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恭敬禮拜。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
如來是很具體地、很周詳地爲我們後世末法衆生開示怎麼樣修行:千萬不要執著于小乘法,要不斷地上求佛道,求大法,求究竟法,求究竟的一法。稍停留,得少爲足,那就是放逸之人。我們讀大乘經典要經常地靜悟、體悟,悟妙理,要不斷地體悟妙法。稍微的滿足,得少爲足就是懈怠,因爲妙法的究竟絕不是我們一時一地就能悟到什麼程度的。
“求聲聞者”,聲聞依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谛而修,人生是苦,苦的原因是什麼,從根源上去了苦,就能夠消除苦,一旦苦消除就能夠得到寂滅的法樂,道是涅磐之道,這就是聲聞。“求辟支佛者”,辟支佛者無緣于佛,聽聞不到佛的正法,他也修行,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消極的避世、厭世觀,沒有得到正法。
“終不能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佛智。一切智是對世間的一切法理是正是邪,是善是惡能完全明了,叫作一切智。一切種智,是指能夠對一切善惡,從根本上明了法的實相,這只有佛智慧才能夠達到。
這些表面上也是佛的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了五戒以後的居士就叫優婆塞、優婆夷,他們手裏捧著佛經,雖然有些表面上也求菩薩道,但是他不悟佛理。
生命之實相是不可思議,要究生命實相法,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執著于某一個法,認爲是真理,就能夠解決根本問題。真正的真理是什麼?真理是沒有理,什麼理都沒有,要執著有個理就不是真理。所謂: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大道無情,運行日月。這是道家對于道的說法。絕不是四聖谛這樣的小乘法就能夠解決問題,就能夠究其真義,究其實相,停止不前,就是懈怠,去道甚遠。
當說則說,無上妙法也不能多說,“以順法故”要順大法,要勸解這些小乘行人。“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說法是語言上的引導,聽法者要思考、思維、體悟,通過有限的語言引導,讓聽法者思維妙法、悟入妙法,說的語言僅僅是引導而已,所謂抛磚引玉,妙法不是語言能夠完全說清楚的,說再多不悟入也沒用。而且物極必反,說多了反而障礙了他體悟妙法。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叁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衆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
佛祖口口聲聲都講到菩薩摩诃薩,摩诃薩什麼意思?是大的意思,菩薩摩诃薩就是指大菩薩。語序上有顛倒,這是音譯,沒有翻譯過來,梵文的表述方法,形容詞在後面。佛祖特別強調大菩薩,菩薩有初發心的菩薩,有大師級的菩薩,體悟妙法,求大乘法的才是大菩薩。
第叁安樂行就是回小向大,自己修小乘法的要轉向大乘,周圍有執著于小乘法的,也要以方便法引導、勸導他們轉向大乘。因爲只有大乘才是究竟安樂法,安樂行根本的一點是安心,心安則身安,則家安、國土安。佛法爲什麼要分大乘法和小乘法,小乘法是一時一地的,也有道理,但是不究竟,不能普及,有的人信受苦、集、滅、道,有的人則不以爲然。爲什麼?因爲解不了他對生命最大的困惑。大乘法爲什麼是無上妙法,不管是什麼人,六道衆生、十法界衆生,包括菩薩摩诃薩,于這個法都非常受用、非常尊崇,因爲他能夠安心,能夠解釋生命存在的根本問題,能夠解釋生命最大的困惑,能夠展現生命實相。
所以佛法是安心法,這在禅宗裏面體現得特別充分。當年達摩祖師與二祖慧可簡單的幾句對話,就完成了禅法的傳法這樣的大事因緣。二祖對于聲聞法、一般的菩薩法都已經領悟得很深了,但是他始終有一個最根本的困惑:生命實相究竟怎麼理解?他心不能安。問達摩祖師:“我心未甯,乞師與安”。這個心不安指的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問題,存在本身問題,怎麼解釋?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安心,否則心永遠也安不了。只有妙法,大乘法,自在不二的妙法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大乘法、妙法才能安心。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法是安心法,能夠順應此法,就是第叁安樂行。第一是安身,第二是口業上,第叁是安心法,要體悟大乘。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爲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就是正法衰微的時候。“如是之人。則爲大失。”這些人不體悟引導衆生走向生命實相的大法,太遺憾了。有這樣的存心,雖然他一時因種種原因接受不了,或者用心不在體悟生命實相上,但是也要慈悲憐憫他們,發願我先體悟無上妙法,一旦我得到妙法,無論在何時何地,將以神通力、智慧力來引導他們體悟生命實相的妙法,這就是對自己周圍的有緣人,他一時不接受這個妙法不要緊,我們勉勵他。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虛空諸天。爲聽法故亦常隨侍。
不僅大衆,連天人都會護持成就身、口、意、誓願,四種安樂行的人,一切的人非人等,擁護贊歎。
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爲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妙法蓮華經》轉身、口、意、誓願,持這四種安樂行,再爲有緣衆生演說此經典,爲衆生答疑解惑者,依據此經義理,這樣的高度,大乘妙法,從這個角度爲大衆答疑解惑,則“諸天晝夜。常爲法故而衛護之。”爲什麼呢?“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佛在世是正法興盛時期,人文社會最高端的時代,聖人入滅,稱爲人天眼滅,之後,人的自我反思、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意識越來越淡。孔子解聖的意思,就是“克念作聖”。聖人在世,尤其以佛祖、孔子爲代表的聖賢在世的時代,是人文社會發展最極致的時代,爲什麼?因爲他解決了人類社會種種問題:物質世界的存在是爲靈性世界存在准備了一個物質基礎,爲靈性世界的存在搭建了一個平臺,創造了物質基礎,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是爲了靈性的存在,物質世界才存在;如果沒有靈性世界,物質世界就不會存在。比如地球存在,是爲靈性存在而准備的,否則沒有意義,也不可能存在,沒有意義的事物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沒有存在的必要,因而就沒有存在的可能,不可能存在。這是一個簡單的、常識性的真理。科學家說地球以外的星球有沒有人啊,現在還沒有找到外星人。從佛法的角度,靈性生命的存在不僅是以人這一類生命形式,佛祖概括說是六道。沒有人不一定沒有其他形式的靈性存在,肯定地說其他星球是有靈性存在的,有靈性出現,有生命存在。至于他存在的時間,比如說將來的地球也會像現在的火星一樣,高溫高熱,像我們以蛋白質爲基礎的細胞這樣生命的存在就會消失。火星在多少億年前,他的環境和我們地球今天差不多的時候,他可以存在著類似于人的生命,或者其他一些星球,不一定人這樣的生命,他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存在。這是肯定的。物質存在是爲靈性世界存在而存在,靈性世界的存在,存在本身就是靈性通過此時此地,有限的時空,來提升自我。在他方世界沒有完成提升的,再換一個空間,再換一個時空完成提升,也就是解決自身的根本問題,靈性存在的根本問題,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靈性自我要完善的話,必須要有物質空間,生命之間互現的促進,尤其是聖賢以有效的方法指示一個正確的方向,宣說真理,我們依據這個真理所指示的光明的方向、有效的方法走下去,每一個靈性生命就完成了自我的完善、圓滿與解脫。
每一個靈性生命就是一個大世界,是大宇宙存在中的一方世界,至少是一個世界、一個恒星,像我們太陽系。這就是靈性生命一旦歸位,走向完善、圓滿與解脫,生命自身的能量就完全展現,一個人一旦達到圓滿與自在解脫的時候,就是成佛。佛的能力、能量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有的佛成就一個世界,阿彌陀佛成就了極樂世界,多偉大!可是阿彌陀佛的前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修行人,一個凡夫,出家修行時是法藏比丘。這就是生命在無限的時空展現,要掌握了生命自我完善有效的方法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積功累德,達到圓滿、自在解脫的時候,生命的潛能得以充分釋放、發揮的時候,一個人成就一尊佛,一尊佛成就一個世界。
靈性世界的問題,具體地說我們人,人類社會,社會問題,地球問題,我們說就是人心問題,人類社會種種問題就是人心問題,人的問題的根源就是人心問題。當年正法時代,人心不濁惡,普遍地認同一種理法,自我從意識上、意念上,從最初一念上,從根源上來杜絕,來一致。我們人的行爲所造成的後果,是善是惡,善有善因,惡因有惡果,從意念上、從根源上認識因果。隨著聖人的逝去、入滅,克念作聖的這種意識越來越淡化,世界越來越濁惡。
《妙法華經》爲濁惡末世,開示了無上究竟安心法,來影響帶動大家自我提升、自我完善。那是人天護持,諸佛護念。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于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現在雖然是末法時期,正法衰微,但畢竟我們還能聽聞到,還能像今天一樣受持、讀誦。在其他世界,無量國土中,此經的名字都聽聞不到。生命的提升、完善與圓滿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我們把他稱爲妙法,生命完善的有效方法稀有難得。所以下面以轉輪王發髻中的寶珠來形容《妙法蓮華經》經義的稀有難得。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衆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窦。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王爲了顯示王的權勢,統治的威力,會以種種的寶物,像田宅、城邑來賜予他的臣民,唯有他發髻中的明珠絕不會送給別人。就是象征王權、象征王者尊嚴的明珠不能給人,以王權的唯一,至高無上的權威性,來比喻《妙法蓮華經》不二法、妙法的無上究竟,稀有難得。簡單說就是真理的寶貴,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稀有性,真理的難得,體悟真理的難能可貴,這就是以王冠明珠比喻此經的稀有難得的用義。
文殊師利。如來亦複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于叁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于四衆中爲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禅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複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爲說是《法華經》。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複如是。于叁界中爲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衆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叁毒。出叁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衆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于諸說中最爲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于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這段義理很直白,王不見得把寶冠中的寶珠送人,佛卻把稀有難得的妙法在最後,關鍵的時候拿出來賜予人,也就是佛祖把他無上的妙法、如來的本意、本懷,最後賜予,關鍵時候完全說出來,此《法華經》是諸佛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
此品我們就先參悟到這兒,關鍵我們要參悟、體悟!學習《妙法蓮華經》始終要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爲貫穿整個參悟過程的方法,離開這一句,我們就不得其門而入。說了這麼多,究竟什麼是妙法,這麼稀有難得,究竟什麼稀有難得?莫名其妙,莫名其妙這個詞最早也是出自《妙法蓮華經》。很多人讀了大半輩子《妙法蓮華經》,但是他沒有悟到,甚至曆史上很多人能把整部《妙法蓮華經》都背誦下來,但也找不出妙在哪裏,莫名其妙,爲什麼?要悟,他是遠離了悟。妙法的主語是法,參悟佛法有一個主導思想,就是佛理是可以學習的,通過語言文字,而法就不是語言文字能夠展現出來的,妙法更是,經文所展現的只是給我們一個提示,佛法裏面叫作“開示”。把妙法展現在哪兒,就看我們識不識貨,要識貨,也就是要能悟入;不能悟入,妙法對面也不相識,就會錯過。佛祖是在開示佛之本意、本懷,我們學者就要悟入佛之道。一定要強調一個悟字,沒有悟,何來妙法,妙法是靠悟,不是靠學的,是這麼一層意思。我們這一品就悟到這兒,學是有限的,悟是無限的!
《《妙法蓮華經》淺釋—安樂行品第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