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上)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7月10日 首先赞叹大家能够在纷繁多事中能够坚持,非常不容易,放下手中的俗事,暂放下世间的大事业,抽出这个时间来静修是非常不容易的,值得赞叹。 今天《妙法莲华经》正好参悟到一半,一共二十八品,今天是第十五品。前十四品是前半部,主要是佛祖开示他所修、所悟的最高境界——开佛知见,简要说是开权显实。从第十五品开始,后半部是开近显远。开近显远是针对前半部开权显实而言,简要地概括。 为什么有这样前后两部分的区分呢?前半部开权显实是佛祖从空间上讲,开近显远是从时间上讲,远近主要是指时间上的远近。而开权显实从空间讲,主要是佛祖针对其常随众而说的,给他们授记,说他们种种修行的前因后果,那些声闻、菩萨都是有名有姓,都是佛的常随众,所以是从空间上讲。从这一品开始,是从时间上讲,因为在佛祖说此究竟大法的时候,还有很多数量庞大的叫不上名来的,只能用方位,他们从下方来,用方位来形容,叫不上名字的这些大众来随喜听法。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从地下涌出,为什么?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说一般方便权法的时候,他们无所谓,唯有在说此《妙法华经》的时候他们才从地下涌出,才现身。一来是供养,随喜赞叹,佛终于要说此大法,开示如来的本意了;二来是护持。所以从下方虚空中涌出。 经文中的说法是“从地涌出”,是不是从我们所在的地球下面,地球里面,现神通力,上来听法?也有可能。要知道他们不是我们地面上活动的凡人。我们地表上住的众生,尤其是我们人非常的娇嫩,对环境的要求,也就是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很严格,温度太高了住不下去、太低了也不行,大家每天都必须要补充水分营养。这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要知道修行到一定程度,生命的品质提升到一定程度、一定高度的时候,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包括我们有形的身体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换一个说法就是悟性提高,生命品质提高的时候,身体就不一定由分子、蛋白质这样的物质组成。天人以什么为体呢?天人以光为体,形体更殊胜,光要是显相的时候非常的微妙,光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普遍,简单的环境都可以作为住所。从地涌出来的这些佛祖久远劫的弟子,他们修行的境界已经很高了,后面经文里面提到了他们神通智慧都已经很自在很发达,他们要是住在娑婆世界地球的大地下都是很有可能的。这个说法,很多古德都有,像台湾的南怀瑾大居士也提到过这样的说法。生命存在的形式多样、多层次,佛称是六道众生,至少有六道。比人高级的生命不见得就住在我们的头顶上,在天上,在虚空中,他们以光为体,耐热耐寒不成问题;另外质碍,就是物质的障碍,对他们也不成问题。所以在地心、地下有高级生物存在也有可能。中国古老的神话里面,地下有土地神。 这些从地下或者从其他十方国土来的菩萨摩诃萨众,数量超过了六万恒河沙。佛经里面凡是用恒河沙来比喻数量就是无限数,恒河的沙子,见过恒河沙的人都有体会,它是很微细的颗粒,这个颗粒一般都大小均衡,近似面粉一样。这里也提到了从地下涌出以及从其他国土来的菩萨摩诃萨,数如恒河沙,就是无量无边,这些大众为什么而来?他们是不是经常来?不是,他们不经常来,也许以前就没有在娑婆世界出现过。这一次为什么来?就是听说佛祖在娑婆世界演说无上《妙法莲华经》,他们来随喜供养、赞叹护持,就是为了这一大事因缘。 我们看经文。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当尔之时。也就是说完“安乐行品”之后,正要说“从地涌出品”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从十方其他国土来的很多大菩萨,其数量已经超过八个恒河沙数之多(恒河沙子细如面粉)。他们来见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这些大菩萨,在大众之中一起站起来,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请您听我们发愿,等我佛灭度之后,我们决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奋精进,护持法华经、读诵法华经、书写法华经、供养法华经。我们在这国土中,应当广为一切众生宣说妙法莲华经的真实道理,令一切众生种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当尔之时,佛告诉从他方来的八恒河沙数诸大菩萨说:“止!不需要。善男子!你们不要发愿来护持妙法莲华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种善根,多得功德的缘故。接着又说:“为什么不需要你们诸大菩萨护持此经?因为我娑婆世界已经有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大菩萨。每位菩萨皆有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弟子)。这些人等,早已发愿,能在我灭度之后,他们护持、读诵、书写、广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六万弟子护持此经,我们在前面已经读过了,佛的近侍弟子早就发愿护持此经。所以佛祖就回绝了他方菩萨的好意。这就说明了《妙法莲华经》的稀有难得,可贵宝贵,只要哪一方有佛演说此经法,那么他方国土的大菩萨都会去供养、赞叹、护持。因为像《妙法莲华经》这样的无上微妙法,那不是佛祖随便就说的。我们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说那么多经典,但说《妙法莲华经》就这一次,《妙法莲华经》就宣说过这一次。不像《般若经》,佛祖反复地说了二十二年,说了六百卷之多的《般若经》;还有其他的一些权法、方便法,佛祖反复地说。比如说《无量寿经》,简要版的就是《阿弥陀经》,把《无量寿》展开说是《华严经》,这都是大意、义理相同的一些经典,佛祖反复地说。唯有《妙法莲华经》佛祖仅仅只宣说了一次,而且这次说法的时节因缘是在他的晚年,是在佛祖入灭以前所说的,和《涅磐经》属一个时期。 佛祖演说此大法、无上妙法,必须是因缘具足才能够演说,时机很重要!为什么不多次说呢?这就是大法的唯一性,真理的唯一性,我们以前多次强调的。若多次演说,说法的人也许表达、表述上更究竟一些,可以从不同角度说,但听者就会误解,所以只能一次宣说。这是真理的唯一性。 再说这部经的特点以莲华为喻,莲花是花果同时,跟其他的植物不一样。其他的植物是先开花再结果,有时间上的前后,而莲花上面开花的时候,下面的莲藕跟花同时形成,这就是莲花的特点。佛祖用莲花来比喻此经义的殊胜,花果同时就指的是因果同时,就是参悟此经义的同时就是悟入佛之知见的过程。因为此经是佛祖开示佛之知见,我们参悟此经就是悟入佛之知见的过程。我们把整部经体悟一遍就是走近佛法,甚至是体悟的过程就是当下走向圆满、自在、解脱的过程,能够体悟到我们就成佛了。这部经是成佛的,他是因果同时、因果同步的,体悟的过程就是成佛的过程,这是《妙法莲华经》很独特之处。用禅宗的说法,这部经不是语言上抽象的演说,他是直接的传法,而不是说法,说还要加思维、思考去体悟、去捉摸:什么义理?怎么样修行?我们还有这样的思维过程。而传法就是当下,因果同步,因转化成果不需要时间,当下完成。这就是此《妙法华经》的殊胜之处。 佛将他的妙法毫不保留地完全展示给我们众生,和盘托出,法都给你们了,还要多次给你们法吗?一次足已!“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佛把法传给我们了,剩下就是我们悟入成佛,没有必要反复地说。甚至我们刚才说了,无上妙法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用真理来代替,真理只有一个,如果要多次说,是不是佛祖那儿的真理很多,妙法很多?就有这样的嫌疑。从真理自身的特点,真理的唯一性来讲,也是不允许、没必要多次说,这就是为什么佛祖说了那么多经典,但真正展现佛祖本意的只有这一部经典。为什么这么多国土的法身大士,有的从地下涌出,数量庞大,来供养、赞叹、护持此经典,这就是大事因缘。娑婆的教主真正展现他的大法的时间到了,不约而同,十方国土的菩萨摩诃萨众都来了,大家自告奋勇,护持此经。佛祖说用不着,我过去生中说法已经成就了很多的大菩萨众,他们也能够体悟此经义了,也发愿为后世众生叙说此经义了。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这些下方世界的菩萨摩诃萨都是佛祖过去生中教化的弟子,都是有渊源的,都是相关联的,是释迦牟尼佛祖在过去生中修行所结的善缘,不一定是成佛的时候,是在过去生中因地修行的时候,在自己修行的同时带动影响周围的有缘人一起修行,结的这些缘,这个时候都出现了。所以修行常说的一句话:“未成佛道,广结善缘”。广结善缘非常重要。要知道我们的个体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滴水真正的归宿、真正的位置,所在地,在什么地方?在大海里,要归到大海里,这才是一滴水的本源。我们个体生命同样,我们要回归生命的本源,要认识生命的归宿地在哪儿呢?在生命的海洋!也就是与有缘的所有灵性众生广结善缘,把自己归到众生的海洋里去。如果只与我们同类的人广… 《《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