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安乐行品第十四▪P2

  ..续本文上一页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如来是很具体地、很周详地为我们后世末法众生开示怎么样修行:千万不要执着于小乘法,要不断地上求佛道,求大法,求究竟法,求究竟的一法。稍停留,得少为足,那就是放逸之人。我们读大乘经典要经常地静悟、体悟,悟妙理,要不断地体悟妙法。稍微的满足,得少为足就是懈怠,因为妙法的究竟绝不是我们一时一地就能悟到什么程度的。

  “求声闻者”,声闻依佛所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而修,人生是苦,苦的原因是什么,从根源上去了苦,就能够消除苦,一旦苦消除就能够得到寂灭的法乐,道是涅磐之道,这就是声闻。“求辟支佛者”,辟支佛者无缘于佛,听闻不到佛的正法,他也修行,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样消极的避世、厌世观,没有得到正法。

  “终不能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佛智。一切智是对世间的一切法理是正是邪,是善是恶能完全明了,叫作一切智。一切种智,是指能够对一切善恶,从根本上明了法的实相,这只有佛智慧才能够达到。

  这些表面上也是佛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了五戒以后的居士就叫优婆塞、优婆夷,他们手里捧着佛经,虽然有些表面上也求菩萨道,但是他不悟佛理。

  生命之实相是不可思议,要究生命实相法,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执着于某一个法,认为是真理,就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真正的真理是什么?真理是没有理,什么理都没有,要执着有个理就不是真理。所谓: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大道无情,运行日月。这是道家对于道的说法。绝不是四圣谛这样的小乘法就能够解决问题,就能够究其真义,究其实相,停止不前,就是懈怠,去道甚远。

  当说则说,无上妙法也不能多说,“以顺法故”要顺大法,要劝解这些小乘行人。“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说法是语言上的引导,听法者要思考、思维、体悟,通过有限的语言引导,让听法者思维妙法、悟入妙法,说的语言仅仅是引导而已,所谓抛砖引玉,妙法不是语言能够完全说清楚的,说再多不悟入也没用。而且物极必反,说多了反而障碍了他体悟妙法。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佛祖口口声声都讲到菩萨摩诃萨,摩诃萨什么意思?是大的意思,菩萨摩诃萨就是指大菩萨。语序上有颠倒,这是音译,没有翻译过来,梵文的表述方法,形容词在后面。佛祖特别强调大菩萨,菩萨有初发心的菩萨,有大师级的菩萨,体悟妙法,求大乘法的才是大菩萨。

  第三安乐行就是回小向大,自己修小乘法的要转向大乘,周围有执着于小乘法的,也要以方便法引导、劝导他们转向大乘。因为只有大乘才是究竟安乐法,安乐行根本的一点是安心,心安则身安,则家安、国土安。佛法为什么要分大乘法和小乘法,小乘法是一时一地的,也有道理,但是不究竟,不能普及,有的人信受苦、集、灭、道,有的人则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解不了他对生命最大的困惑。大乘法为什么是无上妙法,不管是什么人,六道众生、十法界众生,包括菩萨摩诃萨,于这个法都非常受用、非常尊崇,因为他能够安心,能够解释生命存在的根本问题,能够解释生命最大的困惑,能够展现生命实相。

  所以佛法是安心法,这在禅宗里面体现得特别充分。当年达摩祖师与二祖慧可简单的几句对话,就完成了禅法的传法这样的大事因缘。二祖对于声闻法、一般的菩萨法都已经领悟得很深了,但是他始终有一个最根本的困惑:生命实相究竟怎么理解?他心不能安。问达摩祖师:“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这个心不安指的是生命存在的根本问题,存在本身问题,怎么解释?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安心,否则心永远也安不了。只有妙法,大乘法,自在不二的妙法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大乘法、妙法才能安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法是安心法,能够顺应此法,就是第三安乐行。第一是安身,第二是口业上,第三是安心法,要体悟大乘。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就是正法衰微的时候。“如是之人。则为大失。”这些人不体悟引导众生走向生命实相的大法,太遗憾了。有这样的存心,虽然他一时因种种原因接受不了,或者用心不在体悟生命实相上,但是也要慈悲怜悯他们,发愿我先体悟无上妙法,一旦我得到妙法,无论在何时何地,将以神通力、智慧力来引导他们体悟生命实相的妙法,这就是对自己周围的有缘人,他一时不接受这个妙法不要紧,我们勉励他。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

  不仅大众,连天人都会护持成就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的人,一切的人非人等,拥护赞叹。

  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妙法莲华经》转身、口、意、誓愿,持这四种安乐行,再为有缘众生演说此经典,为众生答疑解惑者,依据此经义理,这样的高度,大乘妙法,从这个角度为大众答疑解惑,则“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为什么呢?“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佛在世是正法兴盛时期,人文社会最高端的时代,圣人入灭,称为人天眼灭,之后,人的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意识越来越淡。孔子解圣的意思,就是“克念作圣”。圣人在世,尤其以佛祖、孔子为代表的圣贤在世的时代,是人文社会发展最极致的时代,为什么?因为他解决了人类社会种种问题: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为灵性世界存在准备了一个物质基础,为灵性世界的存在搭建了一个平台,创造了物质基础,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为了灵性的存在,物质世界才存在;如果没有灵性世界,物质世界就不会存在。比如地球存在,是为灵性存在而准备的,否则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存在,没有意义的事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没有存在的必要,因而就没有存在的可能,不可能存在。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真理。科学家说地球以外的星球有没有人啊,现在还没有找到外星人。从佛法的角度,灵性生命的存在不仅是以人这一类生命形式,佛祖概括说是六道。没有人不一定没有其他形式的灵性存在,肯定地说其他星球是有灵性存在的,有灵性出现,有生命存在。至于他存在的时间,比如说将来的地球也会像现在的火星一样,高温高热,像我们以蛋白质为基础的细胞这样生命的存在就会消失。火星在多少亿年前,他的环境和我们地球今天差不多的时候,他可以存在着类似于人的生命,或者其他一些星球,不一定人这样的生命,他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存在。这是肯定的。物质存在是为灵性世界存在而存在,灵性世界的存在,存在本身就是灵性通过此时此地,有限的时空,来提升自我。在他方世界没有完成提升的,再换一个空间,再换一个时空完成提升,也就是解决自身的根本问题,灵性存在的根本问题,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灵性自我要完善的话,必须要有物质空间,生命之间互现的促进,尤其是圣贤以有效的方法指示一个正确的方向,宣说真理,我们依据这个真理所指示的光明的方向、有效的方法走下去,每一个灵性生命就完成了自我的完善、圆满与解脱。

  每一个灵性生命就是一个大世界,是大宇宙存在中的一方世界,至少是一个世界、一个恒星,像我们太阳系。这就是灵性生命一旦归位,走向完善、圆满与解脱,生命自身的能量就完全展现,一个人一旦达到圆满与自在解脱的时候,就是成佛。佛的能力、能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有的佛成就一个世界,阿弥陀佛成就了极乐世界,多伟大!可是阿弥陀佛的前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修行人,一个凡夫,出家修行时是法藏比丘。这就是生命在无限的时空展现,要掌握了生命自我完善有效的方法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功累德,达到圆满、自在解脱的时候,生命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发挥的时候,一个人成就一尊佛,一尊佛成就一个世界。

  灵性世界的问题,具体地说我们人,人类社会,社会问题,地球问题,我们说就是人心问题,人类社会种种问题就是人心问题,人的问题的根源就是人心问题。当年正法时代,人心不浊恶,普遍地认同一种理法,自我从意识上、意念上,从最初一念上,从根源上来杜绝,来一致。我们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善是恶,善有善因,恶因有恶果,从意念上、从根源上认识因果。随着圣人的逝去、入灭,克念作圣的这种意识越来越淡化,世界越来越浊恶。

  《妙法华经》为浊恶末世,开示了无上究竟安心法,来影响带动大家自我提升、自我完善。那是人天护持,诸佛护念。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现在虽然是末法时期,正法衰微,但毕竟我们还能听闻到,还能像今天一样受持、读诵。在其他世界,无量国土中,此经的名字都听闻不到。生命的提升、完善与圆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把他称为妙法,生命完善的有效方法稀有难得。所以下面以转轮王发髻中的宝珠来形容《妙法莲华经》经义的稀有难得。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窦。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王为了显示王的权势,统治的威力,会以种种的宝物,像田宅、城邑来赐予他的臣民,唯有他发髻中的明珠绝不会送给别人。就是象征王权、象征王者尊严的明珠不能给人,以王权的唯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来比喻《妙法莲华经》不二法、妙法的无上究竟,稀有难得。简单说就是真理的宝贵,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稀有性,真理的难得,体悟真理的难能可贵,这就是以王冠明珠比喻此经的稀有难得的用义。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这段义理很直白,王不见得把宝冠中的宝珠送人,佛却把稀有难得的妙法在最后,关键的时候拿出来赐予人,也就是佛祖把他无上的妙法、如来的本意、本怀,最后赐予,关键时候完全说出来,此《法华经》是诸佛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此品我们就先参悟到这儿,关键我们要参悟、体悟!学习《妙法莲华经》始终要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贯穿整个参悟过程的方法,离开这一句,我们就不得其门而入。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是妙法,这么稀有难得,究竟什么稀有难得?莫名其妙,莫名其妙这个词最早也是出自《妙法莲华经》。很多人读了大半辈子《妙法莲华经》,但是他没有悟到,甚至历史上很多人能把整部《妙法莲华经》都背诵下来,但也找不出妙在哪里,莫名其妙,为什么?要悟,他是远离了悟。妙法的主语是法,参悟佛法有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佛理是可以学习的,通过语言文字,而法就不是语言文字能够展现出来的,妙法更是,经文所展现的只是给我们一个提示,佛法里面叫作“开示”。把妙法展现在哪儿,就看我们识不识货,要识货,也就是要能悟入;不能悟入,妙法对面也不相识,就会错过。佛祖是在开示佛之本意、本怀,我们学者就要悟入佛之道。一定要强调一个悟字,没有悟,何来妙法,妙法是靠悟,不是靠学的,是这么一层意思。我们这一品就悟到这儿,学是有限的,悟是无限的!

  

  

《《妙法莲华经》浅释—安乐行品第十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