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安樂行品第十四

  

《妙法蓮華經》淺釋—安樂行品第十四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7月3日 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

  這一品是安樂行品,要得安樂自在的話,就要多誦讀此品。簡要說,這一品是文殊菩薩請問末世如何修行、受持經典的方法,佛祖告知要從身、口、意、誓願這四個方面修持,才能夠得到安樂。並以轉輪聖王髻中明珠罕見授人,來譬喻佛不輕易講說,經中最尊、最聖的《妙法蓮華經》。這一品又強調了此經是諸經中最尊,經中之王,讀誦此經並體悟、領悟此經義,就能夠真正悟入佛之本意而即身成佛。這一品用轉輪聖王的明珠不輕易授人來譬喻此經的稀有難得,轉輪聖王寶物很多,別的財寶他可以廣行布施,唯有自己發髻中的明珠不輕易授人。這就是譬喻如來不輕易說《妙法蓮華經》,這一品強調了此經的尊貴。此品經義主要講從身、口、意叁業和誓願四個方面來修安樂行。

  比如我們在這個大暑天,怎樣得身心安樂,不中暑,不會因熱而起煩躁心。我們要盡量以禮拜、靜坐而調身;口盡量直言少語,不多語、不雜語,除了言語,還要清淡飲食;意,心靜自然涼,保持平靜心、清淨心。從身、口、意叁個方面修行,自然能夠應對這樣燥熱的環境,能夠身心自在,身心安樂。展開來,任何的外在環境,我們都要從身、口、意叁個方面修行,調整自己的身心。

  我們把身、口、意稱爲叁業,業完整地說是業障,並不是什麼壞事,我們修淨土法門,也稱爲修淨業。印光大師當年經常給別人題字:專修淨業,他把修淨土法門也稱爲專修淨業。很明顯,修行不是消業,是要轉業,轉惡業爲善業,再進一步轉善業爲淨業,我們修行就成功了。把善惡業完全都消除了,再修行,這個說法從概念上都是需要糾正的。修行就是轉業,這是我們開篇從概念上要明確的。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爲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于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此品以大智慧的文殊菩薩與佛祖的對白來展開。文殊菩薩贊歎上一品中的二萬菩薩,六千比丘尼等等這些大衆,都願意持誦、護持此《法華經》經義,爲人演說。

  世尊。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文殊菩薩有疑惑,衆多的佛弟子都發誓願要修持、弘揚此經,佛在世時,是我們娑婆世界這個時代人類文明最殊勝的時期,聖人在世,像佛祖和我們東方的孔子、老子,他們這些聖人在世的時代,是正法時期,聖人入滅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正法的衰微,正法就逐漸地走向像法、末法,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濁惡,人心越來越濁惡,菩薩如何修持並爲人演說此經呢?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文殊菩薩與佛祖兩位聖賢之間的演示、示現,給我們處在後世濁惡世界的衆生,如何弘揚此法,指明了具體的方法。以文殊菩薩的疑惑,佛祖的解釋具體給我們提出了四種更好的修持此經的方法:四安樂行。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爲衆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這一點很重要,用我們今天大白話總結的話,就是如何持心,以什麼樣的心情、心態,以什麼樣的狀態修持。首先是住忍辱地,“忍辱柔和是妙方”,菩薩六度裏面的忍辱,上一次我們講的時候還有一點沒有說透徹,忍辱的本義是“忍,無可忍”,現在這個詞的詞義和原義正好相反,現在的詞義是忍不了,無法忍,忍不下去。但忍無可忍的本義是本來沒有什麼可忍,是真忍辱,再難再逆的事,都以平靜、平和的心態對待,這是忍辱的最高境界。《金剛經》上面對于忍辱更進一步講:心安住于法。安住于什麼法?一切法都是幻化不實的,或是金剛經的點題之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也是忍辱的最高境界,心無所住就不執著,不執著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突破我執,孔子說的我固,我的固執,我執,我的知見,這就能夠達到真正的忍辱。這裏面忍辱後面加了一個大地的地,忍辱地,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始終保持一個平靜、平和的心態,心平氣和,擺服自己,心平和如大地。這個地是指平地,不包括高山,心若如高山或者是沙漠,就不能承載養育萬物。忍辱地就是心平和、心平靜,這是我們修行人乃至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沒有一個好的心態的話,就談不上做事有所建樹。這是菩薩安住行處的第一點。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這裏佛告誡弟子,要修菩薩道,修安樂行,不宜太親近這些國王、宰官,在過去有一定道理。在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下,中國有一句古話:“一朝天子一朝臣”,我們要是親近了此國王、王子或者某一個大臣,過去是人製社會,這棵大樹倒了,下面就會倒一大片。不像我們現在有行政上很穩定的法製社會,不是人製。在現代社會,親近政府官員,更重要的是要體現我們佛法順世間法,愛國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弘法,不與國法沖突。我們現在親近政府官員是順應政策,不是以結交權貴而顯示自己,古今有所不同。佛祖那個時代是封建時代,封建時代皇帝、國王最忌諱的是結黨營私,作爲修行人就不應當參與。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讀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間訊。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外道是在道理上不明了,什麼是正法,什麼是正道。理論上談不透徹,講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從迷入迷,本來佛祖開示給我們衆生的佛法就是去除執著、迷惑。而外道執著于法,越執著就越迷惑,反過來,越迷惑越執著,永不得解脫,迷得嚴重了就邪,從外道到邪道,這就麻煩。菩薩不宜親近這些外道邪衆,也不要贊歎一些不究竟、不徹底的東西。

  “諸有凶戲。相扠相撲”類似于現在的武術之類的。“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是指魔術這些,都不應宜親近,沒有意義。“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不宜親近寵物,更不宜打獵。我們學菩薩戒的居士都知道,修安樂行不宜養寵物,末法時期很普遍的現象就是人都把寶貴的時間用來養寵物,去親近寵物,這就是末法時期的體現。我們要注意這一點,不宜親近寵物。“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說法。”來了這樣的人,要爲人說《妙法華經》這樣的大法。“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間訊。” 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指不求上進的、不廣學博究,不上求大乘妙理,只是執一詞一偈一句,孤陋寡聞的這些修行人,不宜親近,他們也體悟不到佛的無上妙法,尤其像《妙法華經》這樣妙法的大意他也悟不到,所以沒有必要去親近他們。

  這一段就是講到菩薩初親近處,這是講的戒法。《妙法華經》的微妙之處是即身成佛的大法,因果同步,在參悟、爲人演說的同時,當下就悟入妙法。在其他經典裏,戒法和教法是分開講的,在此經裏面戒法和教法是同步的,初親近處就是戒法,有些規矩要注意。初親近處是戒法、規矩,身行處要注意。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

  這是心行處,不執著法,身口意,這是調意。心怎樣處忍辱地,平靜平和?就是觀一切法空,不執著,法空就是外在的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我們要執爲實有,心就靜不下來。觀一切法空,事物的生、住、異、滅,如流水,分分秒秒都在無常變幻之中,這樣觀心就能住事物的實相。太上老君的名言就是“上善若水”,體悟法空,心無挂礙,無執著,自然就處忍辱地,心平氣和。這是第二親近處。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于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首先必須自己要處在身心安樂、身心自在的境界中,才能爲人演說此經。佛祖又再叁告訴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代表了佛的出家、在家四衆弟子,向如來請教疑惑,如何行持《妙法華經》,如何弘揚《妙法華經》?文殊菩薩提出這樣的疑問,佛祖一系列具體的教誡。這些都是常識性的東西:不說他人好惡,也不評論他人修行怎麼樣,甚至對于小乘法的人既不嫌惡他,也不贊歎他。若人有所問,我們最好不要以小乘法答,要以大乘法而爲解說。什麼大乘法?就是以《妙法蓮華經》爲代表的大乘了義經典。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

《《妙法蓮華經》淺釋—安樂行品第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