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上)

  

《妙法蓮華經》淺釋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上)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7月10日 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

  首先贊歎大家能夠在紛繁多事中能夠堅持,非常不容易,放下手中的俗事,暫放下世間的大事業,抽出這個時間來靜修是非常不容易的,值得贊歎。

  今天《妙法蓮華經》正好參悟到一半,一共二十八品,今天是第十五品。前十四品是前半部,主要是佛祖開示他所修、所悟的最高境界——開佛知見,簡要說是開權顯實。從第十五品開始,後半部是開近顯遠。開近顯遠是針對前半部開權顯實而言,簡要地概括。

  爲什麼有這樣前後兩部分的區分呢?前半部開權顯實是佛祖從空間上講,開近顯遠是從時間上講,遠近主要是指時間上的遠近。而開權顯實從空間講,主要是佛祖針對其常隨衆而說的,給他們授記,說他們種種修行的前因後果,那些聲聞、菩薩都是有名有姓,都是佛的常隨衆,所以是從空間上講。從這一品開始,是從時間上講,因爲在佛祖說此究竟大法的時候,還有很多數量龐大的叫不上名來的,只能用方位,他們從下方來,用方位來形容,叫不上名字的這些大衆來隨喜聽法。本品敘述無量無邊大菩薩住在下方世界虛空中,從地下湧出,爲什麼?因爲要供養《妙法蓮華經》、要護持《妙法蓮華經》,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時,曾經爲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佛說一般方便權法的時候,他們無所謂,唯有在說此《妙法華經》的時候他們才從地下湧出,才現身。一來是供養,隨喜贊歎,佛終于要說此大法,開示如來的本意了;二來是護持。所以從下方虛空中湧出。

  經文中的說法是“從地湧出”,是不是從我們所在的地球下面,地球裏面,現神通力,上來聽法?也有可能。要知道他們不是我們地面上活動的凡人。我們地表上住的衆生,尤其是我們人非常的嬌嫩,對環境的要求,也就是對生存條件的要求很嚴格,溫度太高了住不下去、太低了也不行,大家每天都必須要補充水分營養。這就是我們剛開始修行,要知道修行到一定程度,生命的品質提升到一定程度、一定高度的時候,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包括我們有形的身體以及我們所處的環境,換一個說法就是悟性提高,生命品質提高的時候,身體就不一定由分子、蛋白質這樣的物質組成。天人以什麼爲體呢?天人以光爲體,形體更殊勝,光要是顯相的時候非常的微妙,光對環境的適應性比較普遍,簡單的環境都可以作爲住所。從地湧出來的這些佛祖久遠劫的弟子,他們修行的境界已經很高了,後面經文裏面提到了他們神通智慧都已經很自在很發達,他們要是住在娑婆世界地球的大地下都是很有可能的。這個說法,很多古德都有,像臺灣的南懷瑾大居士也提到過這樣的說法。生命存在的形式多樣、多層次,佛稱是六道衆生,至少有六道。比人高級的生命不見得就住在我們的頭頂上,在天上,在虛空中,他們以光爲體,耐熱耐寒不成問題;另外質礙,就是物質的障礙,對他們也不成問題。所以在地心、地下有高級生物存在也有可能。中國古老的神話裏面,地下有土地神。

  這些從地下或者從其他十方國土來的菩薩摩诃薩衆,數量超過了六萬恒河沙。佛經裏面凡是用恒河沙來比喻數量就是無限數,恒河的沙子,見過恒河沙的人都有體會,它是很微細的顆粒,這個顆粒一般都大小均衡,近似面粉一樣。這裏也提到了從地下湧出以及從其他國土來的菩薩摩诃薩,數如恒河沙,就是無量無邊,這些大衆爲什麼而來?他們是不是經常來?不是,他們不經常來,也許以前就沒有在娑婆世界出現過。這一次爲什麼來?就是聽說佛祖在娑婆世界演說無上《妙法蓮華經》,他們來隨喜供養、贊歎護持,就是爲了這一大事因緣。

  我們看經文。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诃薩。過八恒河沙數。于大衆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于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于此土而廣說之。

  當爾之時。也就是說完“安樂行品”之後,正要說“從地湧出品”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從十方其他國土來的很多大菩薩,其數量已經超過八個恒河沙數之多(恒河沙子細如面粉)。他們來見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這些大菩薩,在大衆之中一起站起來,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請您聽我們發願,等我佛滅度之後,我們決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奮精進,護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供養法華經。我們在這國土中,應當廣爲一切衆生宣說妙法蓮華經的真實道理,令一切衆生種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诃薩衆。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诃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于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當爾之時,佛告訴從他方來的八恒河沙數諸大菩薩說:“止!不需要。善男子!你們不要發願來護持妙法蓮華經。”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釋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種善根,多得功德的緣故。接著又說:“爲什麼不需要你們諸大菩薩護持此經?因爲我娑婆世界已經有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每位菩薩皆有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弟子)。這些人等,早已發願,能在我滅度之後,他們護持、讀誦、書寫、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六萬弟子護持此經,我們在前面已經讀過了,佛的近侍弟子早就發願護持此經。所以佛祖就回絕了他方菩薩的好意。這就說明了《妙法蓮華經》的稀有難得,可貴寶貴,只要哪一方有佛演說此經法,那麼他方國土的大菩薩都會去供養、贊歎、護持。因爲像《妙法蓮華經》這樣的無上微妙法,那不是佛祖隨便就說的。我們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說那麼多經典,但說《妙法蓮華經》就這一次,《妙法蓮華經》就宣說過這一次。不像《般若經》,佛祖反複地說了二十二年,說了六百卷之多的《般若經》;還有其他的一些權法、方便法,佛祖反複地說。比如說《無量壽經》,簡要版的就是《阿彌陀經》,把《無量壽》展開說是《華嚴經》,這都是大意、義理相同的一些經典,佛祖反複地說。唯有《妙法蓮華經》佛祖僅僅只宣說了一次,而且這次說法的時節因緣是在他的晚年,是在佛祖入滅以前所說的,和《涅磐經》屬一個時期。

  佛祖演說此大法、無上妙法,必須是因緣具足才能夠演說,時機很重要!爲什麼不多次說呢?這就是大法的唯一性,真理的唯一性,我們以前多次強調的。若多次演說,說法的人也許表達、表述上更究竟一些,可以從不同角度說,但聽者就會誤解,所以只能一次宣說。這是真理的唯一性。

  再說這部經的特點以蓮華爲喻,蓮花是花果同時,跟其他的植物不一樣。其他的植物是先開花再結果,有時間上的前後,而蓮花上面開花的時候,下面的蓮藕跟花同時形成,這就是蓮花的特點。佛祖用蓮花來比喻此經義的殊勝,花果同時就指的是因果同時,就是參悟此經義的同時就是悟入佛之知見的過程。因爲此經是佛祖開示佛之知見,我們參悟此經就是悟入佛之知見的過程。我們把整部經體悟一遍就是走近佛法,甚至是體悟的過程就是當下走向圓滿、自在、解脫的過程,能夠體悟到我們就成佛了。這部經是成佛的,他是因果同時、因果同步的,體悟的過程就是成佛的過程,這是《妙法蓮華經》很獨特之處。用禅宗的說法,這部經不是語言上抽象的演說,他是直接的傳法,而不是說法,說還要加思維、思考去體悟、去捉摸:什麼義理?怎麼樣修行?我們還有這樣的思維過程。而傳法就是當下,因果同步,因轉化成果不需要時間,當下完成。這就是此《妙法華經》的殊勝之處。

  佛將他的妙法毫不保留地完全展示給我們衆生,和盤托出,法都給你們了,還要多次給你們法嗎?一次足已!“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佛把法傳給我們了,剩下就是我們悟入成佛,沒有必要反複地說。甚至我們剛才說了,無上妙法爲了便于理解我們就用真理來代替,真理只有一個,如果要多次說,是不是佛祖那兒的真理很多,妙法很多?就有這樣的嫌疑。從真理自身的特點,真理的唯一性來講,也是不允許、沒必要多次說,這就是爲什麼佛祖說了那麼多經典,但真正展現佛祖本意的只有這一部經典。爲什麼這麼多國土的法身大士,有的從地下湧出,數量龐大,來供養、贊歎、護持此經典,這就是大事因緣。娑婆的教主真正展現他的大法的時間到了,不約而同,十方國土的菩薩摩诃薩衆都來了,大家自告奮勇,護持此經。佛祖說用不著,我過去生中說法已經成就了很多的大菩薩衆,他們也能夠體悟此經義了,也發願爲後世衆生敘說此經義了。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叁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诃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叁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這些下方世界的菩薩摩诃薩都是佛祖過去生中教化的弟子,都是有淵源的,都是相關聯的,是釋迦牟尼佛祖在過去生中修行所結的善緣,不一定是成佛的時候,是在過去生中因地修行的時候,在自己修行的同時帶動影響周圍的有緣人一起修行,結的這些緣,這個時候都出現了。所以修行常說的一句話:“未成佛道,廣結善緣”。廣結善緣非常重要。要知道我們的個體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滴水真正的歸宿、真正的位置,所在地,在什麼地方?在大海裏,要歸到大海裏,這才是一滴水的本源。我們個體生命同樣,我們要回歸生命的本源,要認識生命的歸宿地在哪兒呢?在生命的海洋!也就是與有緣的所有靈性衆生廣結善緣,把自己歸到衆生的海洋裏去。如果只與我們同類的人廣…

《《妙法蓮華經》淺釋—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