最真实的话,要不然佛的常随众,多少年跟随佛祖的弟子,对佛祖很依赖,或者说他们听惯了佛祖二十几年说般若,后来说的就接受不了。
这一品的大意,一是佛祖入灭不是真入灭,只是化身示现。他实质是住在无量寿,住在本位上。第二点就是如来的入灭,就会令更多的不能够接受本经究竟真实说法(不是权法)的人,引起珍重、重视,并接受他,从而能够真正走向大乘了义的佛的境界。至于逐字逐句地解释经义,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宣化法师的讲解,很详细的。
要体悟常住不灭的法身慧命,更好地体悟《妙法莲华经》,最基本的般若经典《金刚经》、《般若心经》,另外再加上《六祖坛经》,要把这三部代表般若的经典能够悟一悟。这样在般若慧观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体悟《妙法莲华经》。这一品强调了法身慧命,真身、清净法身,法身是常住的,还有一个词是如来,如如不动,如其所来。佛也好,众生也好,有真身和化身二身。真身是本位,是原本、根本,是本源,化身是示现。如来有三身,众生也有三身,其中如来法身是相同的,其他的就有天上、地下,相差得非常悬殊。我们只要坚持积功累德,依据般若慧观,静则依据般若,动则依据如来的五戒十善这样具体的善心、善行,积功累德,就能够成就圆满报身。这样积聚资粮,就能够渐渐走向生命的大自在(法身)、大圆满(报身)。
这就是寿量品的大意就说到这儿。
问:这一品中提到“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里的成佛指的是成就圆满报身佛吗?
答:这一品如来寿量品,主要是指佛祖法身的成就,佛祖悟法身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前。成佛有福慧两个方面,或者是法身、报身两个方面。法身成佛,彻悟就象征着成佛,因为见到法身了,体悟到、认识到法身,对生命的实相毫不怀疑了,彻悟就是成佛,禅宗说的“明心成佛”,这个我们当生就能完成。我们说的即身成佛,就是指的法身成就。还有一个成佛说的是更圆满,法身佛是自在,体悟法身就拥有了自在,首先是寿自在,无量寿,不受时间的影响,百年以后到哪儿去啊?生命还会不会继续啊?这些都是大障碍,不自在。而悟到法身,时间上就自在了,无量寿。另外在成就法身佛的基础上,通过百千万劫的积聚资粮,不断地行愿,最后成就圆满报身。报身圆满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福慧双圆,真正的佛。要具备佛的十大德号,指的是福慧双圆。从这个角度讲,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够完成圆满报身。有一句话说“百劫修相好”,修圆满的相好就要百劫。
问:应化身的能力和法身有关,是否还与报身有关?
答:从彻悟开始就已经具备应化身的可能,但是彻悟初期,应化身的能力还比较小。因为从业力牵引的化身,叫作业化身,到愿力化身也就是德化身,这中间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彻悟是转换的开始,要有一个过程。在唯识经典上叫作“转识成智”,怎么转?就是悟,彻悟以后才是转识成智的开始,不是说废弃的识不要了,再找一个智慧出来,不是这样,他是在原有的识的基础上来一个转化。但这个转化最明显的,通过报身来体现,一点一滴都是通过报身来体现。彻悟以后,从业报身转向德报身的时候,业力牵引的不自在的报身转向自在愿力的化身,首先从报身起变化,从能量的角度,为了便于理解,借用物理学能量来描述,没有开悟之前,是在散能量,开悟以后是在聚集、收集能量。将能量聚集在一起,我们的身体,报身,有质量的,就会越来越殊胜,光度越来越亮,质量会越来越重。我们的报身就不断地充实,走向圆满。
问:佛陀在世间几十年,佛陀是不是众生?
答:佛不是众生,佛是和众生相对的生命境界,众生指的是六道众生,天人也是众生,地狱也是众生。
问:众生是不是能够修成佛?
答:佛陀过去是众生,成佛了就不叫众生,走出众生的圈子,超出六道轮回,从过去的众生,走向了生命最高的境界——佛。这里有一个大概念,就是无论是众生还是佛,有一点相同的就是都是灵性生命。我们把灵性就叫作法身、真身,佛和众生法身是相同的。有生有灭是化身,报身不能说是有生有灭。法身是永恒常住的,永恒存在的,因为他是原本存在的,世界万事万物形相各不相同,有的存在时间长,有的存在时间短,这都是指他所显现的外相。但是万事万物存在的背后,还有一个不生灭的东西,这个就叫作原本存在。原本存在在《华严经》境界上,就是不仅是灵性众生成佛,山河大地都成佛。因为都归到原本的本位上去了,这就比较难理解了。
问:虚空中是否处处都有法?
答:处处都有众生,处处都有佛。离开众生,离开佛,光说有法就不好理解了。法身是一种形象说法,称为身,这是古人的说法。但是在我们科技很发达的今天,法身换成现代科学名词就是灵性生命的能量,生命能量。生命能就是离不开生命,处处都在,处处有法身,就是处处有众生,每一个众生都有法身,因为这是生命的本源,每一尊佛都有法身,因为佛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他大自在、大圆满。法身是无形相的,所以说他无处不在,倒不是离开了众生,离开了佛有一个物质化的法身,那是不可思议的,那是不好理解的。生命的能量,不只是纯能量,还带有生命信息,就像我们手机,无线电话一样,不光是能量,还带有信息。法身可以这样理解,是生命的本源。
问:刚才您讲到般若,要观察,要如何才能妙观察?
答:应该说是慧观,《般若心经》这部经以“观”开头,点明了般若内观。我们知道观是内观自己,照是照亮周围。般若慧观观注自我,或者说是观注生命,反观自我的方法,这是般若观,慧观。观照也称为慧观。妙观是《妙法莲华经》上面所说的佛的知见,佛开示了佛的知见,佛知见是般若慧观的大成就,他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妙法莲华经》上的妙法,开示给我们众生,令我们众生悟入。悟,首先是体悟,首先要认识,然后更进一步,从认识进一步到佛的知见。先有一个认识,唤起我们佛知见的意识,我们不断地强化意识,最后变成习惯,把我们凡夫知见换成佛之知见,这就是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妙观和般若观有所不同,所以《妙法莲华经》这个“妙”字,当年智者大师光讲妙这个字就讲了三个月,妙是佛的知见,佛的成就,而般若观或者慧观还是在路上、在过程中,妙观就已经在佛的位置上了,居高临下,高着眼,高起步,这是妙观。
《《妙法莲华经》浅释—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