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浅释—安乐行品第十四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7月3日 这一品是安乐行品,要得安乐自在的话,就要多诵读此品。简要说,这一品是文殊菩萨请问末世如何修行、受持经典的方法,佛祖告知要从身、口、意、誓愿这四个方面修持,才能够得到安乐。并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见授人,来譬喻佛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最圣的《妙法莲华经》。这一品又强调了此经是诸经中最尊,经中之王,读诵此经并体悟、领悟此经义,就能够真正悟入佛之本意而即身成佛。这一品用转轮圣王的明珠不轻易授人来譬喻此经的稀有难得,转轮圣王宝物很多,别的财宝他可以广行布施,唯有自己发髻中的明珠不轻易授人。这就是譬喻如来不轻易说《妙法莲华经》,这一品强调了此经的尊贵。此品经义主要讲从身、口、意三业和誓愿四个方面来修安乐行。 比如我们在这个大暑天,怎样得身心安乐,不中暑,不会因热而起烦躁心。我们要尽量以礼拜、静坐而调身;口尽量直言少语,不多语、不杂语,除了言语,还要清淡饮食;意,心静自然凉,保持平静心、清净心。从身、口、意三个方面修行,自然能够应对这样燥热的环境,能够身心自在,身心安乐。展开来,任何的外在环境,我们都要从身、口、意三个方面修行,调整自己的身心。 我们把身、口、意称为三业,业完整地说是业障,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修净土法门,也称为修净业。印光大师当年经常给别人题字:专修净业,他把修净土法门也称为专修净业。很明显,修行不是消业,是要转业,转恶业为善业,再进一步转善业为净业,我们修行就成功了。把善恶业完全都消除了,再修行,这个说法从概念上都是需要纠正的。修行就是转业,这是我们开篇从概念上要明确的。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此品以大智慧的文殊菩萨与佛祖的对白来展开。文殊菩萨赞叹上一品中的二万菩萨,六千比丘尼等等这些大众,都愿意持诵、护持此《法华经》经义,为人演说。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文殊菩萨有疑惑,众多的佛弟子都发誓愿要修持、弘扬此经,佛在世时,是我们娑婆世界这个时代人类文明最殊胜的时期,圣人在世,像佛祖和我们东方的孔子、老子,他们这些圣人在世的时代,是正法时期,圣人入灭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法的衰微,正法就逐渐地走向像法、末法,我们所处的世界就会越来越浊恶,人心越来越浊恶,菩萨如何修持并为人演说此经呢?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文殊菩萨与佛祖两位圣贤之间的演示、示现,给我们处在后世浊恶世界的众生,如何弘扬此法,指明了具体的方法。以文殊菩萨的疑惑,佛祖的解释具体给我们提出了四种更好的修持此经的方法:四安乐行。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这一点很重要,用我们今天大白话总结的话,就是如何持心,以什么样的心情、心态,以什么样的状态修持。首先是住忍辱地,“忍辱柔和是妙方”,菩萨六度里面的忍辱,上一次我们讲的时候还有一点没有说透彻,忍辱的本义是“忍,无可忍”,现在这个词的词义和原义正好相反,现在的词义是忍不了,无法忍,忍不下去。但忍无可忍的本义是本来没有什么可忍,是真忍辱,再难再逆的事,都以平静、平和的心态对待,这是忍辱的最高境界。《金刚经》上面对于忍辱更进一步讲:心安住于法。安住于什么法?一切法都是幻化不实的,或是金刚经的点题之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也是忍辱的最高境界,心无所住就不执着,不执着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突破我执,孔子说的我固,我的固执,我执,我的知见,这就能够达到真正的忍辱。这里面忍辱后面加了一个大地的地,忍辱地,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平静、平和的心态,心平气和,摆服自己,心平和如大地。这个地是指平地,不包括高山,心若如高山或者是沙漠,就不能承载养育万物。忍辱地就是心平和、心平静,这是我们修行人乃至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的话,就谈不上做事有所建树。这是菩萨安住行处的第一点。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这里佛告诫弟子,要修菩萨道,修安乐行,不宜太亲近这些国王、宰官,在过去有一定道理。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有一句古话:“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要是亲近了此国王、王子或者某一个大臣,过去是人制社会,这棵大树倒了,下面就会倒一大片。不像我们现在有行政上很稳定的法制社会,不是人制。在现代社会,亲近政府官员,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我们佛法顺世间法,爱国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弘法,不与国法冲突。我们现在亲近政府官员是顺应政策,不是以结交权贵而显示自己,古今有所不同。佛祖那个时代是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皇帝、国王最忌讳的是结党营私,作为修行人就不应当参与。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读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间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外道是在道理上不明了,什么是正法,什么是正道。理论上谈不透彻,讲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从迷入迷,本来佛祖开示给我们众生的佛法就是去除执着、迷惑。而外道执着于法,越执着就越迷惑,反过来,越迷惑越执着,永不得解脱,迷得严重了就邪,从外道到邪道,这就麻烦。菩萨不宜亲近这些外道邪众,也不要赞叹一些不究竟、不彻底的东西。 “诸有凶戏。相扠相扑”类似于现在的武术之类的。“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是指魔术这些,都不应宜亲近,没有意义。“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不宜亲近宠物,更不宜打猎。我们学菩萨戒的居士都知道,修安乐行不宜养宠物,末法时期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人都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养宠物,去亲近宠物,这就是末法时期的体现。我们要注意这一点,不宜亲近宠物。“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来了这样的人,要为人说《妙法华经》这样的大法。“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间讯。” 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指不求上进的、不广学博究,不上求大乘妙理,只是执一词一偈一句,孤陋寡闻的这些修行人,不宜亲近,他们也体悟不到佛的无上妙法,尤其像《妙法华经》这样妙法的大意他也悟不到,所以没有必要去亲近他们。 这一段就是讲到菩萨初亲近处,这是讲的戒法。《妙法华经》的微妙之处是即身成佛的大法,因果同步,在参悟、为人演说的同时,当下就悟入妙法。在其他经典里,戒法和教法是分开讲的,在此经里面戒法和教法是同步的,初亲近处就是戒法,有些规矩要注意。初亲近处是戒法、规矩,身行处要注意。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这是心行处,不执着法,身口意,这是调意。心怎样处忍辱地,平静平和?就是观一切法空,不执着,法空就是外在的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我们要执为实有,心就静不下来。观一切法空,事物的生、住、异、灭,如流水,分分秒秒都在无常变幻之中,这样观心就能住事物的实相。太上老君的名言就是“上善若水”,体悟法空,心无挂碍,无执着,自然就处忍辱地,心平气和。这是第二亲近处。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首先必须自己要处在身心安乐、身心自在的境界中,才能为人演说此经。佛祖又再三告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了佛的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向如来请教疑惑,如何行持《妙法华经》,如何弘扬《妙法华经》?文殊菩萨提出这样的疑问,佛祖一系列具体的教诫。这些都是常识性的东西:不说他人好恶,也不评论他人修行怎么样,甚至对于小乘法的人既不嫌恶他,也不赞叹他。若人有所问,我们最好不要以小乘法答,要以大乘法而为解说。什么大乘法?就是以《妙法莲华经》为代表的大乘了义经典。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 《《妙法莲华经》浅释—安乐行品第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